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佛教与明清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12.39 KB
- 文档页数:6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明清小说研究》是一门研究明清时期小说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流派及特点,并学习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2.掌握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作家及其代表作;3.理解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和特点;4.掌握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5.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第一讲: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概况-明清时期小说的文化背景;-明清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
2.第二讲: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及作家-董仲舒《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等。
3.第三讲: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话本小说;-志怪小说;-通俗小说;-架空小说等。
4.第四讲:明清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家族与家庭观念;-人性与道德思考;-形象塑造与情节安排;-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5.第五讲: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历史文化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方法;-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
6.第六讲:学术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明清小说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对重要概念、理论和知识点进行系统阐述。
2.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并激发学术兴趣。
3.文本分析:通过详细解读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意义。
4.文献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5.学术报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1.学生课堂表现(40%):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提问回答的参与度等。
2.作业完成情况(30%):包括作业的质量、提交的及时性等。
《明清小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明清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背景和特点。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小说作品来展示明清小说的魅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了解程度。
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部明清小说,并写读后感。
第二章: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类型,如章回体、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2.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手法明清小说代表作品的特点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类型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小说的异同,提高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类型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明清小说的人物塑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如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
明清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性格鲜明、类型化、个性化等。
明清小说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魅力。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第四章:明清小说的情节结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和手法。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4.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明清小说教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小说诞生,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教案将介绍明清小说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小说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以下为其主要表现:1.现实主义倾向:明清小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
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2.多样化的题材和流派:明清小说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既有历史题材,也有言情、侦探、奇幻等多种类型。
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奇书、志怪小说、著名的状元笔记等。
3.注重细节描写:明清小说非常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作品中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身心愉悦。
4.社会批判意味:明清小说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读物,还具有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批判的意味。
作品中常常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以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揭示。
二、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明清时期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以下为其中几部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1.《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贾府荣辱兴衰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2.《金瓶梅》:是明朝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作品。
作品以西门庆家庭为中心,描绘了当时市井人民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扭曲。
3.《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以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为素材,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喜。
4.《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通过对108位好汉的奋斗历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民间英雄的形象。
三、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明清小说不仅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为几个方面的表现:1.引领现代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小说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分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部明清小说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3.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明清小说的审美能力和批评眼光。
4. 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明清小说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部明清小说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明清小说的复杂结构和深层含义。
2. 分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明清小说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分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和分析。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和片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4. 形象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导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初步了解。
二、讲授明清小说的发展背景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明清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解释它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2. 教师讲解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如叙事技巧多样、情节曲折离奇、注重社会生活描写等。
三、具体分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30分钟)1. 分别介绍《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重点讨论其中的女性形象和社会批判。
3. 分析《西游记》的结构和主题,重点讨论其中的人物塑造和对佛教文化的描绘。
4. 分析《水浒传》的结构和主题,重点讨论其中的社会反抗和英雄形象。
四、讨论和阅读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感兴趣的明清小说,分享阅读体会和理解。
2.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或片段,提出对作品的问题或解读观点,进行讨论和互动。
《红楼梦》的佛教赵毅田相.I卧J匹l略论内容提要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探讨其蕴含的轮回、因果报应、假、空等佛教思想,以及幻、缘、劫等佛教观念。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思想佛教观念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较为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也不例外。
在诗文方面,对王维、柳宗元、自居易、苏轼等人的影响甚为明显;在小说领域,《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产生则同佛教有直接的关联。
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虽不属于神魔小说,但也与佛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的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楼梦》里。
①由于曹雪芹独特的个人遭际,《红楼梦》透露出较为明显的佛教思想。
本文拟就它的佛教思想、观念层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佛教中,菩萨在修行时期发愿,将来成佛道之时建成什么样的净土,这种誓愿叫做本愿。
“本”的含义是因。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148生果,因果历然,这叫因果律。
菩萨修行为因,得果即成佛。
对于佛果而言,菩萨之阶位称为因地,或称因位。
在菩萨地位所发的誓愿,实现之时便成了佛。
此愿是因地之愿,故叫“本愿”,如同释迦佛在因地时多次轮回转生称为“本生”一样。
②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
由于某一行为“因”,导致特定的“果”,体现在人生中,就是因果报应。
侧重自身的行为对后世产生影响,多次轮回转生。
对于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刘遗民在《发愿文》中表述得较为充分。
他认为,由于对于佛教道理无知等因缘,必定会引出下一世的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死流转之理也就清楚了。
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佛道思想1 阅读文献概述本文所阅读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二是明清时期佛道发展,三是明清时期佛道思想,从这三面入手,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这几方面文献搜集内容,目的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在本文,主要参阅四大名著,了解其中所涉及到佛与道的内容,接着了解明清时期社会中佛道两教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思想形成,通过两者结合,完成此论文。
2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课题的研究目前来讲,主要集中在佛道两教与文学作品的思想联系,包括有明清时期的宗教和文学,明清时期宗教思想对文学作品核心思想的建立影响,以及明清时期宗教神佛构化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等等,这些研究都为我们了解名著理解名著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本课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在佛道哲学和体系两方面,对于佛道中神佛体系的借鉴,应该是小说作家更为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因为作家能从名著中获得写作方法,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意义,但对于普通读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关心不大,而佛道哲学的研究,是挖掘作品思想,陶冶自己人生思想道德情操的重点,所以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作家,都会试图的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
3结论从参考的文献来看,对于明清文学作品与佛道思想研究的内容全面而综合的内容较少,而分支较多,大多都是分而叙述,仅仅某几篇作品的特殊介绍,而即使在这样的研究前提下,研究的内容往往只是作品思想,而对于社会的背景提及又少,所以说,在文献的查阅中,更为缺少的是综合系统性的内容,也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专家和学者,能更多的加强综合性的研究,使得文献的准确和理解性提高上去,为更多的学者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1]苟波著.道教与明清文学[M].成都:巴蜀书社,2010.10.[2]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4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09.[3](明)施耐庵[M].水浒传.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4](明)罗贯中[M].三国演义. 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5]曹雪芹. 红楼梦[M] .南昌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0[6](明)吴承恩.西游记[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
明清小说教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荣时期。
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成为了当时文化社会的精神食粮。
本教案将从明清小说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其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明清小说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一、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小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叙事手法多样化:明清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背景等方面,运用夸张、对比、对话等手法进行叙事,使故事更具生动感和艺术张力。
2.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明清小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种问题,如家庭、婚姻、官场、道德等,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3. 精神境界的追求:明清小说不仅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内心世界的描写。
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通过经历各种磨难和挫折,来追求真理、美德和自我完善。
二、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明清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了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以下是几部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贾府兴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示了贾宝玉对人生追求和现实世界的认识。
作品中的爱情、婚姻、荣华富贵等主题,深入人心。
2.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
该作以主人公秦桧为原型,通过描写儒林寒门出身者秦桧的求学、官场经历,讽刺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腐败和社会现象的弊端。
3.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
它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行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对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修行的艰辛,具有深厚的哲理意义。
三、明清小说的影响力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小说概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
明清小说概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
一、佛教与中国明清经典小说《红楼》佛影·《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莲池大师《七笔勾》莲池大师,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
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
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七笔勾》·一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
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似疮瘤,莫为儿孙作远忧。
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七笔勾》·二独占鳌头,慢说男儿得意秋。
金印悬如斗,声势非长久。
嗏,多少枉驰求,童颜鹤首,梦觉黄粱,一笔终无有,因此把功名富贵一笔勾。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秋。
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
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
百花丛中走,斗酒诗千首。
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眼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
烟雨迷花柳,诗酒娱亲友。
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悷忄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红楼》佛味(一)《红楼梦》的真正旨意,不是感慨家世,不是隐射政局,不是哀悼爱情,而是表达人生空幻的悲叹,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伤,一种犹如梦幻般飘渺难寻的愁思,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索。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它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将流向何处?悲欢喜怒的人生真正意义是什么?它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中能有什么价值?春花秋谢般的生命为什么存在?她在大千世界里怎样确立自身的位置?《西游记》——佛教题材小说故事的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作者不详。
三卷。
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猴行者为主要人物,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
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版本·1今存宋元刻本两种。
一为小字本,题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七节,上卷缺第一节,中卷缺第七节结尾和第八节前半部分。
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大仓喜七郎,1916年罗振玉亦据以影印。
一为大字本,题《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分三卷,每一卷缺第一、二、三节,第三卷全缺,所存残卷不及全书一半。
此本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罗振玉曾据以影印,收入《吉石庵丛书》。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李时人,蔡镜浩校注,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目次·上囗囗囗囗囗囗囗第一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王天宫第三入香林寺第四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目次·中入九龙池处第七囗囗囗囗囗第八入鬼子母国处第九经过女人国处第十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入沉香国处第十二入波罗国处第十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目次·下入优体罗国处第十四入竺国度海处第十五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节选(一)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僧行六人,当日起行。
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
”小师应诺。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
”节选(二)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
”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我今来助和尚取经。
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
”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
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节选(三)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
猴行者乃留诗曰: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
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
三藏法师诗答曰: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贤。
前途若到妖魔处,望显神通镇佛前。
孙悟空的原型——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1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常以四等育护众生,声动遐迩,靡不叹懿。
舅亦为王,处在异国。
性贪无耻,以凶为健。
开士林叹:“菩萨怀二仪之仁惠。
”虚诬谤讪,为造訧端。
兴兵欲夺菩萨国。
菩萨群僚佥曰:“宁为天仁贱,不为豺狼贵也。
”民曰:“宁为有道之畜,不为无道民矣。
”——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2料选武士,陈军振旅。
国王登台,观军情猥,流泪涕泣交颈曰:“以吾一躬,毁兆民之命。
国亡难复,人身难获。
吾之遁迈,国境咸康。
将谁有患乎?”王与元后俱委。
国亡,舅入处国,以贪残为政,戮忠贞,进佞蛊,政苛。
民困,怨泣相属:“思咏旧君,犹孝子之存慈亲也。
”——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3王与元妃处于山林。
海有邪龙,好妃光颜,化为梵志,讹叉手箕坐、垂首靖思,有似道士惟禅定时。
王睹欣然,日采果供养。
龙伺王行,盗挟妃去。
将还海居,路由两山夹道之径。
山有巨鸟,张翼塞径,与龙一战焉。
龙为震电击鸟,堕其右翼,遂获还海。
王采果还,不见其妃,怅然而曰:“吾宿行违,殃咎邻臻乎?”——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4乃执弓持矢,经历诸山,寻求元妃。
睹有荥流,寻极其原,见巨猕猴而致哀恸。
王怆然曰:“尔复何哀乎?”猕猴曰:“吾与舅氏并肩为王,舅以势强,夺吾众矣。
嗟乎无诉!子今何缘翔兹山岨乎?”菩萨答曰:“吾与尔,其忧齐矣。
吾又亡妃,未知所之。
”猴曰:“子助吾战,复吾士众。
为子寻之,终必获矣。
”王然之曰:“可。
”——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5明日猴与舅战,王乃弯弓擩矢,股肱势张。
舅遥悚惧,播徊迸驰。
猴王众反,遂命众曰:“人王元妃,迷在斯山,尔等布索。
”猴众各行,见鸟病翼。
鸟曰:“尔等奚求乎?”曰:“人王亡其正妃,吾等寻之。
”鸟曰:“龙盗之矣。
吾势无如。
今在海中大洲之上。
”言毕,鸟绝。
——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6猴王率众,由径临海,忧无以渡,天帝释即化为猕猴,身病疥癣,来进曰:“今士众之多,其逾海沙。
何忧不达于彼洲乎?今各复负石杜海,可以为高山,何但通洲而已!”猴王即封之为监,众从其谋。
负石功成,众得济度。
围洲累沓,龙作毒雾,猴众都病,无不仆地。
二王怅愁。
——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一)·7小猴重曰:“令众病瘳,无劳圣念。
”即以天药传众鼻中,众则奋鼻而兴,力势逾前。
龙即兴风云以拥天日,电耀光海,勃怒霹雳震干动地。
小猴曰:“人王妙射。
夫电耀者,即龙矣。
发矢除凶,为民招福。
众圣无怨矣。
”霆耀电光,王乃放箭,正破龙胸。
龙被射死,猴众称善。
小猴拔龙门钥,开门出妃。
天鬼咸喜。
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佛经有关猕猴王的描写(八)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九(二)时猕猴群中,有一小猕猴子,在于聚落。
先被拘系,拓颊忧愁。
时有猕猴,既见忧愁,遂便慰问同类曰:“何故忧愁,拓颊而住?”彼便答曰:“善友当知,何得不愁?此聚落人,欲杀我等诸眷属故,何得不愁?”又复问曰:“汝今何不努力?”小猕猴答曰:“今被拘系,如何努力?”众复报言:“我今解放。
”时彼被系猕猴既得放已,于聚落内,遂放其火,周遍而烧。
聚落人众,发大闹声。
其斫树人,既闻叫声,悉皆惊怖。
共相语曰:“此猕猴等,离我遥远,未能为害。
既有火灾,应可且去为救火故。
”皆走奔村。
彼众猕猴,悉皆下树,免难而去。
《西游记》与佛经相关的故事情节(一)贤愚经》卷十三《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顶生王)意中复念:“欲升忉利。
”即与群众蹈虚登上。
时有五百仙人,住在须弥山腹。
王之象马屎尿下落,污仙人身。
诸仙相问:“何缘有此?”中有智者告众人言:“吾闻顶生王欲上三十三天。
必是象马失此不净。
”仙人忿恨,便结神咒:“令顶生王及其人众,悉住不转。
”王复知之,即立誓愿:“若我有福,斯诸仙人,悉皆当来承供所为。
”王德弘博,能有感致。
五百仙人尽到王边,扶轮御马,共至天上。
未至之顷,遥睹天城,名曰快见,其色皦白,高显殊特。
此快见城有千二百门。
诸天怖畏,悉闭诸门,著三重铁关。
顶生兵众,直趣不疑。
王即取贝吹之,张弓扣弹。
千二百门,一时皆开。
帝释寻出,与共相见,因请入宫,与共分坐。
天帝、人王,貌类一种。
其初见者,不能分别。
唯以视眴迟疾,知其异耳。
王于天上,受五欲乐,尽三十六帝,末后帝释。
是大迦叶。
时阿修罗王兴军上天,与帝释斗。
帝释不如,退军入城。
顶生复出,吹贝扣弓。
阿修罗王,即时崩坠。
顶生自念:“我力如是,无有等者。
今与帝释,共坐何为?不如害之,独霸为快。
”恶心已生,寻即堕落,当本殿前,委顿欲死。
诸人来问:“若后世人问‘顶生王云何命终?’何以报之?”王对之曰:“若有此问,便可答之:顶生王者,由贪而死。
统领四域四十亿岁,七日雨宝,及在二天。
而无厌足,故致坠落。
——大闹天宫唐智严译《佛说师子素[马*太]娑王断肉经》:(摩竭提国王与狮子所生之子)登楼册子立为王,号为师子素[马*太]娑,御殿朝政理臣民。
师子展转恶习故,多劫食肉害众生。
虽居人王不食谷,唯餐鸟兽水陆虫。
供进杂肉时将至,闼拔兽肉狗衔将。
阙肉厨人惧王斩,走出捕捉小婴孩。
密截头项并手足,全煮镬中供进王。
王食其肉甚将美,长嗜肉味状烧薪。
王问食官:“是何肉?”食官惶怖具启王,王赦其罪勿忧愁,每日供进是肉来。
厨人既承大王教,变服每日盗他儿。
积年窃盗他男女,如行罗刹复如鹰。
国内人民并持服,为失子息各慞惶。
两两执手互相问,气噎无处告皇天,邑人守捕获其贼,厨贼诉云不自由。
国人闻此启谏王,王闻忿怒大嗔责,比日令密进孩肉。
从今每自料一人,亲戚臣民次第食,如羊栏内被牵将,阖国绝望无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