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 格式:rtf
- 大小:2.60 KB
- 文档页数:3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引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到开展独立自主的产业化探索,再到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介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 1840年至1911年:经历西方列强的侵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
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几乎被摧毁,大量的产业被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成为了一个被西方列强掠夺资源的半殖民地国家。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抵制和反抗的措施。
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
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工业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 1911年至1949年: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
虽然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中国民族工业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一时期,中国成立了许多国营工业企业,推动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
例如,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大庆油田和武汉钢铁厂。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国内各种因素的干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步伐仍然相对缓慢。
尽管有一定的起步和进展,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 1949年至1978年: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和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例如“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运动。
中国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国营工业企业,如中国一汽和中国第五机械工业公司等。
尽管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军工、航天和核能等。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意义19世纪,大机器生产和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席卷全球。
美,英德等国迅速进入工业化阶段,聚敛了大量财富,成为工业强国。
由于本国经济实力逐渐雄厚,必然将会进行军事扩张以聚敛更多的财富。
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也就成为外国列强侵略的首选国。
他们用洋枪洋炮打开了闭关腐朽的中国,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而资本主义萌芽有时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与前提条件。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企业是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标志,虽然清政府的官办军用工业并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只是为了给清军提供新式装备,但是官办军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并刺激中国出现新式工矿企业的产生。
此后民用工业产生,标志着新的生产力在中国自己的企业中诞生,构成中国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近代工业,从而带动生产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新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加剧,清政府为挽救自己的生存危机,号召民间兴办实业,并在有关政策下使商办工业长足发展,重工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轻工业发展幅度最大速度最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工业发展达到第一次高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厮杀,无暇东顾,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1923年前后。
在此期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还有缫丝、卷烟、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都有很大幅度的发展。
采煤、冶金、水泥等重工业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民族企业,但是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从金融和重工业两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统制,民营企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发展的空间日渐狭窄,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萧条之路。
八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背景及意义。
掌握本课程的探究方法和学习要求。
1.2 教学内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背景。
课程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工业的起源。
讨论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 作业学生准备有关近代民族工业的背景资料。
第二章: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2.1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及其特点。
掌握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和代表人物。
2.2 教学内容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及其特点。
主要行业和代表人物介绍。
2.3 教学活动分析近代民族工业起步的原因。
介绍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和代表人物。
2.4 作业学生研究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1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掌握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重要事件和影响的介绍。
3.3 教学活动探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分析重要事件的影响和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
3.4 作业学生准备有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章:近代民族工业的困境与挑战4.1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应对困境与挑战的策略。
4.2 教学内容近代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应对困境与挑战的策略介绍。
4.3 教学活动分析近代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探讨近代民族工业应对困境与挑战的策略。
4.4 作业学生研究近代民族工业应对困境与挑战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与影响5.1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及其影响。
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5.2 教学内容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及其影响。
近代民族工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介绍。
5.3 教学活动探讨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及其影响。
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5.4 作业学生准备有关近代民族工业成就的资料,进行展示和讨论。
第21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纲清单](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2)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国初期——短暂春天1.原因(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2)厂矿企业增多。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较快发展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三、全面抗战时期——沉重打击1.原因(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概况: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四、抗战胜利——陷入绝境1.原因(1)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归纳小结1.近代中国社会中经济成分的变化图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商企业,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E 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其中洋务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只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初三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说法正确的有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②从行业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③从地区之间的发展来看,上海、武汉等沿江海大城市较发达,内地薄弱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从行业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从地区之间的发展来看,上海、武汉等沿江海大城市较发达,内地薄弱;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
以下表述与他的事迹不相符合的是A.提出“实业救国”口号B.其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曲折历程C.曾投资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和状元实业家张謇相关的史实,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在1899年,而近代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创办了民用工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因此,大生纱厂不是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 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作者:王晶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第11期【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曲折发展。
【关键词】民族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地位;作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时代特征,笔者现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地位和作用来进行阐述。
首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了。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
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一时期,对发展民族工业做出贡献的著名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
但那时的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一战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进一步发展的。
大战结束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中国近代史总结中国近代史总结⼀、何谓中国近代史?1.基本概念⼀部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中国倍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民抗争不息、探索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历史。
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命2.主要⽭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则是多种⽭盾中最主要的⽭盾。
“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反动势⼒“⼈民⼤众”:农民阶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步的青年学⽣和知识分⼦3.近代中国⼈民的基本任务彻底反侵略(后可以表述为反帝)反封和实现国家近代化4.基本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基本线索——三条线(脉络)(1)屈辱史——列强侵略(英、法、美、俄、⽇、德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化侵略侵略侵略(2)抗争史——彻底的反侵略反封,重获民族独⽴。
(3)探索史——向西⽅学习,寻求富国强兵的近代化之路。
向西⽅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学习政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君主⽴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思想:(1)资产阶级⼈⽂主义思想(2)马克思主义(3)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九世纪六⼗年代⾄甲午中⽇⼯⼈阶级(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命时期(1919-1949)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亥⾰命、新⽂化运动近代社会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三、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阶段(分期):四、近代中国政权的沿⾰晚清政权(1840-1911年)北洋军阀政权(1912-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权(1927-1949年)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五、基本概念:▲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不是全部的独⽴⾃主权;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列强入侵: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政府支持: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广大群众: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源泉。
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
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
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大大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现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近代中国是一个艰难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民族工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经济现状、外国侵略与国内工业的崛起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现状与民族工业的崛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不平等条约和外国侵略,丧失了很多主权和国土。
这些侵略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然而,危机也催生了机遇。
面对殖民压力和经济困境,中国开始探索自力更生的道路,加强自身的民族工业建设。
兴办近代的民族工业成为了当时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外国侵略与国内工业的崛起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在丧失了很多自主权之后,不少国人开始意识到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性。
在各行各业的先驱者的努力下,一批国内工业开始逐渐崛起。
在这个时期,纺织、冶铸、造纸、造船、机械等行业逐渐兴起,各地的民族工业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比如上海的纺织业、山东的煤炭工业等都在这个时期发展迅猛。
同时,成立了一系列的学院和工艺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变革和政治觉醒。
在这个时期,许多民族工业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逐步与外资企业进行了竞争。
同时,民族工业的崛起也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
新兴的商人、企业家、工人等开始形成自己的阶级群体,这些阶级对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族工业的崛起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的支持。
四、挑战与机遇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外国侵略带来的经济压力和技术封锁使得中国在工业和经济领域相对滞后,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资本。
然而,国内也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近代中国逐渐形成的民族工业也为国家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随着国内经济的壮大和科技的进步,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与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了一个由冒险萌芽经衰落走向蓬勃重生的中国梦之路,这个伟大的历程给当今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
以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技术进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到西方技术的影响,展开了技术进步,从而受到助推。
中国传统工业由于技术落后,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受到西方技术的引入,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进步。
在英国机器带的引入和传授下,许多中国传统工业技术得到改进,从而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步伐;中国也受到西方矿业、冶金、农业、建筑等机械化技术的影响,使得中国工业得以腾飞。
二、科学研究催生产能。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科学研究的发展。
近代中国开始成立科学研究所,许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从而产生了实用的工业技术,使得中国民族工业腾飞。
例如,艾肯博士研制的“艾肯机”维持了中国的制道具工业,而廖士牧先生的“廖氏机器”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实体生产力。
三、经济环境的优化改善了民族工业投资的环境。
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使得民族工业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善了民族工业的投资环境。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把整个经济体系市场化,以及开放与改革,使得投资者更加放心,国有企业也更加敢于参与民族工业的投资,并得到国家的支持,从而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四、政策规划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近代中国政府提出了政策规划,以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提出了投资补贴、减税降费等政策,为民族工业提供了优惠政策,政府推出的工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也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一个伟大的历程,一个充满挣扎与探索的历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验了中国的科技力量,考验了中国的经济实力,考验了中国的政治智慧,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为中国的梦想奔腾而去。
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清朝以前。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使用实力不断努力发展民族工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如下:首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人民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近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但中国普通百姓依然对祖国的发展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利用当时的有限资源,实施民族工业发展,相继开发了不少重要的工业项目,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近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技术和设备受到西方影响很大。
在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利用贸易和技术等手段,迅速占据中国市场,尤其是沿海商品,机器设备被越来越多的专门公司购买,从而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技术人员也通过学习西方技术,不断改进中国国内的机器设备,使民族工业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再者,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其独特的政策指导。
从晚清以来,中国政府便鼓励民间力量发展民族工业,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如减免税收和货币政策、改善行业环境等。
经过这些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发展民族工业的历史得以延伸,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改善。
最后,对中国近代发展民族工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除了政府的资助外,中国的民间工商业也在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传承着传统文化、技术与技艺,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不但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以上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从不断发掘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仍因中国百姓的勤劳勇敢而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
[考纲清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3)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第21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等。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3)手工业: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
(4)商业和金融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
(2)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买办出现。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1.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
(2)途径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②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3)表现: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在经济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其生产与发
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在政治上,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使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并为维新变法运动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壮大,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思想看,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发展特点上看,民族工
业的结构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制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