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相似小结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0
图形的相似考点一、比例线段1、比例线段的相关概念如果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为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或写成a :b=m :n在两条线段的比a :b 中,a 叫做比的前项,b 叫做比的后项。
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若四条a ,b ,c ,d 满足或a :b=c :d ,那么a ,b ,c ,d 叫做组成比例的项,线段a ,d 叫做比例外项,线段b ,c 叫做比例内项,线段的d 叫做a ,b ,c 的第四比例项。
如果作为比例内项的是两条相同的线段,即cbb a =或a :b=b :c ,那么线段b 叫做线段a ,c 的比例中项。
2、比例的性质(1)基本性质①a :b=c :d ⇔ad=bc ②a :b=b :c ac b =⇔2(2)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dbc a =(交换内项) ⇒=dcb a ac bd =(交换外项)abc d =(同时交换内项和外项) (3)反比性质(交换比的前项、后项):cd a b d c b a =⇒= (4)合比性质:ddc b b ad c b a ±=±⇒= (5)等比性质:ba n f db m ec a n fd b n m fe d c b a =++++++++⇒≠++++==== )0( 3、黄金分割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BC (AC>BC ),并且使AC 是AB 和BC 的比例中项,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其中AC=215-AB ≈0.618AB 考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图形的相似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111A B C ∆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判断即可.【详解】解:因为111A B C ∆中有一个角是135°,选项中,有135°角的三角形只有B ,且满足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如图,AB 为O e 的直径,C 为O e 上一点,弦AD 平分BAC ∠,交弦BC 于点E ,4CD =,2DE =,则AE 的长为( )A .2B .4C .6D .8【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D=∠BAD ,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DCB=∠BAD ,证明△DCE ∽△DA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 ,结合图形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AD 平分∠BAC ,∴∠CAD=∠BAD,由圆周角定理得,∠DCB=∠BAD,∴∠CAD=∠DCB,又∠D=∠D,∴△DCE∽△DAC,∴DE DCDC DA=,即244AD=,解得,AD=8,∴AE=AD-DE=8-2=6,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在x轴的上方,直角∠BOA绕原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若∠BOA的两边分别与函数1yx=-、2yx=的图象交于B、A两点,则∠OAB大小的变化趋势为()A.逐渐变小B.逐渐变大C.时大时小D.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如图,作辅助线;首先证明△BEO∽△OFA,,得到BE OEOF AF=;设B为(a,1a-),A为(b,2b),得到OE=-a,EB=1a-,OF=b,AF=2b,进而得到222a b=,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结论;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知tan∠2为定值,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分别过B和A作BE⊥x轴于点E,AF⊥x轴于点F,则△BEO∽△OFA,∴BE OE OF AF=,设点B 为(a ,1a -),A 为(b ,2b ), 则OE=-a ,EB=1a-,OF=b ,AF=2b , 可代入比例式求得222a b =,即222a b =,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B=22221OE EB a a +=+,OA=22224OF AF b b +=+, ∴tan ∠OAB=2222222212244b a OB a b OA b b b b++==++=222214()24b b b b ++=22 ∴∠OAB 大小是一个定值,因此∠OAB 的大小保持不变.故选D【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及其应用问题;解题的方法是作辅助线,将分散的条件集中;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来分析、判断、推理或解答.4.如图,在ABC V 中,点D ,E 分别为AB ,AC 边上的点,且//DE BC ,CD 、BE 相较于点O ,连接AO 并延长交DE 于点G ,交BC 边于点F ,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A .AD AE AB EC= B .AG AE GF BD = C .OD AE OC AC = D .AG AC AF EC= 【答案】C【解析】【分析】由//DE BC 可得到DEO V ∽CBO V ,依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DE BC , ∴AD AE AB AC = ,故不正确; B. ∵//DE BC , ∴AG AE GF EC = ,故不正确; C. ∵//DE BC ,∴ADE V ∽ABC V ,DEO V ∽CBO V ,DE AE BC AC ∴=,DE OD BC OC = . OD AE OC AC∴= ,故正确; D. ∵//DE BC ,∴AG AE AF AC= ,故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BEFG 是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且相似比为13,点A ,B ,E 在x 轴上.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则点F 坐标为( )A .(8,6)B .(9,6)C .19,62⎛⎫ ⎪⎝⎭D .(10,6)【答案】B【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结合相似比得出EF的长,进而得出△OBC∽△OEF,进而得出EO 的长,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BEFG是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且相似比为13,∴13 BC OBEF EO==,∵BC=2,∴EF=BE=6,∵BC∥EF,∴△OBC∽△OEF,∴136BOBO=+,解得:OB=3,∴EO=9,∴F点坐标为:(9,6),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位似变换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得出OB的长是解题关键.6.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6,D为AB中点,OB交CD于点Q,Q是y=kx上一点,k的值是()A.4 B.8 C.16 D.24【答案】C【解析】【分析】延长根据相似三角形得到:1:2BQ OQ=,再过点Q作垂线,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QF、OF,进而确定点Q的坐标,确定k的值.【详解】解:过点Q作QF OA⊥,垂足为F,OABC Q 是正方形,6OA AB BC OC ∴====,90ABC OAB DAE ∠=∠=︒=∠,D Q 是AB 的中点, 12BD AB ∴=, //BD OC Q ,OCQ BDQ ∴∆∆∽,∴12BQ BD OQ OC ==, 又//QF AB Q ,OFQ OAB ∴∆∆∽,∴22213QF OF OQ AB OA OB ====+, 6AB =Q ,2643QF ∴=⨯=,2643OF =⨯=, (4,4)Q ∴,Q 点Q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4416k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求出点Q 的坐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如图,在△ABC 中,点D 是边AB 上的一点,∠ADC =∠ACB ,AD =2,BD =6,则边AC 的长为( )A .2B .4C .6D .8【答案】B【解析】【分析】证明△ADC∽△ACB,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推导得出AC2=AD•AB,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A,∠ADC=∠ACB,∴△ADC∽△ACB,∴AC AD AB AC=,∴AC2=AD•AB=2×8=16,∵AC>0,∴AC=4,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8.如图,小明同学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纸板DEF测量树的高度AB,他调整自己的位置,设法使斜边DF保持水平,并且边DE与点B在同一直线上.已知纸板的两条直角边40DE cm=,20EF cm=,测得边DF离地面的高度 1.5AC m=,8CD m=,则树高AB是()A.4米B.4.5米C.5米D.5.5米【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DEF和直角三角形BCD相似求得BC的长后加上小明的身高即可求得树高AB.【详解】解:∵∠DEF=∠BCD-90°∠D=∠D∴△ADEF∽△DCB∴BC DC EF DE=∴DE=40cm=0.4m,EF-20cm=0.2m,AC-1.5m,CD=8m∴80.20.4BC=解得:BC=4∴AB=AC+BC=1.5+4=5.5米故答案为:5.5.【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整理出相似三角形的模型。
《图形的相似》全章复习提高一、【整章的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归纳】(一)比例线段1、线段的比(长度之比):比例尺=实际距离图距(注:单位统一)2、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a b =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比例中项:如果a b =b c 那么b 叫做a 、c 的比例中项,也可以写成b 2=ac4、比例性质:(1)基本性质:bc ad d c b a =⇔= ac b c bb a =⇔=2 (2)合比定理:d dc b b ad c b a ±=±⇒= (3)等比定理:)0.(≠+++=++++++⇒==n d b ban d b m c a n m d c b a5、黄金分割:如图,若AB PB PA ⋅=2,则点P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二)相似1.定义:我们把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称为相似形.2.相似多边形的特性:相似多边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BAP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 图形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三角形重心坐标与图形 的运动坐标表示物体 的位置●(1)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角相等.●(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4)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5.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相似图形【基础知识回顾】一、成比例线段:1、线段的比:如果选用同一长度的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为m、n则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比,即:AB CD=2、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b、c、d如果ab=那么四条线段叫做同比例线段,简称3、比例的基本性质:ab=cd<=>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将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提醒:表示两条线段的比时,必须使示用相同的,在用了相同的前提下,两条线段的比值与用的单位无关即比值没有单位。
】二、相似三角形:1、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各角对应各边对应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性质:⑴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⑵相似三角形对应点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的比都等于⑶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面积的比等于1、判定:⑴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线相交,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⑵两边对应且夹角的两三角形相似⑶两角的两三角形相似⑷三组对应边的比的两三角形相似【名师提醒:1、全等是相似比为的特殊相似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特质和判定,要证四条线段的比相等,一般要先证判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三组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三角形相似多用在点三角形中】三、相似多边形:1、定义:各角对应各边对应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2、性质:⑴相似多边形对应角对应边⑵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面积的比等于【名师提醒:相似多边形没有专门的判定方法,判定两多边形相似多用在矩形中,一般用定义进行判定】一、位似:1、定义: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这时相似比又称为2、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名师提醒:1、位似图形一定是图形,但反之不成立,利用位似变换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位r,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或】【典型例题解析】考点一:比例线段考点:黄金分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可以证明△ABC∽△BDC,设AD=x,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列出方程,求得x 的值;过点D作DE⊥AB于点E,则E为AB中点,由余弦定义可求出cosA的值.点评:△ABC、△BCD均为黄金三角形,利用相似关系可以求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求cosA时,注意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定义求解.对应训练2.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分∠ABC交AC于点D,若AC=2,则AD的长是()A.512-B.512+C.51-D.51+考点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例 2 已知△ABC∽△DEF,△ABC的周长为3,△DEF的周长为1,则ABC与△DEF的面积之比为.对应训练2.已知△ABC∽△A′B′C′,相似比为3:4,△ABC的周长为6,则△A′B′C′的周长为.考点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例3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FC= 14BC.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正方形的性质.例4(1)如图(1),正方形AEGH的顶点E、H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直接写出HD:GC:EB的结果(不必写计算过程);(2)将图(1)中的正方形AEGH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如图(2),求HD:GC:EB;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性质.对应训练3.如图,△ABC≌△ADE且∠ABC=∠ADE,∠ACB=∠AED,BC、DE交于点O.则下列四个结论中,①∠1=∠2;②BC=DE;③△ABD∽△ACE;④A、O、C、E四点在同一个圆上,一定成立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4. 在锐角△ABC 中,AB=4,BC=5,∠ACB=45°,将△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 1BC 1.(1)如图1,当点C 1在线段CA 的延长线上时,求∠CC 1A 1的度数;(2)如图2,连接AA 1,CC 1.若△ABA 1的面积为4,求△CBC 1的面积;(3)如图3,点E 为线段AB 中点,点P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在△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过程中,点P 的对应点是点P 1,求线段EP 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专题:几何综合题.分析:(1)由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 1C 1B=∠ACB=45°,BC=BC 1,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CC 1A 1的度数;(2)由△ABC ≌△A 1BC 1,易证得△ABA 1∽△CBC 1,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得△CBC 1的面积;(3)由①当P 在AC 上运动至垂足点D ,△ABC 绕点B 旋转,使点P 的对应点P 1在线段AB 上时,EP 1最小,②当P 在AC 上运动至点C ,△ABC 绕点B 旋转,使点P 的对应点P 1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EP 1最大,即可求得线段EP 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答:解:(1)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 1C 1B=∠ACB=45°,BC=BC 1,∴∠CC 1B=∠C 1CB=45°,..…(2分)∴∠CC 1A 1=∠CC 1B+∠A 1C 1B=45°+45°=90°.(2)∵△ABC ≌△A 1BC 1,∴BA=BA 1,BC=BC 1,∠ABC=∠A 1BC 1,∴11BA BA BC BC ,∠ABC+∠ABC 1=∠A 1BC 1+∠ABC 1, ∴∠ABA 1=∠CBC 1,∴△ABA 1∽△CBC 1.∴1122416()()525ABA CBC S AB S BC ===△△, ∵S △ABA1=4,∴S △CBC1=254;(3)①如图1,过点B 作BD ⊥AC ,D 为垂足,∵△ABC 为锐角三角形,∴点D 在线段AC 上,在Rt △BCD 中,BD=BC×sin45°=522, 当P 在AC 上运动与AB 垂直的时候,△ABC 绕点B 旋转,使点P 的对应点P 1在线段AB 上时,EP 1最小,最小值为:EP 1=BP 1-BE=BD-BE=522-2; ②当P 在AC 上运动至点C ,△ABC 绕点B 旋转,使点P 的对应点P 1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EP 1最大,最大值为:EP 1=BC+BE=2+5=7.点评:此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应用.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旋转前后的对应关系.考点四:位似例5 如图,正方形ABCD 的两边BC ,AB 分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CD 是以AC 的中点O′为中心的位似图形,已知AC=32,若点A′的坐标为(1,2),则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CD 的相似比是( )A .16B .13C .12D . 23考点: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分析:延长A′B′交BC于点E,根据大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求得其边长,然后求得小正方形的对应训练5.如图,正方形OABC与正方形ODEF是位似图形,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点A的坐标为(1,0),则E点的坐标为()A.(2,0)B.(33,)22C.(2,2)D.(2,2)考点: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聚焦中考】1.已知矩形ABCD中,AB=1,在BC上取一点E,沿AE将△ABE向上折叠,使B点落在AD上的F 点,若四边形EFDC与矩形ABCD相似,则AD=()A 51-B51+C3D.2考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边OA在x轴上,OC在y轴上,如果矩形OA′B′C′与矩形OABC关于点O位似,且矩形OA′B′C′的面积等于矩形OABC面积的14,那么点B′的坐标是()A.(-2,3)B.(2,-3)C.(3,-2)或(-2,3)D.(-2,3)或(2,-3)考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3.在菱形ABCD中,E是BC边上的点,连接AE交BD于点F,若EC=2BE,则BFFD的值是()A.12B.13C.14D.15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性质.4.为了测量被池塘隔开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如图图形,其中AB⊥BE,EF⊥BE,AF交BE于D,C在BD上.有四位同学分别测量出以下四组数据:①BC,∠ACB;②CD,∠ACB,∠ADB;③EF,DE,BD;④DE,DC,BC.能根据所测数据,求出A,B间距离的有()A.1组B.2组C.3组D.4组F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4,0),(8,2),(6,4).已知△A1B1C1的两个顶点的坐标为(1,3),(2,5),若△ABC与△A1B1C1位似,则△A1B1C1的第三个顶点的坐标为.考点: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6.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和△DEF的顶点都在格点上,P1,P2,P3,P4,P5是△DEF边上的5个格点,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试证明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2)判断△ABC和△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3)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个顶点为P1,P2,P3,P4,P5中的3个格点并且与△ABC相似(要求:用尺规作图,保留痕迹,不写作法与证明).考点:作图—相似变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备考真题过关】一、选择题1.已知513ba=,则a ba b-+的值是()A.23B.32C.94D.49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点E在BA的延长线上,点D在BC边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4,AE=2,则BD的长为()A.2 B.3 C.3D.31+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3,点E、F、G、H分别在矩形ABCD的各边上,EF∥AC∥HG,EH∥BD∥FG,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A10B13C.10D.13考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4.小张用手机拍摄得到甲图,经放大后得到乙图,甲图中的线段AB在乙图中的对应线段是()A.FG B.FH C.EH D.EF考点:相似图形.5.如图,六边形ABCDEF∽六边形GHIJKL,相似比为2: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E=2∠KB.BC=2HIC.六边形ABCDEF的周长=六边形GHIJKL的周长D.S六边形ABCDEF=2S六边形GHIJKL6.下列4×4的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三角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所在的网格图形是()A.B.C.D.7.如图,点D在△ABC的边AC上,要判定△ADB与△ABC相似,添加一个条件,不正确的是()A.∠ABD=∠C B.∠ADB=∠ABC C.AB CBBD CD=D.AD ABAB AC=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8.如图,在△ABC中,EF∥BC,12AEEB,S四边形BCFE=8,则S△ABC=()A.9 B.10 C.12 D.13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DC∥AB,CB⊥AB,AB=AD,CD= 12AB,点E、F分别为AB、AD的中点,则△AEF与多边形BCDFE的面积之比为()A.17B.16C.15D.14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0.(2012•钦州)图中两个四边形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A.点M B.点N C.点O D.点P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为位中心,将△ABO扩大到原来的2倍,得到△A′B′O.若点A的坐标是(1,2),则点A′的坐标是()A.(2,4)B.(-1,-2)C.(-2,-4)D.(-2,-1)考点: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二、填空题1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M、N分别是BC、CD上两个动点,且始终保持AM⊥MN,当BM= cm时,四边形ABCN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cm2.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正方形的性质.15.如图,O为矩形ABCD的中心,M为BC边上一点,N为DC边上一点,ON⊥OM,若AB=6,AD=4,设OM=x,ON=y,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复习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对图形的相似进行系统复习.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会进行图形的变换和坐标表示.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线段比、成比例线段、图形相似以及变换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重难点、关键1.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判定的应用.3.关键:加强识图意识,从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解题思路,•从直观发现到合情推理.复习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制作投影片.2.学生准备:写一份本单元知识体系结构图和小结,收集有关图片.复习过程一、回顾交流,系统跃进1.问题牵引1.(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2)请同学们将收集到的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图片、资料进行交流.互动形式: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交流,而后再全班性汇报.媒体使用:运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展示与学生解说相结合.2.问题牵引2.(1)相似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与判定?(2)什么叫位似图?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缩小)?(3)图形与坐标之间变换具有哪些规律?互动形式:分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准备好的单位小结,和本单元结构图,系统地梳理.媒体辅助:使用投影仪,帮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面.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1.例1:如图,等腰梯形ABCD,AB=DC,面对角线AC=BD=BC=2AB,过A•作AE•∥DC交BC于E,求BE:EC的值.E DCBA思路点拨:对于梯形问题,通常可以转化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去解决,•因此,本题可过A作AE∥DC,推出△ABE是等腰三角形,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本题特点是CA=CB,则△CAB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而且△ABE、△CBA有一个公共底角∠ABE=∠CBA,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由此可以推出BE ABAB BC==12,因此可得结论:BE:EC=1:3.点拨:本题特点是当CA=CB时,△CAB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且△CAB∽△ABE,抓住本题这一特征,问题就解决了.师生互动:教师投影展示例1,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2.例2:如图,为了测量一条河的宽度,测量人员在对岸岸边P•点处观察到一根柱子,再在他们所在的这一侧岸上选点A和B,使得B、A、P在一条直线上,且与河岸垂直,随后确定C、D,使BC⊥BP,AD⊥BP,由观测可以确定CP与AD的交点D.他们测得AB=45m,BC=90m,AD=60m,从而确定河宽PA=90m,你认为他们的结论对吗?•还有其他测量方法吗?思路点拨:运用相似三角形中的比例线段进行求解,因为,•容易推出△PAD•∽△PBC,从而得到比例式:60,4590PA AD PAPB BC PA==+即,即,求出PA=90m.可得结论.点拨: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鲜活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解题的兴趣,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推荐好的解题方案.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思维拓展:本题若改变点C的位置,结论是否不变?(不变)教师活动:引申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投影显示.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顺次连结A、B、C、D、E,点A 平移到A1,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A1B1C1D1,并指出平移后的图形的坐标.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对角线AC与BD相互垂直,中位线长为5cm,求梯形的高.3.如图,F是BC的中点,E是AF的中点,CE的延长线与AB交于D,求DE:EC的值.(提示:过F作FT∥AB)4.课本P81复习题第13、18题.四、课堂总结,提高认识总结形式:师生互动,先由学生自己概括,再由同伴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教师归纳见课本P79小结.1.课本P80复习题第4、5、6、7、9、12、14、19、20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六、课后反思(略)课时作业设计1.如图1,已知∠ABD=∠ACD,图中相似三角形是________.(1) (2) (3)2.如图2,在△ABC中,DE∥BC,AE:EC=2:3,则△ADE的周长:•△ABC•的周长=________,S△ADE:S梯形BCED=_________.3.如图2,在△ABC中,DE∥BC,若AB=4,5,D是AB•的黄金分割点,•则AD=________,DE=________.4.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为1:4,它们的面积比为()A.1:4 B.1:2 C.1:16 D.1:85.如果△ABC和△A′B′C′面积相等,且AB:A′B′=9:25,那么AB与A′B′边上的高的比为()A.9:25 B.25:9 C.3:5 D.5:36.如图3,自Y ABCD的AD边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BF分别交AC、CD于E、G,如果EF=32,GF=24,那么BE的长为()A.8 B.10 C.12 D.167.如图,E是矩形ABCD的AD上的一点,以CE为折痕将△CDE翻折,点D落在边AB 上的D′处,分别判断两组三角形:△CBD′和△EAD′;△CBD′和△CED′是否一定相似?如果一定相似,请加以说明;如果不一定相似,求出当BCAB为何值时才能相似.答案:1.略 2.2:5 4:25 3.512(5) 4.C 5.B 6.D7.△CBD′∽△EAD′,当3BCAB时,△CBD′∽△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