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执法概述(1)
- 格式:ppt
- 大小:461.00 KB
- 文档页数:18
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方案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方案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行政执法愈加显得举足轻重。
林业行政执法,是指国家和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队伍依法行使职责,保护林木资源,防止非法采伐和滥伐森林,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监管行为。
因此,规范林业行政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林业行政执法方案,在全面提升林业行政执法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社会公众环境氛围和信任度,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国土绿化战略创造良好土壤。
一、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执法机制公开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关键措施之一。
公开执法程序包括执法范围和标准、执法流程和程序、执法结果和效果的审核和监督。
公开执法程序需要明确执法对象、执法依据、执法权力、执法强制措施、执法机构、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等,确保执法行为具有明确性、公正性、可控性和可预期性。
同时,执法程序还应规定执法权的行使主体,明确行使原则和规模,避免过度行使执法权或滥用执法权的情况。
公正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在进行执法行为时,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客观地考虑事实和证据,对所有被执法对象一视同仁,防止恃权而行、瞎作为及不依法行使职务的情况。
建立公正的执法机制,需要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和责任心,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和执法能力水平,增强被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公共利益维护。
特别是加强对执法过程的监督和把关,增加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更好地促进了公正执法。
公平是指执法机关在执法行为中应保持公平,不偏不错地对待包括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在内的各种类型的主体。
公平执法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地避免与排除利益的相互影响,尽力保持执法行为对全体人民的一致利益。
公平的执法机制建立需要强化执法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执法程序,深化执法执纪一体化工作,加强执法的公开透明度。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执法能力水平执法人员是林业行政执法的主体,他们的执法水平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的质量和执法机关的形象。
森林培育行政执法——造林绿化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一、造林绿化概述造林是森林培育的主要工作,指在大面积的土地上种植树苗,经过人工抚育、保护和管理成为森林。
造林是森林培育的主要工作。
造林绿化,广义理解应包括植(种)树、种草、种花。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和四旁植树、采伐迹地更新造林、荒山造林,目的都是为了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
造林绿化行政执法,是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造林绿化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检查和监督。
为改变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开始实施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
进入本世纪,全国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在各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强化了工程管理,严格检查监督,提高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实践证明,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加强管理,是推动造林绿化的根本保证。
二、造林绿化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1.全民义务植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为了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宏伟目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理和其他绿化任务。
义务植树,是我国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的法定任务。
不论工人、农民、机关干部、部队官兵、教师、学生、城镇居民,都应当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规定的任务。
国务院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议,制定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对全国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组织领导、规划设计、苗木准备、栽后管理、林木权属、奖罚措施等作了具体的规定。
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机构,明确职责为保证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长期扎实开展,必须建立管理机构,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成立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本地区的义务植树运动和整个造林绿化工作。
㈠林业行政执法的概念及意义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林业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涉林案件如乱伐、滥伐、乱占、乱捕、乱猎等违法行为构不成刑事犯罪的,有无法制止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林业行政执法有利于维护国家、集体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就比如禁止开采砂金来说,从狭义的小的方面来说它有效的保护了保护区社区牧民的草场,从广义的大的方面来说保护了湿地资源和生态资源。
㈡林业行政执法的有效要件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方式: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方法:举报、立案、调查取证、处罚,要求举行听证要组织听证等。
符合法定期限的要求:接到举报七日内必须立案,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理完毕;经行政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下三个月内不能办理完毕的,报经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依据的事实清楚、主要证据确凿、充分:1991年2月9日凌晨1时许,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党城村村民牛民好家发生爆炸,牛民好4岁的儿子被炸死,牛民好和妻子、女儿受伤,其中他妻子重伤致残。
在县公安局刑警队的审讯中,起初,杨不承认,但公安局对其毒打,刑讯逼供,而且,把他的妻子关起来一个月。
杨志杰最终供认爆炸案系本人所为,炸药是县四矿的炸药。
问题是,杨志杰口供前后矛盾。
县公安局提取爆炸现场的粉尘等物质送到公安部技术鉴定中心鉴定,鉴定结果是:“未检出TNT成分,检出硝酸铵成分”。
该鉴定证明:爆炸现场的炸药与杨本人供认的作案炸药不符,1992年10月,曲阳县公安局“侦查终结”移送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发现了本案的种种疑点。
林业和草原执法简报一、林业执法概述林业执法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职责包括打击非法砍伐、盗伐、滥伐林木等违法行为,查处违法运输、加工、经营木材及其制品的行为,监督指导林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等。
通过加强林业执法,可以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二、草原执法概述草原执法是保护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职责包括打击非法开垦、破坏草原等违法行为,查处违法放牧、超载放牧等行为,监督指导草原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等。
通过加强草原执法,可以有效遏制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三、执法依据与程序林业和草原执法的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执法程序一般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执行等步骤。
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四、典型案例分析为了加强林业和草原执法效果,需要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型、特点和危害程度,为执法提供有力的证据和参考。
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经验教训总结在林业和草原执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吸取,可以不断完善执法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执法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教训的总结,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参考。
六、未来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和草原执法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林业和草原保护的认识和意识;3.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的违法行为;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林业和草原保护工作;5. 创新执法手段和方法,提高执法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七、附件与参考资料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更多关于林业和草原执法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本简报附带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案例分析等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