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新)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9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引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到开展独立自主的产业化探索,再到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介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 1840年至1911年:经历西方列强的侵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
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几乎被摧毁,大量的产业被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成为了一个被西方列强掠夺资源的半殖民地国家。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抵制和反抗的措施。
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
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工业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 1911年至1949年: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
虽然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中国民族工业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一时期,中国成立了许多国营工业企业,推动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
例如,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大庆油田和武汉钢铁厂。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国内各种因素的干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步伐仍然相对缓慢。
尽管有一定的起步和进展,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 1949年至1978年: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和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例如“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运动。
中国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国营工业企业,如中国一汽和中国第五机械工业公司等。
尽管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军工、航天和核能等。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工业的兴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力闪烁,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自强带来了希望之光。
19 世纪中叶,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列强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华纷纷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发展民族工业。
于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虽然在管理和经营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除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外,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涉足工业领域。
在沿海地区,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纷纷投资设厂,创办了一批近代民族工业。
这些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早期的民族工业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较为迅速。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纺织品和面粉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一些民族资本家抓住这一机遇,创办了一批纺织厂和面粉厂。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等。
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并非一帆风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民族工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外国列强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特权,在中国市场上倾销商品,打压民族工业的产品。
其次,封建势力的束缚也严重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征收高额的赋税,同时在政策上对民族工业进行限制和打压。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传统经济结构解体1、经济结构解体的背景⑴中国古代社会里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为主导;⑵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经济结构解体的原因(1)内因:战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2)外因:西方列强的入侵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②外商在华私自设立的工业、金融业、商业和航运业等企业迅速发展。
(资本输出)③掠夺原料3、经济结构解体的表现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耕与织的分离)4、经济结构解体的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民族工业兴起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的原因:(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封建社会中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3)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商企业的刺激;(4)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运动:背景: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⑵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⑴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⑵兴办近代民用工业⑶建立近代海军⑷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结果:(1)破产: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2)破产原因:a.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b.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c.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d.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评价积极:1、引进了西方近代技术和设备,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2、中国工业近代化开始起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3、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也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4、创办三支海军,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消极: 5、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植根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2、民族工业兴起的途径:(1 )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2)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3、民族工业兴起的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4、民族工业兴起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课时目标】【问题导学】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2、 大致情况如何?3、 他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主学案】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表现——自然经济解体(1)背景:① 与 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 地位。
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2)解体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 ,私自设立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解体过程:①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标志: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从 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影响:(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对 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 的基础,破坏了 ,沉重打击了 。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 。
中国农产品的 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 的影响。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 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促进了 的兴起。
知识点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近代民族工业产生(1)产生时间:(2)产生地区: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 、 、 等 地区出现。
(3)产生途径:一部分 、 、 、 、 等 ,投资于 ;另一种是部分 开始采用 ,转变为 。
(4)产生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逐渐解体。
② (时期)洋务派创办的 ,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代表企业:时间 创办人地点 工厂2、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 、 、 、 、 、 、 、 、等几个行业部门。
课时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2.知道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教学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知识点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第一次高潮)1、初步发展的时间:从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下面是主要的发展阶段:
1. 近代开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清朝结束之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高度落后。
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醒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族工业发展的观念。
2. 开国初期(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积极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实业银行和工业省,推动了一些重要的民族工业项目,如航空、轮船、纺织等。
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工业发展进展缓慢。
3. 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经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军工厂和合作社,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发展工业。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鼓励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包括土地改革、工商业合作社的建立、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外援合作等措施。
该时期的重点工业发展包括机械、冶金、大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以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促进了民族工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充满挑战。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渐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