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明清小说 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明清文学(1368-1911)文化消退期四个阶段:①明洪武到成化年间;②弘治到明末;③清初到十八世纪末;④十九世纪初到清末。
一、明前期社会与文学1、经济政治背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大大强化(1)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卷一)①移民垦荒,兴修水利;②军队实行屯田;③改革元朝而来的匠户制度;④重农抑商。
(2)政治上:强化皇权独裁①废除丞相制和三省制;②设立特务组织;③分封藩王;“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④清洗建国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2、思想文化上笼络与恫吓并行笼络手段:(1)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立为官方哲学。
(2)实行八股考试。
内容特点:“代圣贤立言”。
形式特点:格式固定,字数限定。
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
不良影响: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知识阶层整体文化素养低下;②奴性意识被大大强化。
◆正面意义例一,铁弦“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例二,方孝孺“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3)设馆阁、编图书以养士。
◆馆阁养士◆《永乐大典》解缙等奉谕编纂,前后历时5年,“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明清小说评介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吸引着读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进行评介。
一、明清小说的概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发展迎来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小说在描写人物性格、生动的场景描写、紧凑的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头,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宝玉、黛玉、薛宝钗”等人物更是深入人心。
小说通过对四大家族的生活、人情、社会关系等进行深刻的揭示,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典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将”的起义故事。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别具匠心,其中的宋江、李逵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处理机巧,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四、《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徒弟师徒四人闯荡西天取经的故事。
故事情节延续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佛教故事的元素,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非常具有中国魅力,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描写平民群众生活的方面也是追求极致的。
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之一,以三国时期的政变、战争、英雄与士人群像为背景,呈现了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其中著名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经久不衰,被后人铭记。
小说中的情节迅猛而跌宕,有着浓郁的武侠气息,激起人们强烈的战斗意志。
六、《金瓶梅》《金瓶梅》是一部以黄丽华为中心、描写南京市井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奇葩。
全书描写了金蓮、潘金莲等人论财色、欺凌弱者的场景,极富淫秽色彩。
虽然它在文学价值上存在争议,但作为明清小说的一次高峰,小说在揭示明清社会的罪恶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清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掌握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3)分析明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欣赏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明清小说原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明清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交流和表达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2)领悟小说中的人物品质和道德观念;(3)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明清小说概述(1)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特点;(2)阐述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3)概述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2. 第二课时: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1)分析明清小说的结构布局;(2)探讨明清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3)欣赏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
3. 第三课时:《红楼梦》鉴赏(1)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4. 第四课时:《西游记》鉴赏(1)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5. 第五课时:《水浒传》鉴赏(1)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明清小说》相关章节;2. 参考书目:《明清小说史》、《红楼梦鉴赏辞典》、《西游记鉴赏辞典》、《水浒传鉴赏辞典》;3. 网络资源:相关明清小说的网站、论坛和学术论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明清小说的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
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明清小说概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
明清小说概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