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并急性心肌梗死
- 格式:ppt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53
主动脉夹层(AAD)是主动脉的血流在高速高压的状态下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中层或中层主动脉壁,并沿着主动脉纵轴不断扩张形成血肿,分离主动脉中膜和外膜,部分患者的外膜继续扩张膨出会形成动脉瘤,发病率为6/100000,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较为年轻化。
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可将主动脉夹层分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时间≤14d)和慢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时间>14d),临床多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因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破裂的风险极高,发病后40%的患者会立即死亡,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每小时死亡患者约为1%,病死率较高,对且主动脉低灌注同时会诱发冠状动脉、脑、肾、肠道及脊髓等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影响远高于心肌梗死、脑梗死和恶性肿瘤,被称为灾难性心血管急症。
AAD的误诊和漏诊率高达30%[1],故大多数AAD患者因在出现主动脉破裂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前未得到明确的诊断而导致死亡或残疾,而有研究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若能及时诊断,其一年生存率>50%,故早期、快速、有效的诊断AAD是临床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该文从AAD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体征出发,探讨了早期诊断AAD的方法,报道如下。
1危险因素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危险因素有获得性因素和遗传性因素之分,前者以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为主,部分患者是以感染、举重、外伤、医源性损伤、吸食成瘾性药物或妊娠等因素引起的,有研究指出,约75%的AD患者多是由控制不佳的高血压引起的[2];后者主要是由Mar凡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为主,部分患者是由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和家族性无症状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等因素引起的。
DOI:10.16662/ki.1674-0742.2020.18.196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新进展陶莉莉,李芳,毛鹭,段永春,廖睿,许钰唯,陈安宝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大血管病变,以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持续性难以忍受的锐痛为典型的症状,主要病变基础是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损伤或发育缺陷,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和医源性损伤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且其死亡率较高。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5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于华【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误诊为AMI的AD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主要表现为前胸痛者11例,后背痛者6例,腰痛者4例,伴面色苍白、大汗12例,伴胸闷4例.12例有高血压病史多年,7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13例心电图异常,5例心肌酶异常.初步诊断为AMI,给予对症及手术治疗.后因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进一步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血管,最终确诊为AD(DeBekey Ⅰ型12例,Ⅱ型3例).本组误诊时间为6h~12d.确诊后12例行保守治疗,3例建议行手术治疗,1例拒绝手术后死亡,余病情均稳定.结论临床医生接诊以胸痛症状并心电图ST-T改变就诊患者时,不要轻易做出AMI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D-二聚体、心肌酶检查,尽早行心脏超声或螺旋CT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病情,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误诊;心肌梗死【作者】于华【作者单位】050011石家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6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临床较严重的一种心血管急症,虽然少见,但是预后差,病死率高[1]。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首诊常误漏诊,文献报道早期误诊率为50%~65%[2-5],首位误诊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6-9]。
如何防止AD漏误诊的发生,并及时诊治,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极为重要。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aortic dissectin ghematoma),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较常见也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每年-100人/10万人群,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病但多急剧发病,65%~75%病人在急性期(2周内)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心脏合并症。
年龄高峰为50~70岁,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男女之比为2~3:1。
目录[隐藏]∙ 1 本病要点∙ 2 病因、发病机制∙ 3 病理变化∙ 4 主要分型∙ 5 临床表现o 5.1 疼痛o 5.2 高血压o 5.3 心血管症状o 5.4 其他压迫症状∙ 6 并发症∙7 诊断∙8 鉴别诊断∙9 治疗∙10 预防保健∙11 预后∙12 参看∙13 参考文献本病要点1. 高血压是引起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病因。
2. 突发剧烈疼痛时最常见而特征性的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本病。
但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等鉴别。
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旦误诊,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主动脉夹层应该防止出血,而急性心肌梗死应防止血栓,二者用药刚好相反。
3. 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千变万化,容易误诊,所以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胸背痛,都应该警惕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应尽早排查。
4.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压及降低心肌收缩力,通常首选β受体阻滞剂。
5. 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史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病因至今未明。
80%以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有高血压,不少患者有囊性中层坏死。
高血压并非引起囊性中层坏死的原因,但可促进其发展。
临床与动物实验发现,不是血压的高度而是血压波动的幅度,与主动脉夹层分裂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