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根治+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4
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治疗晚期膀胱癌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9例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1例术后出现尿路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均痊愈出院。
结论:加强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标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护理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1]。
临床表现主要以无痛性间歇肉眼全程血尿为主,也有膀胱刺激征、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全膀胱切除是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治疗的金标准[2]。
但这种手术比较复杂,创伤大且手术时间长,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并发症多。
因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晚期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例,均为男性,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62岁,首次经B超、CT、膀胱镜下取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膀胱癌7例,曾经接受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本组病例均行开放式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术后恢复良好。
2 护理措施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尿流改道,患者排尿方式改变,术后需终生佩戴集尿袋,对患者打击很大,术前患者常有恐惧、绝望、疑虑、紧张或抑郁心理[3]。
因此护理人员应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手术方式、尿流改道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
向他们讲解膀胱癌的病理、演变及转归,说明膀胱切除的必要性及远期效果。
介绍既往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按医嘱及时采集各种标本并送检,协助患者完善各项铺助检查,了解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状态,嘱患者戒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2.1.3 饮食护理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
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目的对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68例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将其平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对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
标签:护理;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效果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对于未累及尿道和发生远处转移的浸润性膀胱癌,首选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通过该手术进行尿路改道,术后新膀胱在生理功能及容量上与正常膀胱接近[1]。
近年来,我院对部分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68例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病理报告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Ⅱ-Ⅲ级,术前患者均行彩超多普勒、CT等检查+活检确诊为膀胱癌,均符合手术指征,所有入选者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将入选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34例患者。
实验组中,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53.8±4.7)岁,对照组中,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54.2±4.9)岁。
两组膀胱癌患者在年龄等资料上大致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2心理护理患者在被确诊为膀胱癌后,在护理时,要向患者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优越性、安全性及手术流程及术中配合要点等,同时向患者介绍膀胱癌治疗成功病例。
由于该手术需要尿流改道,因此向其讲解手术的创新性及注意事项,术前做好新膀胱功能的锻炼。
1.2.2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患者术前3d即进食无渣流质食物,同时给予链霉素、甲硝唑等口服,术前1d禁食,口服硫酸镁导泄,术前晚及术晨用生理盐水灌肠,直至排出液颜色清亮、无渣物,则结束灌肠。
针对膀胱癌回肠膀胱术后的护理摘要:对于深度浸润、局部切除术后肿瘤多次复发和膀胱三角区、颈部肿瘤的患者,建议行膀胱全切及膀胱重建术,回肠膀胱术(Bricker’s operation)是膀胱重建最常应用的术式之一,即输尿管回肠皮肤造口术,是一种不可控的永久性的尿流改道术式。
关键词:膀胱癌回肠膀胱术护理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恶性肿瘤,居所有泌尿系肿瘤的首位,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
对于深度浸润、局部切除术后肿瘤多次复发和膀胱三角区、颈部肿瘤的患者,建议行膀胱全切及膀胱重建术,回肠膀胱术(Bricker’s operation)是膀胱重建最常应用的术式之一,即输尿管回肠皮肤造口术,是一种不可控的永久性的尿流改道术式。
此手术是在泌尿和消化两个腔道系统进行,创伤大、吻合口多,各种引流管也多,因此高质量、有计划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科自2016年1 月~2017 年1月,对膀胱癌患者施行回肠膀胱术共35例,其中男性28 例,女性7例,年龄30~80 岁,平均年龄为55 岁。
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的存在及部位,术前均行组织学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移行细胞癌28例,鳞癌5例,腺癌2例;术前CT检查均未发现周围器官浸润及其他部位转移。
在全麻下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手术。
2 手术方法:膀胱全切除后,在距回盲瓣10~15cm 处截取一段10~20cm 长的回肠襻,将输尿管和近端闭锁的回肠襻作端侧吻合,远端则于脐右腹直肌旁作腹壁造口,成为一排尿通道,患者术后佩带集尿袋,是一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尿流改道手术。
二、术前护理1 心理疏导: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和生理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
当患者知道自己患癌后,绝大部分患者出现悲观失望、焦虑不安,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永久性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深深影响着患者的自尊和体象,这是一种令人哀伤的体象改变。
因此我们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主动关心和劝慰患者,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开导工作。
膀胱癌回肠膀胱术膀胱癌患者行回肠代膀胱围手术期的护理我院自2000~2021年共收治13例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恢复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54岁,平均年龄63岁,肿瘤分度:二型11例,三型2例;术前均行尿路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后,在连硬下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手术。
1.2 手术方式将原膀胱切除,取15~20公分回肠,间隔1~2切断回肠带,形成去带升回肠可控膀胱,开口与脐部,术中将膀胱内置3根管,两根为左右输尿管支架管,通过输尿管回肠吻合到左右肾盂内,另一根蕈状导管置代膀胱内,分别固定于皮肤。
1.3 结果12例患者愈合良好,均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有一例术后发生排尿困难,经对症处理恢复正常排尿,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术后随访复查6个月,行膀胱B超检查、尿路静脉造影,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责任护士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思想沟通和沟通,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效果、手术的危急性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协作,使病人尽快接受手术。
2.2 补充养分,增加体质提高机体反抗力,有利于手术胜利。
2.3 完善各项检查术前三天进行肠道预备:给流质饮食,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术后肠道感染,术前晚和术后清洁灌肠。
3 术后护理要点3.1 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应严密观看生命体征变化,发觉问题准时处理。
3.2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特殊是双侧支架管,应妥当固定,一旦发生脱落,可能造成尿道狭窄、尿漏或肠漏,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护理人员应了解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置管的目的。
外接管道应妥当固定床旁,翻身或进行操作时,防止托出。
3.3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各种引流管要留意有效期。
更换导管时,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防污染;外接引流袋应置低位,以防尿液倒流而引起逆行感染。
各种连接管应定期更换消毒。
3.4 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留意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精确记录,发觉特别准时通知医生,准时处理。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d e)护理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血尿长期不愈又被确诊为膀胱癌,加上此手术术程长,难度大,且术后可有漏尿、尿失禁、肿瘤复发(de)可能,导致患者及家属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术前应向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讲解手术(de)必要性及此手术较非可控尿流改道术(de)优点,并介绍同类患者术后良好(de)康复状态.术后患者可由原尿道自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自我形象.通过解释使患者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以最佳(de)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术前检查.术前为患者全面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血糖以及尿培养等,改善全身状况,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尿路感染者先控制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7~9mmol/L;贫血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输血、药物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到96×109/L.术前一周戒烟酒,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3.饮食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前1周开始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de)维生素、少渣饮食,适当给予输血及血浆等,以增强患者体质和对手术(de)耐受力,有利于清洁肠道和促进伤口愈合.术前3d开始口服抗炎药,如利福平、甲硝唑、氟哌酸等,以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术前3d开始流质饮食并每晚给予肥皂水灌肠,术前1d晚给予蓖麻油30ml口服,术晨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0余次,直至无肠黏液洗出,术晨留置胃管.二、术后护理1 . 术后置患者于ICU监护,术后第二天经医生会诊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回病房.我们要准备好吸氧吸痰等急救物品,病室要保持清洁,定时消毒空气及地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de)变化及氧饱和度监测.由于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渗血多,术后要足量补充抗生素、血液、电解质,每日确保液体准确输入,防止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关注病人血象检查,如Brt,生化,凝血检查各项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早发现心、脑血管意外和肺部并发症(de)发生.患者有糖尿病,在静脉营养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情况,营养液均匀输入,加强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心慌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潮湿多汗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de)口渴加重,明显乏力恶心、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大有类似烂苹果味(de)酮臭味表现有脱水征,如皮肤干燥,缺少弹性,眼球下陷.意识障碍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继而烦躁不安或嗜睡,逐渐进入昏睡,各种反射由迟钝甚而消失,终至进入昏迷.)2 基础护理.该手术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身体虚弱,留置引流管多,常处于被动体位,因此应保持床单整洁协助患者翻身、床上擦浴,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应定时予扣背,指导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发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2次/d,防止口腔炎(de)发生.同时为了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应鼓励患者在床上经常做伸、屈腿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 .各种引流管(de)护理 (1)留置引流导管有左侧盆腔引流管、右侧盆腔引流管、三腔气囊导尿管、膀胱冲洗引流管、与导尿管联在一起(de)左侧、右侧输尿管内各置入(de)双“J”内引流导管、胃肠减压管深静脉置管等.这些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牵拉扭曲折折叠和脱管,这是手术后预防并发症(de)重要护理措施. (2)盆腔引流管是引流盆腔内伤口(de)渗液,促进伤口愈合,同时也可观察代膀胱有无漏尿,应每30~60min挤压1次,注意观察引流出液体(de)颜色、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一般手术当天引流量较多200~300ml,以后逐渐减少,若术后第4~5天以后,引流出液体量较多其颜色为浅粉色时考虑为新膀胱漏尿,此时要及时检查导尿管引流是否通畅,气囊导尿管(de)气囊有无破裂,尿管是否脱出,膀胱冲洗是否得当等.一侧盆腔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5d拔除,另一侧可根据引流出(de)液体颜色、量,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拔除. (3)导尿管与双“J”内引流导管(de)护理.双“J”内引流管与留置导尿管(de)目(de),是充分引流尿液,减少代膀胱(de)压力,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放置双“J”内引流管也可降低感染(de)机会,此管与导尿管连在一起,若脱落后一般难以重插,并可引起严重(de)并发症,故要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异常.应向家属患者讲解尿管脱出可出现(de)严重后果,以取得配合. (4)膀胱冲洗(de)护理.由于代膀胱(de)回肠黏膜分泌黏液较多,可造成导尿管(de)堵塞而出现尿漏,也为了防止新膀胱感染等,手术当天开始进行膀胱冲洗,并每30min挤压导尿管1次,黏液多时随时挤压.冲洗时为了防止贮尿袋穿孔,应低流量(30~40滴/min)、低压(高出床平面40~50cm为宜)持续冲洗3~5d,以后根据病情可间断冲洗,冲洗液为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当导尿管引流不畅,肠黏液较多时可适当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从上往下挤压导尿管,也可劝患者更换体位或将尿管适度牵拉,以防尿管口贴住膀胱壁影响尿液排出,膀胱冲洗时间为2周左右.术后几天患者往往出现尿少,要严密观察尿量,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以采取相应措施.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近尿道口端5cm尿管,2次/d. (5)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引流通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肠管愈合.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年龄大,应注意应激性溃疡(de)发生,密切观察胃液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如引流出呈咖啡色样液,报告医生配合做相应处理.待4~5d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夹闭胃管1d,若无腹胀则拔除胃管.拔管1d后指导患者进流质、高营养饮食,饮食勿过冷过热,少量多餐,勿食产气食物,1周后改为半流质,2周后改为普食.要特别注意术后患者(de)饮食护理.4. 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根据每位患者(de)具体情况,一般术后3周在导尿管拔除前3d(此时新膀胱漏口已愈合),应夹闭尿管,定时放尿,每30min放尿1次,锻炼膀胱(de)反射功能,术后第28~30天拔除尿管后,因膀胱容量相对较小及尿道外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致排尿次数多,可控性差,此时应:(1)鼓励患者做提肛肌运动和增加腹压训练.尽快恢复阴部神经(de)兴奋性,促进对尿道外括约肌(de)支配作用,从而提高代膀胱(de)自控力,减少尿失禁(de)发生,也可减少残余尿量.(2)教会患者排尿时尽量采取蹲位或半坐位,双手向下挤压下腹部,借助腹压进行排尿,向下轻压膀胱,起到刺激和压迫膀胱排尿(de)作用(用双手保护腹股沟区,避免斜疝发生),争取将尿液排尽.(3)患者术后夜间排尿可控性差,其原因可能是感觉缺如,以致夜间新膀胱过度充盈,新膀胱(de)压力超过尿道外括约肌(de)阻力,尿液便溢出.因此,患者傍晚后减少饮水量,采用闹表每3~4h排尿1次,最大限度防止尿液反流.尿失禁严重时指导患者使用假性导尿、密闭接尿器或一次性尿不湿等5 并发症(de)观察主要是与尿路重建有关(de)近期并发症:漏尿、尿失禁.漏尿包括贮尿囊漏尿,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处漏尿,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口漏尿.术后严密观察耻骨后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如术后7d内引流液突然增加,颜色为淡黄色,患者腹痛明显增加,伴高热,常提示漏尿,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对症处理. 尿失禁:与输出道功能不全和贮尿囊内高压有关,一般术后短时间内贮尿囊容量不多,常有暂时性尿失禁,约3-6个月后贮尿囊增大足够容量后尿失禁症状自然消失夜间出现尿失禁(de)患者,指导患者睡前尽量减少饮水量,夜间定时起床排尿,必要时男性患者用尿套,女性患者使用尿片,保持外阴干燥,防止会阴部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