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2010-04-08 21:47:57| 分类:历史文章|举报|字号订阅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②三座大山的压迫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④科技教育落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启示: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发展民族经济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③重视科技和教育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引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到开展独立自主的产业化探索,再到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介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 1840年至1911年:经历西方列强的侵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
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几乎被摧毁,大量的产业被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成为了一个被西方列强掠夺资源的半殖民地国家。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抵制和反抗的措施。
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
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工业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 1911年至1949年: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
虽然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中国民族工业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一时期,中国成立了许多国营工业企业,推动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
例如,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大庆油田和武汉钢铁厂。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国内各种因素的干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步伐仍然相对缓慢。
尽管有一定的起步和进展,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 1949年至1978年: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和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例如“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运动。
中国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国营工业企业,如中国一汽和中国第五机械工业公司等。
尽管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军工、航天和核能等。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正逐渐走出殖民统治,迈向独立和自主发展。
在此之前,这些国家多数是殖民地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从事原材料的生产和农业经济,依赖于西方殖民国的市场和技术。
然而,殖民地统治下的经济系统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满足殖民地经济的需求而存在的。
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一些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以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国有企业、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引进技术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日本通过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建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促进了钢铁、造船、汽车等行业的发展。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类似地,中国也在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中国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并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
在短短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除了东亚国家外,许多其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也在近代工业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然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这些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往往需要依赖外国的援助和投资。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一些压力。
尽管如此,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他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发展了民族工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总之,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然而,通过国家的努力和采取合适的政策,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成功地走上了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的道路。
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一、夹缝产生1、时间:2、原因:①②③3、特点:①②4、影响:促进、、二、初步发展1、时间:2、原因:年代客观条件:(1)欧洲列强加紧向中国,进一步瓦解中国的。
直接原因:(2)清政府放宽了对的限制。
主要原因:(3)资本家的热潮掀起(4)群众运动3、代表人物:、、、等,数量增加,向内地扩展。
业发展尤为迅速,三、短暂春天1、时间:2、原因:(1)外因: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3)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倡导使用。
(4)群众斗争3、概括:工业等;南张北周、荣氏兄弟4、影响:运动;壮大四、迅速萧条1、原因:后,欧洲列强,加紧了对华的和。
2、启示:在的近代中国,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前提.五、较快发展1、时间:2、原因:①全国基本②“运动”的推动,政策3、概括:4、影响:为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六、沉重打击1、时间:2、原因:①的侵略;②排挤;七、陷入绝境1、时间:2、原因:①;②经济掠夺(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③压榨;④苛捐杂税, 。
八、获得新生1、时间:2、原因:①合理调整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③成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利因素:(1)列强经济侵略的客观作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政府的政策鼓励。
(3)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4)实业家自强不息爱国精神。
不利因素:(1)“双半”社会,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束缚。
(2)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缺乏与西方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竞争力(4)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地位:作用: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1、促进近代化 2、推动进程3、促进解放4、促进变迁始终未占主导地位难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00 2040 606080 95近代经济结构示意图40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下面是主要的发展阶段:
1. 近代开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清朝结束之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高度落后。
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醒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族工业发展的观念。
2. 开国初期(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积极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实业银行和工业省,推动了一些重要的民族工业项目,如航空、轮船、纺织等。
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工业发展进展缓慢。
3. 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经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军工厂和合作社,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发展工业。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鼓励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包括土地改革、工商业合作社的建立、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外援合作等措施。
该时期的重点工业发展包括机械、冶金、大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以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促进了民族工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充满挑战。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渐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民族工业是指由一个国家自主发展起来的工业。
它是国家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撑。
下面将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大批廉价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给中国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带来巨大冲击。
这个时候,中国开始觉醒,从根本上看到了民族工业的重要性。
于是,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便有了起步的契机。
在20世纪初,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发展民族工业的主张。
他们提倡通过自主发展工业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其中,孙中山提出的“经济建设”和“兴办实业”等口号更是影响深远。
他们通过提出这些口号,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激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一方面,中国缺乏自己的技术和资金,无法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工人群体较少。
因此,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工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政府实行计划经济,通过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了军工、钢铁、机械、电子等重要产业。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实现了初步的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市场的深入改革和开放,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并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从此,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的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些甚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民族工业也迅速崭露头角。
中国成为了制造业强国,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力。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八天1、总结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原因、表现、影响)(1)产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短暂繁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19),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
(4)日益萎缩(1927-1937-1945),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5)山穷水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同时,“金圆券改革”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崩溃。
2、总结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受时代潮流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影响。
不利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必然具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中国近代工业演进历程姓名:王亚大笨蛋→_→学号:12150224摘要: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之间,中国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产生,发展,衰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工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也未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建国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梳理各个阶段外国资本工业、政府资本工业、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概括各个时期工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近代工业化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1861—1895)(一)近代工业的产生背景与外资经营的工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市场被打开,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开通通商口岸后,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开始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近代中国最早的工业即由此产生。
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的资本在中国开办的近代工业总数较少,总体规模也不算太大,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资工业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同时也破坏了明清以来的工场手工业,致使工场手工业无法与其竞争,甚至被淘汰。
另一方面,外资工业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巨大的利润刺激着民族资本家和官僚地主,催生了本土工业的产生。
(二)洋务运动与政府经营的工业18世纪60年代起一些封建官僚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由此开展了维持近三十年的创办工业企业的热潮,即“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市场,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它始于1861年,结束于1895年。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为了加强国防和振兴国家而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培养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洋务运动的成果是显著的,中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如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如曾国藩、李鸿章等。
但是,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
第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始于1895年,结束于1949年。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资本家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而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纺织、造纸、煤炭、钢铁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成果是显著的,中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如上海纺织厂、汉阳钢铁厂等,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纺织、造纸、煤炭、钢铁等。
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它始于1949年,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社会主义工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机械、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