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全国质量奖评奖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7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所规定的起草规则。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本标准与GB/T 19580—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9580—2004。
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卓越绩效标准质量奖评奖标准之经营结果卓越绩效标准质量奖是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优异经营结果的肯定和奖励。
经营结果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通过经营活动所达到的各项经济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长速度、市场份额等关键因素。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卓越绩效标准质量奖评奖标准之经营结果。
首先,经营结果评估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净利润等指标。
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只有实现了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企业才能够获得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结果,必须要看它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
其次,经营结果评估还包括企业的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结果,需要考察其在销售额、市场份额、客户数量等方面的增长情况。
国际上通常通过比较同行业内的企业来评估企业的增长速度。
再次,经营结果评估还需要考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
市场份额是企业在特定市场上的销售额占整个市场销售额的比例,是衡量企业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结果,需要考察其在市场份额方面的表现,以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另外,经营结果评估还需要考察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
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结果,需要考察其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表现,以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来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最后,经营结果评估还需要考察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性。
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结果,需要考察其在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以及企业对市场变化和风险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经营结果是评价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涵盖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长速度、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风险管理等方面。
卓越绩效标准质量奖通过评估企业的经营结果,对取得杰出成绩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企业持续改进和追求卓越。
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前 言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协会、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海尔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志田、李仁良、岳刚、吕青、韩福荣、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张少君。
引 言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本标准与GB/T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而是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质量奖”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产生和背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2005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二十多年来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必然结果,是当今国际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最新总结。
准则产生的背景是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制定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标准在制订过程中,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奖评审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的对竞争市场和竞争对手缺乏分析;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够科学;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不充分;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体系单一等差距,参照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规定了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用于质量奖的评价标准。
这套标准的制定充分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在企业薄弱环节中突显了条款的权重,因此标准的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二、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之间的关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 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标准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所规定的起草规则。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本标准与GB/T 19580—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19580—2004。
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三种质量管理模式比较质量管理体系(QMS)模式卓越绩效管理(PEM)模式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标准GB/T19001-2000 GB/T19004-2000 GB/T19580-2004名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本质●是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提出了质量体系要求●它是关于QMS符合性的审核标准(用于内外审核)●它是TQM的实施细则●是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提出了业绩改进指南●它是关于QMS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用于自我评价)●它是通向TQM的桥梁●是一种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全国质量管理奖评价准则●是现代TQM●是综合的TQM实施细则特征是评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标准(类似于预选赛)是评价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有效性标准(类似于半决赛)是评价综合质量管理是否卓越的成熟度标准(类似于决赛)目的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旨在通过审核发现体系与标准要求的偏差为组织提供业绩改进指南旨在通过自我评价,发现改进机会并持续改进和提高组织的经营业绩●为企业追求卓越提供了一个管理模式;●为企业诊断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检查表;●为质量奖提供了一个评价依据;●促进最佳运作方法与管理思路的交流与分享;●有助于企业经营实践、能力及其结果的改进和提高。
目标增强顾客满意改进组织业绩和效率实现卓越的经营质量用途用于审核及认证用于自我评价及业绩改进用于评奖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除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外,更关注经营质量综合质量(大质量)强调顾客满意组织业绩所有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方/社会)综合满意顾客导向、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突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战略、绩效、社会责任三全一多样(全员/全面/全过程/方法多种多样)方法基于目标的PDCA 基于目标的PDCA 基于目标的PDCA 基于目标的PDCA核心内容1 范围2 引用标准3 术语和定义4 质量管理体系5管理职责6资源管理7产品实现8测量、分析和改进1 范围2 引用标准3 术语和定义4 质量管理体系5管理职责6资源管理7产品实现8 测量、分析和改进1 领导2 战略3 顾客与市场4 资源5 过程管理6 测量、分析与改进7 经营结果TQC(全面质量控制)朱兰三部曲(策划、控制与改进)戴明PDCA循环输入输出始于顾客要求,终于顾客满意始于改进需求,终于改进成果始于战略部署,终于卓越绩效广度不广只涉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唯一用于认证的标准。
卓越绩效模式(Perormnce Excellence Model)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
该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
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
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
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GB/T19580-2004“质量管理”概念起始于单纯的产品质量控制,其鼻祖理论“六西格玛”“诞生”于摩托罗拉时仅是生产控制的方法,包含企业流程设计、改造和优化技术等与产品质量最为密切相关的几大质量控制要素。
随着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深入,这种单纯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更高标准地控制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管理的幅度被无限扩大,从而形成了更严密而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Totl Qulity Mngement,TQM),也即ISO9000。
目前这一认证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并且成为大部分国家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但实际上,许多国家更看重企业的管理规范程度而非被认证企业的产品质量。
还有,无论TQM涉及的方面如何复杂和全面,仍然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目前颇为流行的“卓越绩效准则”,强化了TQM中“全面”的理念,囊括了企业管理的所有环节;而质量管理的核心—产品质量管理则被淡化。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质量”被“绩效”取代,其理论逻辑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很规范的企业,其产品质量必然是好的;而这样的企业必然能够达到最佳的绩效”。
“卓越绩效管理”VS“质量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依靠产品质量对美国市场产生极大冲击,促使美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时任美国商业部部长的波多里奇(Mlcolm Bldrige)主导制定了美国的国家质量法案。
这套准则主要用来指导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并为作为企业改进质量成效的评估工具,也是“波多里奇质量奖”评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