Part1-地图数据采集及建库
- 格式:pdf
- 大小:10.43 MB
- 文档页数:98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采集与建库一体化应用本文主要就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采集与建库一体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体化应用的可行性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标签: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一体化数字测图是对利用各种手段采集到的地面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而自动生成以数字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地形图的方法。
目前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数字地形图数据采集、建库、成图的一体化应用越来越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大比例尺地图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1目前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采集建库的方法应用现阶段根据采集数据的手段不同,有地面数字测图、地形图数字化等方法。
1.1地面数字测图在实际工作中,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也称野外数字化测图。
GPS RTK测量GPS定位方法灵活方便、精度高,目前应用非常广泛。
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在RTK作业模式下,测程可达到10km--30km。
通过数据链将基准站的观测值及站点坐标信息一起发给流动站的GPS接收机。
此时流动站的GPS不仅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同时接收卫星发射的数据,这些数据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经处理随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若现场连接电子平板测图系统就可实时成图,及时解决测图中的问题,可实现一步测图,这极大的提高开阔地区野外测图的准确性和劳动效率。
另外,采用自动跟踪式全站仪能自动跟踪照准立在测点上的棱镜,通过无线数字通信将测量数据自动传输给棱镜站的电子平板记录成图。
例如采用TCA全站仪+RCS1000遥控器的测量模式,可实现测站无人值守的遥控测量。
可以在棱镜站遥控开机测量,全站仪自动跟踪、自动照准、自动记录。
TCA遥控测量系统与电子平板连接可实现自动跟踪模式的电子平板数字测图。
人们在数字化测图的生产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测量方法和作业手段,研制开发出不少受用户欢迎的数字化测图系统。
主要有:“南方CASS内外业一体化成图系统”、“武汉瑞得RDMS数字测图系统”、“清华三维EPSW电子平板测图系统”等。
1:2000地形图数据获取与建库的体会1.引言地形图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是以收集、处理和管理空间数据及与地形图有关的属性数据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空间数据管理体系[1],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简要介绍了利用MicroStation V8和ArcGIS软件平台进行1:2000地形图数据库的建设过程。
2.数据获取与建库的工作流程根据GB/T 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的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以下简称图式)、《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对城市中的各种地类要素进行图层、编码及属性字段的设计,1:2000地形图数据库建立的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
3.数据获取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或基于MicroStation V8环境的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采编系统进行立体采集数据。
数据获取的技术线为:内业判绘、调绘、补测、内业立体补测与修改。
内业判绘: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对原始航空影像进行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后,生成核线立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立体测绘,测绘结果按地物类编码直接储存在Microstation V8环境中。
按照1:2000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内容包括:交通、水系、居民地、植被、管线等要素。
采集的一般原则为:先采集较高的地物再采集较低的地物,先采集居民地后采集水系和交通,最后是植被和管线。
采集时要求定准确,个要素应赋予正确的代码、层、线型、颜色等信息,采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恢复立体模型后,应对立体模型进行巡视检查,像对间的地物接边差不应大于地物点平面置中误差的两倍;(2)不能超控制面积测绘;(3)正规的房子尽量按正交方式采集;(4)单线河流从上游向下游测绘;(5)河流、道等线状地物拐角要求圆滑,过渡自然;(6)河流区分有滩陡岸和无滩陡岸,有滩陡岸时水涯线一般按常水采集,无滩陡岸时水涯线一般采集在无滩陡岸上棱线置;(7)湖泊、水库等水体边线一般按常水采集,池塘边线一般沿塘坎边缘线采集;(8)图内完整的面状地物用相应封闭线采集;(9)有向线一般以右倾法则测绘,如墙、坎等。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理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测绘技术在地理数据库构建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存储、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理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
1.测绘技术在地理数据库中的应用测绘技术是获取地理数据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测绘技术包括地形测量、地图绘制和影像解译等。
如今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理数据,为地理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
2.地理数据库的构建步骤地理数据库的构建需要经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组织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首先,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绘技术获取地理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地貌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其次,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校正、配准等。
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组织,建立数据库模型和数据结构。
最后,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地理现象的模拟和预测。
3.测绘技术在地理数据库中的应用案例测绘技术在地理数据库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地形、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数据,从而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和规划。
在农业领域,通过农田的测量和土地质量的评估,可以优化农田的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测绘技术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4.地理数据库的管理方法地理数据库的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查询、更新和维护等方面。
首先,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Oracle、MySQL等,用于存储地理数据。
其次,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模型,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数据的查询和更新方面,可以利用SQL语言进行操作。
另外,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维护,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未来发展方向随着许多新兴技术的涌现,地理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在地理数据库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浅谈地图制图基础数据库建设摘要: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的今天,为满足地图制图的需求,利用数据库、GIS等技术完成矢量数据的对象化建模与集成建库,实现对数据的集成管理、成果展示、更新维护和应用服务等。
关键词:地图制图;基础数据库;建设引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进步,使多个行业在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渐壮大,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地图制图技术发展迅速。
地图属于一种信息载体,可直接对生存环境能力进行描述和研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地图是对地类要素的表达形式,是集科学、艺术于一体的应用方式。
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受到空间数据表达存在的问题,导致地图制图应用过程中,出现较多地图信息失真现象。
需要采用高效、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以此提高地图信息的实效性、准确性。
1生成制图数据库收集制图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首先要统一数据格式和坐标系统,为了保证原始数据不被破坏,将所有参与制图的数据导入.mdb格式的制图数据库;其次为了配合制图知识库的建立和后期的自动制图,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数据的融合、河流渐变预处理、行政区划预处理、注记换行处理、点要素的抽稀、线要素平滑等。
2不同的数据来源采取不同的更新方法1)1∶10000和1∶50000基础测绘更新增量包基础测绘数据每年下发结构统一的增量包,其与地图数据库的对应关系在前期建库过程中已建立,多尺度地图数据库级联更新子系统设计了相应功能,可以实现基础测绘增量包的导入和规则化提取,用于地图数据库的定期更新,每年一次。
2)辅助决策地图联动更新共享成果辅助决策地图联动更新成果每月更新,地图编绘人员可以通过辅助决策地图变化信息联动系统下载每月变更标记,该标记为shp文件,按要素进行分类,具有位置信息和属性,通过要素匹配,可以建立更新资料与地图数据库的联系,识别到地图数据库中相关要素后,实现动态更新。
基础地理数据采集技术文档第一章数据准备要求:删除原配准,重新配准;1.1 现有数据此数据是1:1万标准分幅地形图影像(如新荣县 J48G024008为例)。
1.2 建立文件夹及拷贝数据在E盘根目录下创建文件夹,并以“图符号_姓名”命名该文件夹,并在其下面建立Raster和Vector 文件夹,如图1.1。
图1-1将1:1万标准分幅地形图影像拷贝到上一步创建的目录中的Raster文件夹下,如图1-2所示。
图1-2第二章地形图影像配准2.1 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打开ArcMap,点击符号添加地形图,找到存放地形图的文件夹;在工具条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工具栏选框中,添加“Georeferencing”工具栏,如图2-1,要保证“影像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如图2-2。
2.2 输入控制点在配准中需要获取一些特殊点的坐标。
通过读图,可以找公里网格的的交点,从图中均匀,对称的选取6-8个点,且这些点能够均匀分布。
注:在刺点之前将Georeferencing->Aoto Adjust勾选掉或点击勾选掉●在“Georeferencing”工具栏上,点击“Add Control Points”按钮。
(注:再选点时候要记录下你所要刺点的X,Y坐标)●使用该工具在影像上找一个控制点单击左键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单击“InputX and Y”命令(如图2-3),弹出对话框,输入该点实际的坐标位置(如图2-4)。
图2-3a b图2-4注:刺点是做好放大道能看到栅格纹理时,图中如果是xian1980的坐标系,X坐标需加条带号,且后面需加3个零beijing1954则不需加条带号;用相同的方法,在影像上增加多个控制点(大于个),输入它们的实际坐标。
点击“Georeferencing”工具栏上的“View Link Table ”按钮。
注意:在连接表对话框中点击“save”按钮,可以将当前的控制点保存为磁盘上的文件,以备使用。
“数字城管”部件数据采集和建库方案1、概述“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是当前一些大中城市正在推进的项目,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3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引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
城市管理部件的普查和建库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数据的质量及可靠性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
2、前期准备2.1 已有资料收集一般在城管部件数据普查与建库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资料:(1)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数据:一般为1∶500比例尺,作为万米单元网格划分的基础数据,同时也是城管部件测绘定位的主要依据和普查的基础地形底图;(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可以满足街道、社区及万米单元网格概略划分及作业组测区划分的需要;(3)各类参考境界线数据:万米单元网格划分不可或缺的基础界线数据;(4)其他资料:如地下管线数据、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及权属单位信息等。
2.2 相关参考标准与定义2.2.1 参考标准城管数据普查过程中将参考以下标准作为建库标准:CJJ/T106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T213《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4《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部件管理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2.2.2 定义1.数字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简称,是基于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环境,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2.部件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的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
3.网格按照一定规则划分的(一般以社区、道路交通线等划分)每一个信息采集员所负责巡查的区域。
2.3 普查软件建设由于城市部件数据多而且分类复杂,权属单位比较多,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的普查登记系统,加快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与整理测绘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与整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种综合性技术系统。
在实际测绘过程中,GIS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后续地理信息的应用和分析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测绘技术中的GIS数据采集与整理。
1. 数据采集在进行GIS数据采集时,有几种常见的方法可以选择,其中包括现场实地采集、遥感技术数据获取和数据库数据提取。
现场实地采集是指通过调查问卷、实地测量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到最真实的地理信息,但时间成本较高。
遥感技术数据获取是指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地理数据,这种方法能够获取到大范围的地理数据,但可能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
数据库数据提取是指从已有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有一定限制因素。
2. 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指将采集到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的过程。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的清洗、分类和整合。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数据中的噪声、错误和冗余部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分类是指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如按照地理特征、属性特征等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数据整合是指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地理数据进行整合,统一存储和管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一致性。
3. 数据参考框架在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时,需要建立数据参考框架,即确定地理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和数据参考等标准。
地理坐标系统是指用地理坐标表示地球上某个点的系统,常用的有经纬度坐标系统。
投影坐标系统是指将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的系统,常用的有等经纬度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等。
数据参考是指数据在地理空间上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通过确定数据参考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理数据。
4. 数据质量管理在进行GIS数据采集与整理时,数据质量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地图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图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图数据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2. 学会使用地图数据库软件,掌握地图数据的检索、编辑、分析和输出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地图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库软件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地图数据库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地图数据维护和管理技能。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项目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图数据库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让他们了解我国地图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激发爱国情怀。
本课程旨在通过地图数据库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图数据库基础知识:- 地图数据库的概念与分类- 地图数据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地图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2. 地图数据库软件操作:- 软件安装与界面认识- 地图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地图数据的基本编辑与维护3. 地图数据查询与分析:- 空间查询与属性查询方法- 地图数据的统计分析- 地图数据的空间分析4. 实践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数据库应用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地图数据处理方法与技巧- 案例操作演示与讲解5. 地图数据库项目实践:- 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地图数据库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总结-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地图数据库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