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63 MB
- 文档页数:53
(四)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理解):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1)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理解)感知觉是人一生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的认识过程。
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需要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2)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想象,发展的潜力越大。
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1)视觉(理解、运用)视觉的发生:新生儿能立即察觉光线,区分不同明度的光。
出生头两个月婴儿对光线敏感性发展的很快。
视觉的集中:①出生后2-3周内,眼肌不能很好的协调运动②出生后3周,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③出生2个月,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物体④3个月,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⑤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俗称视力,采用“视动眼球震颤法”得出结论,出生一天的婴儿相当于成人视力的20/150.半岁到一岁间,儿童视力可达成人正常水平。
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出生后6个月。
预防儿童近视的做法:①家园都要保证儿童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②看书、握笔都要有正确姿势③不要过长时间观看书和电视④儿童的图书玩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⑤经常检查视力,发现减退时及时治疗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女孩辨色能力比男孩强。
识别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2)听觉(理解、运用)听觉概念:是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听觉的发生:①胎儿六个月后对声音有所反应②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持续时间听觉的发展:①1-2个月喜欢乐音,2个月以上喜欢优美舒缓的轻音乐。
早期的语言以及音乐环境对听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②新生儿爱听人声,尤其最爱母亲的声音③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成年后降低,儿童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幼儿园《认识小白兔》的课上,老师抱来了小白兔让小朋友们看、摸,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小白兔的外形特征: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三瓣嘴、前腿短、后腿长。
老师还准备了鱼、肉骨头、米粒、萝卜、青菜、草等食物请小朋友们喂给小白兔吃并观察小白兔喜欢吃什么。
通过观察使孩子们得出,小白兔喜欢吃萝卜、青菜、草。
此案例中,孩子们通过看、摸、观察感知了小白兔的外形特点和饮食习惯。
“看”、“摸”、“观察”通常是感觉、知觉的行为方式,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感觉和知觉?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学前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能力?这些将是本章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什么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要接触各种客观事物,每一种客观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属性,其中的每一种属性称之为个别属性。
当事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就成为了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物。
感觉器官接受了相应的刺激,经传导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一定区域,脑就对事物的某种个别属性作出反映,这种反映就叫做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例如,当一个苹果放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用眼睛看,能知道它的颜色、形状;用鼻子闻,能知道它的气味;用嘴咬,能知道它的味道;用手摸,能知道它的表皮是光滑的,有点硬硬的。
苹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硬度和光滑等都是苹果的个别属性,人们的头脑接受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外,还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
例如人们能够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内部器官的舒适、疼痛等。
“吃药以后,我感觉舒服多了”,“从飞机上往下跳的时候,我感觉在飞一样”“我感觉好饿啊”等就是感觉对机体本身状况的反映。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的运用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感知觉活动的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第一节感知觉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自我分析】教师出示红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
提问:请你描述一下粉笔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的?1.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粉笔)的反映。
1.是客观事物(粉笔)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眼睛)时的反映过程。
3.是对客观事物(粉笔)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温度、硬度、光滑程度)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
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等。
(二)知觉的概念【问题讨论】教师再次出示粉笔后提问,当你看到粉笔时首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是一支粉笔)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1.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资料分析】刚果的俾格米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科林.特恩布尔曾描述过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科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一)视觉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2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preyer w (1842-1897)《儿童的心理》英译本名称为《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记录的主要是幼小儿童的感觉(对自己小孩的观察日记)。
Piaget 认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3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从没有分化向分化发展;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体现在选择性上。
5)感知过程的效益不断提高;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1)原始的感知阶段;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1视觉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者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简称视力。
外国人(MARG E & FREEMAN D , 1976)采用诱发电位测量法,测量婴儿看屏幕上呈现的长方形格栅。
结果发现:出生后2个月视力发展迅速,4周的婴儿视力为20/600(即,在20英尺处才能看清成人600 英尺处看见的物体,1英尺=0.3048米),8周时20/100,5-6月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 。
6月以下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出现发育正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国内研究材料认为:1-2岁视力为0.5-.0.6, 3岁为1.0, 4-5岁后稳定。
2颜色视觉的发展1)颜色视觉的出现: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为辩色力。
3月幼儿,彩色圆盘是灰色圆盘注视时间的2倍()第五章: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涉及两个问题:1)能否察觉当前的客体(刺激源);2)个体能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新异刺激出现时,可以导致新生儿的定向反射(也称为探究反射)。
幼儿园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内容提要感知过程是个体产生和成熟的最早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基本感觉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经验。
她把3至7岁称为“感觉敏感期”。
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的刺激。
感觉一、肤觉的发展1.触觉——标志手眼协调定义: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巴宾斯基反射)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
2.温觉: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3.痛觉: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新生儿对痛觉刺激的反应越来越敏感。
(一)触觉、嗅觉和味觉二、嗅觉、味觉嗅觉:鼻腔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的反应。
6个月以后的胎儿能接受嗅觉刺激味觉: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
4个月以后的胎儿能接受味觉刺激(一)触觉、嗅觉和味觉三、前庭觉淋巴液的晃动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四、听觉的发展定义: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婴幼儿的听觉能力表现在语音听觉和音乐听觉中20周的胎儿已具备听觉能力五、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2、视觉集中: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3.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幼儿先认识颜色,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4岁左右,将基本色与名词联系5-7岁,儿童正确命名常见颜色幼儿知觉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概述二、知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理解性一、形状知觉的发展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时间更长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称3.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二、深度知觉的发展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