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29.77 KB
- 文档页数:2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2.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并具体了解一些基本概念;3.能够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互动式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人类所需的能源、物质和生命等各种自然物质和现象的总和。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类的物质需求,二是由自然界所提供。
2.自然资源的种类:根据它们的特点不同,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气候资源:指气温、降水、光照、风力等自然因素组成的资源。
(2)土地资源:指土地的肥力、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等因素,以及与人类耕种和养殖相关的土地资源。
(3)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山泉、地下水和海洋等自然水源资源。
(4)矿产资源:指地质和化学作用形成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资源。
(5)生物资源: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时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1)可再生资源:指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在人类需要它的时候,它可以通过自我更新和再生来进行恢复和利用,如阳光、风能、水能等。
(2)不可再生资源:指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在人类需要它的时候,无法通过自我更新和再生来进行恢复和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3)绿色资源:指对环境和生态友好的资源,如太阳能等。
(4)灰色资源:指对环境和生态有一定负面影响的资源,如煤炭等。
4.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紧密联系的关系。
保护是为了保持资源的持续利用价值,而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
如何在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或尽量减轻对后代能力的损害,留给后代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衡性和可再生性。
3.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内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比如水、土地、森林、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学习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
根据其能否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有限性: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一个承载力的问题。
比如土地资源,如果过度开垦就会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地的丧失。
(2)不可再生性:大多数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一旦开采消耗,就无法再恢复。
(3)分布不均衡性: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分布都是不均衡的,这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存条件的不同。
(4)可再生性:部分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如水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国都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并能举例理解。
(2)能够利用相关实例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过程和方法:(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2.难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讲授: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提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的东西都来自于自然资源,你觉得它们和哪些自然资源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分析,进一步引导。
二、新课讲授(一)自然资源的分类1.明确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哪些是自然资源。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说明理由。
钢铁、煤炭、小麦、闪电、纸、水、风能、温泉、电脑、阳光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属于自然资源的是:煤炭;闪电;水;风能;温泉;阳光。
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1)提问:从字面意思理解并解释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将自主学习和教材结合,明确两类自然资源的定义。
可再生资源:短时间里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更新也不可再生。
(2)活动:探究学习——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学生活动: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理由。
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分组讨论,学会区分哪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哪些是非可再生。
并对有争议的内容重点说明。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有价值的物质和能源,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数量和质量都受限于地球自然环境的条件和人类开发利用的程度。
例如,矿物资源的储量、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水资源的供给等都是有限的。
2. 不可替代性:某些自然资源是无法被替代的,比如空气、水、土壤等。
即使能够制造出类似的产品,其成本和质量也往往无法与自然资源相媲美。
3. 价值性: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被用于生产、消费和交换。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撑,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则是牧业、渔业等传统产业的重要来源。
4. 可持续性:自然资源必须在可持续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以保证未来世代的利益。
如果过度开采、过度利用、过度污染等,就会导致环境破坏、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问题,为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上四个特征是自然资源的重要属性,需要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充分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介绍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2. 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资源,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写成小论文。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教学目标:1. 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数量: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2. 自然资源的质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3.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3. 讲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介绍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知道自然资源的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数量性、区域性、可利用性、有限性。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数量性、区域性、可利用性、有限性。
三、教学难点:1. 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使学生了解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a. 数量性: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性,让学生明白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利用。
b. 区域性:讲解自然资源的区域性,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c. 可利用性:讲解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让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价值。
d. 有限性:讲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培养学生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保护意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分类和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2)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2)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 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理解;(2)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分布和利用状况;2. 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利用状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2. 实例材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2)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2. 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2)讲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数量性、质量性、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可利用性等。
3. 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1)展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图;(2)讲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3)讲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利用率、开发利用程度、可持续利用等。
4. 实例分析(1)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2)引导学生反思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6. 布置作业(1)复习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2)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实例中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任课教师能够按照导学案上确立的教学目标分步展开,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基本上把握住本节课纲的内容要求。
二、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基本上能够把握住本节的两大核心内容:即围绕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我国自然资源的资本特征这两大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并通过当今与资源相关的热点话题等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加工,更好地丰富教材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的客观性、实用性、指导性。
三、教学方法
课堂上除课任教师讲解外,也安排了自我学习、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自我总结等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任课教师希望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的教学意图。
四、教学基本功
任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语言组织流畅,表情自然,专业性术语表述无误,多媒体运用熟练。
五、存在的问题
1.课堂导入环节所花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教学环节组织仓促;
2.课堂语言要规范化,不能太过平白直叙和生活化;
3.教师讲解在整节课中所占用的时间过多;
4.分组辩论等教学活动组织仓促,教学效果欠佳;
5.应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知道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特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
2.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资源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直观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准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特点: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类资源的特点。
3. 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讲解其分布规律和利用状况。
4.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强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问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包括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开发利用状况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了解各类资源在地区间的差异。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包括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开发利用状况等。
3.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要满足2个条件:(1)自然属性;(2)经济属性,必须有用;比如:微生物、阳光、空气是自然资源,纸张,钢铁等不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资源:①概念: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②举例: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2)非可再生资源:①概念: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②举例: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
③开发利用: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
1.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风能B.天然气C.草地D.阳光2.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耕地B.阳光C.河水D.镍矿3.下列各组中属可再生资源的是()A.煤炭、铁矿、石油B.土地、森林、水资源1C.煤炭、土地、水资源D.煤炭、石油、土地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完成下面4-5小题4.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温泉、藏羚羊B.花岗岩、煤矿C.天然气、羊毛衫D.小麦、潮汐能5.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自然界中存在的都是自然资源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D.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加速开发使用6.2020年3月,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次试采成功,此次试采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是今后替代传统能源的首选。
下列选项中,可燃冰有可能替代的能源类自然资源的是()A.煤、铁、森林B.煤、石油、天然气C.森林、阳光、水D.水、石油、天然气7.图书纸张的主要原料有木材、草类植物,这些原料属于()①生物资源①矿产资源①可再生资源①非可再生资源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下列不属于能源资源的是()A.B.C.D.9.下列生产活动不属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是()A.利用风力发电B.利用石油生产化学纤维C.利用耕地生产粮食D.利用钢铁制造机器10.日常生活中,我们①呼吸的空气①饮用的水①日常使用的钢铁工具①取暖用的煤①做饭用的天然气①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的太阳能①学习用的纸质书本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是总量丰富,种类多但人均不足。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定义2.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3. 自然资源的分类4. 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5.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和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自然资源的图像和数据。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资源的图像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数量有限、质量差异、可再生与不可再生性等。
4.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资源的图像。
5.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6. 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 讲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如南水北调、退耕还林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自然资源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4. 作业论文:通过学生的作业论文,评估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导学案
一、自学探究
1、是么是自然资源?
2、下列资源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那些不是,为什么?
水资源、汽车、天然宝石、青藏铁路、小麦、煤炭、电脑、长江。
二、P63活动题1:
1、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区分下列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理由
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
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
可再生资源有:
理由是:
非可再生资源有:
理由是:
3、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可再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_____________;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位同学的说法,你支持哪一种?。
A、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会少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节约和保护.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不用节约和保护。
B、不对!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我们不节约和保护也会枯竭的。
三、读课本P64,完成下表:
由此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小组探究讨论
1、“人均不足”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五、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检测
1、小组合作设计保护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