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多变的天气
- 格式:pptx
- 大小:20.17 MB
- 文档页数:3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天气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辨析、天气的两大要素、天气符号的识别以及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的两大要素,学会识别天气符号,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辨析,天气的两大要素,天气符号的识别,天气变化的原因。
2.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天气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天气符号卡片等,直观展示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的两大要素。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天气符号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课堂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方法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气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表示方法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天气的多样性、复杂性,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乐于探究,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表示方法,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天气变化,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表示方法,常见的天气现象。
2.难点:天气变化的规律及其应对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现象,使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天气变化,提高学生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现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天气现象的实物模型,如雨伞、太阳帽等。
3.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4.准备好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雪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表示方法,如天气预报、气象图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详解+单元测试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气候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区别 1 短时间2、经常变化1、长时间 2、变化不大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后。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符号图。
大雪中雪小雪暴雨大雨中雨小雨画图:地理书第49页图3.5 常用的天气符号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②.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③.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④.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教学设计
(4)认识风包括风向和风力。
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两部分构成。
风羽用来表示风力,风向杆用来表示风向。
我们说的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由有风羽的一端吹向无风羽的一端。
这幅图表示的就是东北风(12 m/s)6级。
风羽用与风向杆垂直的横杠或三角形表示风速大小。
风羽的每条长横杠表示4米/秒的风速,短横杠表示2米/秒的风速,三角形表示20米/秒的风速。
【学生活动】“八面来风”:学生抢答各个风矢表示的风速和风向。
【过渡】要了解天气预报,除了要知道天气预报的内容,还需要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3.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两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完成天气符号和含义的连线,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过渡】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模拟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了。
【学生活动】“小小主播”:学生上台完成教材活动——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第1题(播报2023年2月7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提问】天气状况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那么人类活动能影响天气吗?阅读教材“思而学”栏目——人工能影响天气吗,讨论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天气。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天气。
【小结】人工影响天气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好处。
人类自古以来“呼风唤雨”的梦想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未来,气象部门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使之在保护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短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多变的天气填图过关练①② ② ② ②基础检测练(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春暖花开,小华准备周末和家人外出踏青。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小题。
1.周末,小华和家人准备享受明媚春光,外出最适宜的天气是()A.B.C.D.2.小华家所坐的车辆行进到某路口时,看到了一张道路指示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山路是南北向的B.青年大街是南北向的C.北行是大西路D.西行是奉天街(2023秋·重庆梁平·七年级统考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甲、乙、丙、丁四幅图中,表示台风天气符号的是()A.甲B.乙C.丙D.丁4.上面四幅图中,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相适宜的是()A.甲B.乙C.丙D.丁5.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乙天气的是()②焚烧秸秆②加强环境保护②植树造林②填海造陆A.②②B.②②C.②②D.②②(2022秋·山东潍坊·七年级昌乐二中校考阶段练习)南宁市气象台2020年12月29日16时10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24小时,南宁城区大部将出现6~7级阵风,请防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6级北风的是()A.②B.②C.②D.②7.小明对这场大风降温天气的防范措施中,正确的有()②注意添衣保暖,减少户外活动②外出尽可能步行,不到人多的地方活动②外出尽量坐公交车,减少步行②室内保持关死门窗,不让室外空气进入A.②②B.②②C.②②D.②②8.(2023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哪句话是描述天气的()A.昆明四季如春B.极地地区全年严寒C.明天大风降温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9.(2022秋·广东广州·七年级校考期中)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A.地理老师说:“同学们,明天将要下雪,大家注意多加衣服。
”B.小明说:“朝阳地区四季分明,夏季降水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