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45959
- 格式:ppt
- 大小:429.00 KB
- 文档页数:5
常见的齿轮传动失效有那些形式齿轮传动的失效主要是轮齿的失效,而轮齿的失效形式又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是下面叙述的五种失效形式。
齿轮的其它部分(如齿圈、轮辐、轮毂等),除了对齿轮的质量大小需加严格限制外,通常只需按经验设计,所定的尺寸对强度及刚度均较富裕,实践中也极少失效。
1、轮齿折断轮齿折断有多种形式,在正常情况下,主要是齿根弯曲疲劳折断,因为在轮齿受载时,齿根处产生的弯曲应力最大,再加上齿根过渡部分的截面突变及加工刀痕等引起的应力集中作用,当轮齿重复受载后,齿根处就会产生疲劳裂纹,并逐步扩展,致使轮齿疲劳折断。
此外,在轮齿受到突然过载时,也可能出现过载折断或剪断;在轮齿受到严重磨损后齿厚过分减薄时,也会在正常载荷作用下发生折断。
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中,轮齿工作面上的接触线为一斜线,轮齿受载后,如有载荷集中时,就会发生局部折断。
若制造或安装不良或轴的弯曲变形过大,轮齿局部受载过大时,即使是直齿圆柱齿轮,也会发生局部折断。
为了提高齿轮的抗折断能力,可采取下列措施:1)用增加齿根过渡圆角半径及消除加工刀痕的方法来减小齿根应力集中;2)增大轴及支承的刚性,使轮齿接触线上受载较为均匀;3)采用合适的热处理方法使齿芯材料具有足够的韧性;4)采用喷丸、滚压等工艺措施对齿根表层进行强化处理。
2、齿面磨损在齿轮传动中,齿面随着工作条件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磨损形式。
例如当啮合齿面间落入磨料性物质(如砂粒、铁屑等)时,齿面即被逐渐磨损而至报废。
这种磨损称为磨粒磨损。
它是开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改用闭式齿轮传动是避免齿面磨粒磨损最有效的方法3、齿面点蚀蚀是齿面疲劳损伤的现象之一。
在润滑良好的闭式齿轮传动中,常见的齿面失效形式多为点蚀。
所谓点蚀就是齿面材料变化着的接触应力作用下,由于疲劳而产生的麻点状损伤现象。
齿面上最初出现的点蚀仅为针尖大小的麻点,如工作条件未加改善,麻点就会逐渐扩大,甚至数点连成一片,最后形成了明显的齿面损伤。
齿轮失效形式及特点
齿轮作为机械传动装置中常见的零件,其失效形式多种多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齿轮失效形式及其特点。
1. 磨损失效
磨损是最常见的齿轮失效形式之一,主要是由于齿轮表面的摩擦和磨损引起的。
具体表现为齿面磨损、齿面点蚀、齿面斑点磨损等。
磨损失效主要由于润滑不良、负载过大、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引起。
2. 齿面断裂
齿面断裂是指齿轮齿面出现裂纹或齿面完全断裂。
齿面断裂多发生在齿根处,其特点是断口光滑,常伴有齿面疲劳痕迹。
齿面断裂主要是由于齿轮过载、材料强度不足、制造缺陷等原因引起。
3. 齿根断裂
齿根断裂是指齿轮齿根处发生断裂,断口呈现韧性断口。
齿根断裂多发生在负荷集中区域,其特点是断口不平整,常伴有齿根疲劳痕迹。
齿根断裂主要是由于齿轮过载、应力集中、材料强度不足等原因引起。
4. 腐蚀失效
腐蚀失效是指齿轮表面受到化学物质侵蚀而产生的失效。
腐蚀失效的特点是齿面出现腐蚀斑点、齿面粗糙等。
腐蚀失效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腐蚀介质、润滑不良等原因引起。
以上是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及其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齿轮失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润滑剂,保持良好的润滑
状态;合理设计齿轮结构,提高齿轮的强度及工作寿命;加强齿轮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齿轮状态并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齿轮。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齿轮的失效,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总结:了解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及其特点对于提高齿轮传动的可靠性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齿轮失效常见的形式
1.齿面点蚀
产生原因与现象:脉动循环的接触应力,超过接触应力时产生疲劳裂纹,裂纹扩展导致金属剥落形成小坑(麻点)。
发生部位与场合:靠近节线的齿根面处,闭式传动。
2.齿面磨损
产生原因与现象:铁屑或者灰尘进入,啮合齿面的相对滑动摩擦而产生磨损,齿形变廋。
发生场合:开式传动。
3.齿面胶合
产生原因与现象:高速重载时散热不好,高速重载时,压力过大,使油膜破坏,低速重载时,不易形成油膜或者局部偏载,造成冷胶合;金属齿面金属直接接触粘接,较软齿面金属沿滑动方向撕下形成沟纹。
发生场合:低速、高速重载齿轮。
4.齿面塑形变形
产生原因与现象:较软齿面的齿轮在频繁启动和严重过载,齿面的工作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齿轮油膜被破坏,齿面很大的压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齿轮金属局部塑形变形。
发生场合:较软齿面的齿轮频繁启动与严重过载。
5.轮齿折断
产生原因与现象:疲劳断裂、过载折断、随机折断;
疲劳折断:齿轮在工作过程中,齿根处产生的弯曲应力最大并且集中,当轮齿重复受载后,齿根圆角处就会产生疲劳裂纹,并逐步扩展,致使轮齿疲劳折断轮齿。
过载折断:因短时过载或冲击过载而产生的折断。
发生场合:开式齿轮传动和硬齿面闭式齿轮传动。
发生后果:不能正常转动,甚至造成重大事故。
齿轮的失效形式齿轮传动是机械设备中最常见的传动方式,现代机械对齿轮传动的要求日益提高,即要求齿轮能在高速、重载、特殊介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又要求齿轮装置具有较高的平稳性、高可靠性和结构紧凑等良好的工作性能,由此使得齿轮发生故障的因素越来越多,而齿轮异常又是诱发机器故障的重要因素。
因此,齿轮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齿轮由于制造、操作、维护以及齿轮材料、热处理、运行状态等因素不同,产生异常的形式也不同,齿轮常见的故障形式有如下几种:1、齿的断裂齿的断裂分疲劳断裂和过负荷断裂。
疲劳断裂是齿轮重复受载后由于应力集中产生的。
当齿轮副进入啮合状态时,最危险的瞬间是接触点位于齿轮的顶部,此时在齿根部产生的弯曲应力为最大,存在较严重的应力集中,当载荷超过设计值,或者齿轮在周期性交变载荷作用下,经过一定的载荷循环后,齿的根部有可能产生裂纹。
齿轮继续工作,裂纹向根部纵深发展,当裂纹削弱的根部不能承受弯曲应力时,齿就发生断裂。
过负荷断裂是由于机械系统速度的急剧变化,轴系共振,轴承破损,轴的弯曲等原因,使齿轮产生不正常的一端接触,载荷集中到齿面的一端而引起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装配不良,机器运转时存在其他故障问题。
齿的断裂是齿轮最严重的故障,常因此造成设备停机,或者引起机器其他零部件的故障。
2、齿的磨损磨损是指金属的整个齿面上连续不断地损耗,从而在齿面上产生金属的研磨状。
齿轮在啮合过程中,往往在轮齿接触表面上出现材料摩擦损伤的现象。
如果磨损量不影响齿轮在其寿命内应具备的功能的磨损,我们称之为正常磨损,其特征是齿面光滑,没有宏观擦伤,各项公差在允许范围内。
如果由于齿轮用材不当,或在接触面间存在硬质颗粒,以及润滑油供应不足或不清洁,往往以其齿轮的早期磨损,有微小的颗粒分离出来,接触表面发生尺寸变化,严重损失,并使齿形改变,齿厚边薄,甚至出现“刀片”状齿尖;啮合间隙增大;噪声增大;严重磨损的结果将导致齿轮失效。
齿轮零件常见失效形式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四种:齿面磨损、齿面疲劳、轮齿断裂、齿面塑性变形。
(1)齿面磨损齿轮传动中润滑不良、润滑油不洁等均可造成磨损或划痕。
磨损可分为磨粒磨损、划痕、腐蚀磨损和胶合等。
①磨粒磨损与划痕:当润滑油不洁,含有杂质颗粒,或在开式齿轮传动中的外来砂粒,或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磨屑,都可以产生磨粒磨损与划痕。
这些外界的硬质微粒,开始先嵌入一个工作表面,然后以微量切削的形式,从另一个工作表面挖去金属的细小微粒或在塑性流动下引起变形。
通常情况下齿顶、齿根部摩擦较节圆部严重,这是因为啮合过程中节圆处为滚动接触,而齿顶、齿根处为滑动接触。
②腐蚀磨损:由于润滑油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酸、碱或水等污染物与齿面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金属腐蚀而导致齿面损伤。
③烧蚀:烧蚀是由于过载、超高速、润滑不当或不充分引起的齿面剧烈磨损,由磨损引起局部高温,这种温度升高足以引起色变和过时效,或使钢的几微米厚度表面层重新粹火,出现白层。
④齿面胶合:大功率软齿面或高速重载的齿轮传动,当润滑条件不良时产生齿面胶合现象,一个齿面上的部分材料胶合到另一齿面上,因而在此齿面上留下坑穴,在后续的啮合传动中,这部分胶合上的多余材料很容易造成其他齿面的擦伤沟痕,形成恶性循环。
(2)齿面疲劳所谓的齿面疲劳主要包括齿面点蚀与剥落,是由于材料的疲劳引起的。
当工作表面承受交变应力的作用时,会在齿面引起微观疲劳裂纹,润滑油进入裂纹后,由于啮合过程可能先封闭入口然后挤压,微观疲劳裂纹内的润滑油在高压下使裂纹扩展,结果小块金属从齿面上脱落留下一个小坑,形成点蚀。
如果表面的疲劳裂纹扩展较深、较远或一系列小坑由于坑间材料失效时连接起来,造成大面积或大块金属脱落,这种现象则称为剥落。
实验表明,在闭式齿轮传动中,点蚀是非常普遍的破坏形式,在开式齿轮传动中,由于润滑不够充分以及进入污物的可能性增多,磨粒磨损总是先于点蚀磨损。
(3)轮齿断裂齿轮副在啮合传动时,主动轮的作用力和从动轮的反作用力都是通过接触点分别作用在对方的轮齿上,危险的情况下是接触点某一瞬间位于轮齿的齿顶部,此时轮齿如同一个悬臂梁,受载后齿根处产生的弯曲应力为最大,若因突然过载或冲击过载,很容易在齿根部产生过负荷断裂,即使不存在冲击过载的受力H况,当轮齿重复受载后,由于应力集中现象,也易产生疲劳裂纹,并逐步扩展,致使轮齿在齿根处产生疲劳断裂。
一般来说,齿轮传动的失效主要发生在轮齿上。
轮齿部分的失效形式分为两大类:轮齿折断,齿面失效。
1. 轮齿折断折断失效通常有轮齿的弯曲疲劳折断、过载折断和随机折断。
•疲劳折断:工作时轮齿反复受载,使得齿根处产生疲劳裂纹,并逐步扩展以至轮齿折断的失效。
疲劳裂纹多起源于齿根受拉的一侧。
•过载折断:齿轮受到突然过载,或经严重磨损后齿厚减薄时,轮齿会发生过载折断。
•随机折断:通常是指由于轮齿缺陷、点蚀或其它应力集中源在轮齿某部位形成过高应力集中而引起轮齿折断。
断裂部位随缺陷或过高有害残余应力的位置而定,与齿根圆角半径无关。
•轮齿折断的形式有整体折断和局部折断。
整体折断多发生于直齿轮,局部折断多发生于斜齿和人字齿轮,齿宽较大的直齿轮和由于安装、制造因素使得局部受载过大的直齿轮,也可能发生局部折断。
疲劳折断的断口较光滑,过载折断的断口则较粗糙。
•增大齿根过渡圆角半径,减小齿面粗糙度,对齿根进行喷丸或碾压强化处理消除该处的加工刀痕,选用韧性较好的材料,采用合理的变位等,均有助于提高轮齿的抗折断能力。
•通常,轮齿疲劳折断是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
2. 齿面失效齿面失效常见的失效形式有:点蚀、胶合、齿面磨损和齿面塑性变形。
(1) 点蚀齿轮在啮合过程中,相互接触的齿面受到周期性变化的接触应力的作用。
若齿面接触应力超出材料的接触疲劳极限时,在载荷的多次重复作用下,齿面会产生细微的疲劳裂纹;封闭在裂纹中的润滑油的挤压作用使裂纹扩大,最后导致表层小片状剥落而形成麻点,这种疲劳磨损现象,齿轮传动中称为点蚀(图9.3-13)。
节线靠近齿根的部位最先产生点蚀。
润滑油的粘度对点蚀的扩展影响很大,点蚀将影响传动的平稳性并产生冲击、振动和噪音,引起传动失效。
•点蚀又分为收敛性点蚀和扩展性点蚀。
收敛性点蚀指新齿轮在短期工作后出现点蚀痕迹,继续工作后不再发展或反而消失的点蚀现象。
收敛性点蚀只发生在软齿面上,一般对齿轮工作影响不大。
齿轮传动机构的主要失效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齿面磨损:由于齿轮之间的摩擦和滑动,齿面会发生磨损,导致齿轮的承载能力下降。
2. 齿面疲劳:齿轮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周期性载荷的作用,齿面上会出现裂纹和剥落现象,最终导致齿轮的失效。
3. 齿面塑性变形:当齿轮承受过大的负载时,齿面会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齿轮的失效。
4. 齿面剥落:在齿轮传动中,由于齿面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齿面会出现剥落现象,从而影响齿轮的承载能力。
5. 齿面断裂:当齿轮受到过大的冲击载荷或过大的负载时,齿面会发生断裂,从而导致齿轮的失效。
为了避免齿轮传动机构的失效,需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齿轮的几何形状和参数、加强齿轮的润滑和冷却等。
此外,在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保证齿轮传动机构的正常运行。
简述齿轮的失效形式。
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疲劳失效:长时间的使用和负载作用下,齿轮表面会逐渐产生裂纹,最终导致齿轮断裂。
2. 磨损失效:齿轮在工作时摩擦和剪切力会使其表面逐渐磨损,导致齿面变形,从而降低齿轮的准确性和传动效率。
3. 塑性变形失效:齿轮承受较大的载荷时,会发生塑性变形,导致齿面形状变化,进而影响齿轮的传动性能。
4. 开裂失效:在加工或使用中,由于工艺不当或负载过大,齿轮表面可能会产生裂纹,进而扩展和导致齿轮断裂。
5. 腐蚀失效:齿轮在潮湿、腐蚀性环境下暴露时,可能会发生腐蚀现象,导致齿轮表面形成锈蚀或腐蚀,从而降低齿轮的强度和精度。
以上是齿轮的常见失效形式,为了减少齿轮的失效,可以采取合适的材料、工艺和润滑措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蜗轮轮齿的失效形式
蜗轮轮齿的失效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疲劳断裂:蜗轮在长时间运转过程中,由于受到周期性的载荷作用,轮齿可能会发生疲劳断裂。
这种失效形式通常表现为轮齿上出现裂纹,并逐渐扩展至断裂。
2. 磨损:蜗轮轮齿与蜗杆之间的接触会产生摩擦,长时间的摩擦作用会导致轮齿表面的材料逐渐磨损。
磨损的程度取决于工作条件和材料的硬度差异。
3. 压痕:蜗轮轮齿表面可能会出现压痕,这是由于蜗杆和蜗轮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高接触应力造成的。
长期的高接触应力会导致轮齿表面的变形和损伤。
4. 弯曲破裂:蜗轮轮齿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工作载荷过大或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可能会发生轮齿的弯曲破裂。
这种失效形式通常发生在轮齿的根部部位。
以上是蜗轮轮齿的主要失效形式,这些失效形式的发生会降低蜗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蜗轮时需要考虑这些失效形式,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以提高蜗轮的耐久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