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 格式:docx
- 大小:10.79 KB
- 文档页数:1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一、国外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一书中,他将其分为七个阶段,从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纪,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1)首先,他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2)然后到了(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
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既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力量)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
1.科学儿童观的内涵是什么?
(I) 儿童是人
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样的差异性。
儿章幼稚、不成熟,这恰恰代表养人类发展的轨迹以及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
(2)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不同千成人,正处千发展之中。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
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
儿童衙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
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
(3) 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了儿童基本的人权。
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的看法和态度;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三、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基本素质(人之为人的素质底线)2、发展性:原有基础上发展3、自主性:主体性(三个“自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4、全体性:全民族、全体适龄儿童(教育公平)5、全面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6、未来性:面向未来(前瞻性)六、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①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②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③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④审美素质教育。
简述科学的儿童观的内涵摘要:一、引言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1.儿童是独立个体2.儿童具有发展潜能3.儿童享有平等权利4.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三、科学儿童观的意义1.对儿童的全面认识2.促进儿童健康成长3.提高教育质量四、树立和践行科学儿童观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环境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们国家,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对于儿童的认识,我们需要站在科学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本文将阐述科学的儿童观内涵,并探讨其意义以及如何践行。
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1.儿童是独立个体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影,他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行为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引导。
2.儿童具有发展潜能儿童天生具有发展的潜能,他们的大脑、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地成长。
作为家长、教师和社会,我们需要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儿童享有平等权利每个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受教育权、生存权、发展权等。
我们要保障儿童的权利,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4.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科学儿童观的意义1.对儿童的全面认识树立科学儿童观,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儿童,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关爱。
2.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遵循科学儿童观,有利于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3.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儿童观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树立和践行科学儿童观1.家庭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2.学校教育学校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施个性化教育。
3.社会环境社会各界要关注儿童权益,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幼儿教师正确的儿童观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理解、观点和态度,它是幼儿教育的思想基础,也是教师教育行为的指导。
本文以“儿童观”不止于“观点”为中心观点,探讨了幼儿教师如何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以及目前幼儿教师儿童观生成路径的偏离和回归。
文章认为,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应该是一种复杂的观念,不仅包含对儿童的看法,还包含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并蕴含行动模式。
要形成“真”儿童观,需要经历观点生成、信念生成和行动模式生成三个螺旋上升的阶段。
目前,幼儿教师儿童观生成路径存在窄化内涵、缺失人文关怀、剥离社会环境等偏离现象,导致言说与行动之间的不一致,形成“假”儿童观。
要引导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回归正轨,需要从丰富内涵、加强关怀、获取环境支持等方面着手,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儿童观”不仅仅是“观点”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常常把“某某观”这样的术语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看法”或“见解”,比如说,“他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她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些术语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用法和内涵,就会发现它们并不仅仅指代一种简单的“观点”,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观念”。
比如,在哲学中,“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本质、规律、意义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和总体看法。
它不仅包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包括人们对世界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
在教育学中,“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态度。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还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判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某某观”这样的术语所指代的是一种复杂的“观念”,它具有以下特征: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涉及多个方面和层次的问题;它是一种主体性的态度,表达了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指导,蕴含了主体对客体采取何种行动模式的选择。
1.1 儿童观是一种复杂的“观念”那么,“儿童观”这个术语是否也具有上述特征呢?我们可以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一、国外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一书中,他将其分为七个阶段,从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纪,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1)首先,他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2)然后到了(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
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既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力量)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第五、六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特点,儿童观的演变过程;2、理解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3、运用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概述一、儿童发展概述:1、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包括健康、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等。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程度地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其中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儿童发展的含义: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A、生理的发展包括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B、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 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的发展及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性格、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儿童发展的特征A、顺序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都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次序、序列。
B、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匀速、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C、阶段性:又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中, 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D、个别差异性:儿童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 个体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独特之处。
2、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片面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认、贬低其他方面都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的身心发展。
(1)遗传。
是一种生物现象, 指经由基因的传递, 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A、遗传因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是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程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遗传素质的特点及成熟程度为基础。
11。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青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12. 家庭学前教育: 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于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3.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
它因园长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11。
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
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所享有的地位和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
12。
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3。
幼儿心理适应: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受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当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准备.11。
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
学前教育目的: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学前教育目的需要表述社会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和要求,指明学前教育要达到的规范性结果.学前教育目的是学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确定学前教育内容、选择学前教育方法、评价学前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3。
环境创设:建构良好的环境、改善不良的环境,以期充分利用环境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要素,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12. 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
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2015年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说明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A.教育B.环境C.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永恒性B.历史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3.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A.蒙台梭利B.柏拉图C.洛克D.福禄贝尔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示范性B.复杂性C.专业性D.创造性5.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A.尊重儿童的个性B.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政治制度D.科学技术7.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念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谈话法D.疏导法8.“月亮婆婆喜欢我,洒下月光把我摸,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
”这首儿歌反映出儿童的思维特点是()A.自我中心B.不可逆性C.集中化D.刻板性9.结课一般不会采用下列哪种形式()A.归纳式B.故事启发式C.拓展延伸式D.回味式10.某小学为了创建学校特色,组织本校教师开设了一门动漫课程。
该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隐性课程11.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取得的进步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CIPP评价模式D.结果评价模式12.教师教学的最高水平是()A.理解水平B.记忆水平C.反应水平D.探索水平13.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教学评价是()A.相对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14.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小刀的用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A.线性思维B.逻辑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15.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A.经验+反思=成长B.知识+能力=成长C.知识+反思=成长D.经验+能力=成长16.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17.初三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纳成一个知识网络。
!""!#$%!学前教育研究!&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幼儿教育之中,他用自己一生辛勤耕耘的硕果向我们揭示了正确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
一、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
陈鹤琴深入到儿童世界之中,通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了科学的认识。
他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儿童,深刻地理解儿童,才能有效地教育儿童。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面对这一崭新的世界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厌其烦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遇到不懂的事情总想弄明白。
好奇心引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柏拉图说过:“好奇心是知识之母。
”(&)了解了儿童的好奇心,就掌握了儿童教育的门径。
第二,儿童生来都好动。
由于好奇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于是,便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又弄弄那个,一刻也不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听,什么都希望尝试一下,其行为完全由感觉与冲动所支配。
儿童由好动而好玩,由好玩而喜欢游戏,他们以游戏为生命,终日乐此不疲。
儿童好动、好玩、好游戏的天性,使其喜欢与外界事物接触,而这种接触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第三,儿童喜欢模仿。
对成人的一言一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摸仿。
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
正因为儿童喜好模仿,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很大。
第四,儿童是好群的。
他们不愿意独处。
儿童观的内涵
(1)儿童是人
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
(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
儿童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
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了儿童基本的人权。
(4)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儿童最终要长大成人,而成人是经由儿童期、经过儿童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儿童创造了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