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藏象学说发展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
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胧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
五脏生理功能及外在表象联系表。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中医藏象学说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揭
示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下面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点总结。
一、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
1.脏腑的基本概念: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从形态、生理、精神等方面
进行描述。
2.脏腑的功能特点:中医认为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如
心主血脉、肺主气的运输、脾主运化等。
4.脏腑与人体的调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腑与整个人体的调节、
平衡和协调密切相关,脏腑的失调或病理变化会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
5.形神一体的思想:中医强调脏腑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脏腑疾
病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脏腑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脏腑病理变化:中医将脏腑的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实证
是指脏腑功能过盛或阻滞,而虚证是指功能不足或衰退。
三、脏象和气象学说
1.脏象学说:中医将五脏六腑比喻为自然界的物象,以帮助理解脏腑
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如心脏象征火、肺象征金、肝象征木等。
四、藏象诊断
1.望诊: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2.听诊:通过听声、声音的变化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情况、症状,了解脏腑的病理变化。
4.切诊:通过按摩脉搏,观察其变化,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详细描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水、主骨、生髓、通脑等。
这些功能反映了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等。
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藏象学说将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描述了脏腑与五官、五体、五志等的关系。
如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等。
这种联结关系说明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形体官窍的表现来推断。
四、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同一性,即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昼夜更迭、地域差异等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五、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医生可以推测其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藏象学说强调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即阴阳平衡和表里相应的重要性。
这种配合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涵盖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即征象、形象。
所以,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的总称,是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顺畅。
3、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心气不足则面白晦滞,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无华),开窍于舌(心气虚则舌淡白; 心阴虚则舌红绛;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在液为汗(心阴虚则盗汗;心气虚则自汗)。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主气主一身之气一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一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3、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一、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藏象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涉及人体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神志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
“藏象”把“藏”与“象”统一起来,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三、“藏”与“象”之间联系1.“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六腑和奇恒之腑可分别统归于五脏的功能范畴,故“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
2.“象”是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变现象,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一是指又五脏为中心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类所获得的比象。
3.中医学说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类经·藏象类》),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探寻其生理及病变规律,即所谓“视其外应,以在其内脏”(《灵枢•本藏》)。
一般而言,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外界环境各种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四、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藏象”是中医学特有概念,与西医学“脏器”不同。
中医学中的“藏象”不仅存在“脏器”,同时还包括相关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表现。
而西医学中的“脏器”属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脏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
中医藏象学说及其现代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藏象学说主要强调人体内外的生理、病理表现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获取疾病表现,从而准确定位和判断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藏象学说及其现代研究成果。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等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五脏系统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系统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与之相关的疾病。
二、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舌象、望诊脉象以及切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机所在。
其中,脉象诊断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度等特征,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病变情况。
三、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成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藏象学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科学验证和解释。
现代研究发现,中医学所强调的五脏六腑系统与现代生理学中的器官系统有着相似之处。
例如,中医将心与血液循环、肺与呼吸系统、脾与消化系统等相对应,这些对应关系在现代医学研究中找到了一定的依据。
此外,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验证方法,如脑功能成像等技术可以观察到脏腑系统的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四、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意义中医藏象学说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强调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适应了现代医学“整体护理”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要求。
同时,中医藏象学说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案。
患者的病理表现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脏腑系统,而是多个系统的综合反应,因此,运用藏象学说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心藏神
概念
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人体外在的综合表现
表现
二、西医之“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
一、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肾“天癸”的作用
心、肝、脾的作用
冲、任二脉的作用
脏腑之间关系概述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了五脏阴阳的盛衰脾胃是五脏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了五脏气血的多少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脏与脏之间关系
1.心与肺
联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宗气
2.心与脾
3.心与肝
心肾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阴阳的升降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即心火必须下降,肾水
必须上升,肾水得心火之温而不寒,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
亦称
“水火既济”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肝与肺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腑与腑之间关系
传化物
虚实更替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补
脏与腑之间关系
阴阳表里关系
经脉络属
生理联系
病理影响
1.心与小肠
生理上相互为用
病理上常见火热之邪的传导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互为用3.脾与胃
升降相因
纳运协调
燥湿相济
4.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
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协调情志
5.肾与膀胱
尿液的生成、排泄而影响到水液代谢,主要在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