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及其发展趋势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02.89 KB
- 文档页数:4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掌握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使学生了解棉花栽培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整枝等。
3. 培养学生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4. 使学生了解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棉花的种类与分布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 棉花栽培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整枝技术3. 棉花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4. 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高产量的措施提高品质的措施棉花栽培新技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产量品质提高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到棉花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观察、操作和学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棉花栽培实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棉花栽培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棉花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产量品质提高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棉花种植基地的实际操作表现。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棉花栽培学的问题,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课时: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课时2. 棉花栽培技术:3课时3. 棉花病虫害防治:2课时4. 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2课时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3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作物栽培学》棉花部分的相关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棉花栽培学课件。
3. 视频资料:棉花生长发育过程、病虫害防治等视频资料。
4. 实地考察:棉花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
5. 网络资源:相关的棉花栽培学网站和论坛。
七、教学步骤: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介绍棉花的种类与分布,讲解棉花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物学特性。
2. 棉花栽培技术:讲解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整枝技术。
3. 棉花病虫害防治:介绍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讲解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和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农业科学教案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农业科学教案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引言: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教案将从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影响生长与发育的因素、生长过程中的管理措施以及农作物的发育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培养学生的农业科学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农作物生命周期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
在生长期和发育期内,农作物会经历不同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对环境要求也不同。
在成熟期,农作物达到产量的最高点,衰老期则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后一个阶段。
二、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温、光照、水分和气候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例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不足或过强,干旱或水浸都可能导致农作物发育异常。
2.土壤条件: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排水性、土壤的酸碱度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产生影响。
3.种植技术:包括良种选育、播种、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良好的种植技术能够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4.人为因素:比如对农作物的管理和照料等方面的措施,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管理措施1.测量与记录:定期测量并记录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高度、叶片数等生理指标,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能够判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肥力,适时施肥,并注意农作物的轮作和间套。
3.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4.灌溉管理: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含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
5.密植和修剪:适量密植和适时修剪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6.采收和储存:根据农作物的生理成熟期进行采收,采收后及时储存,避免因长时间存放而造成的损失。
第1篇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一、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 深化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内容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讲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和遗传规律,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
2. 作物栽培技术:介绍不同作物栽培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技能。
3. 农业机械化:讲解农业机械化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农业机械的能力。
4.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讲解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5. 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介绍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学生具备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能力。
四、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讲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了解作物栽培技术。
3. 实验室操作:在实验室进行作物栽培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4. 农业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3. 熟悉作物栽培中常用的农业技术措施及其作用机理。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作物生长观察、诊断和栽培管理;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如调整作物栽培措施以适应环境变化;3. 能够设计并实施一套合理的作物栽培方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大学农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作物栽培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时期划分、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等基本理论。
2. 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分析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生育阶段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讲解作物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4. 环境因素对作物栽培的影响:探讨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5. 作物栽培模式与优化:介绍国内外先进的作物栽培模式,如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探讨作物栽培的优化策略。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概述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第三章:作物栽培技术措施第四章:环境因素与作物栽培第五章:作物栽培模式与优化课程进度安排:共计16周,每周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农学专业栽培学教案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3. 课时安排:本学期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类作物的主要栽培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栽培学基本概念1.1 栽培学的定义与发展1.2 作物栽培的基本过程1.3 作物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 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规律2.1 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2.2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2.3 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 第三章:作物栽培技术3.1 土地准备与施肥3.2 播种与育苗技术3.3 灌溉与排水3.4 作物病虫害防治4. 第四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4.1 粮食作物栽培技术4.2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4.3 蔬菜作物栽培技术4.4 果树栽培技术5. 第五章:农业气象与灾害防御5.1 农业气象基本知识5.2 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5.3 作物逆境生理与抗逆栽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栽培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到实验基地进行实地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作物栽培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栽培学原理和技术。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栽培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成绩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栽培学教材。
2. 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操作的机会。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4. 专家讲座: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第六章:现代农业技术应用6.1 现代农业技术概述6.2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6.3 设施农业技术6.4 精准农业技术七、第七章: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影响7.2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7.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7.4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八、第八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8.1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8.2 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8.3 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8.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九、第九章:农业政策与法规9.1 农业政策概述9.2 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9.3 农业法规与标准9.4 农业政策对栽培学的影响十、第十章:未来农业发展趋势10.1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10.2 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型10.3 农业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10.4 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向十一、教学策略与实施1. 结合农学专业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一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一、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作物栽培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作物栽培的漫长历史中,由经验记载、农艺探索到对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而逐渐演进形成的。
据在浙江姚河姆渡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对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在长江流域开田种稻,在黄河流域辟地植粟了。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黍、稷、禾(特指粟)、粟、耒、麦、菽、稻等作物名称,甲骨文中还有畴(田地)、疆(边界)、井(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作井字形而得名)、圳(田边水沟)、圃等有关农业生产整治土地的文字记载,说明那时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予以记载和论述。
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农业文献。
距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和已经散失的古农书共有500多种,《中国农学书录》中收编的有376种,至今保存着的有310多部。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14年)中的《上农》篇提出重农理论和政策;《任地》篇提出利用土地的原则;《辨土》篇强调根据土壤性质进行耕作;《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与否对作物的影响。
这4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是我国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学著作之一。
它论述了西汉时代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大麻、瓜、桑等农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产过程的农业技术,并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总原则,即掌握农时、耕好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墒,适时中耕和及时收获等,这些技术要点至今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书》(公元534年)是我国和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1部农书。
该书总结了西汉末年至北宋时期500多年间黄河领域农业生产经验。
其主要技术经验有:耕耙耱抗旱保墒、绿肥轮作用地养地、良种选择和繁殖、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等。
对种植作物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农学农作物种植教案引言:种植农作物是农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农作物种植的全面介绍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管理要点,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一部分: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1. 土壤与农作物的关系-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性2. 光合作用与农作物生长-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光合作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光合作用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3. 水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水分的来源和运动- 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合理管理水分的方法和技术第二部分: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方法1.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的重要性- 品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品种选择与农作物适应性的关系2. 农作物的播种与移栽- 播种与移栽的基本原理- 播种与移栽的技术要点- 播种与移栽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3. 农作物的施肥与养分管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施肥的技术方法和时机- 养分管理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第三部分:农作物种植的管理要点1.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 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方法和措施2. 农作物的灌溉与排水- 灌溉与排水的基本原理- 灌溉与排水的技术方法和设施- 灌溉与排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3. 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重要性- 田间管理的技术方法和要点- 田间管理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管理要点,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这将为他们未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培养他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作物栽培学1 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进一步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3、熟练掌握作物的分类及其各类型中代表的作物;同时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我国和广东省种植业区划和农业区划, 以便同学们能够指导农业牛产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休系和技术体系)。
3、作物栽培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4作物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物分类依据、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学相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分类代表的作物。
5、我国种植业区划和广东省农业气候区划以及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问题课时安排:8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参考书目:1、作物栽培学总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曹卫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作物栽培学概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萤树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
3、作物栽培学总论(血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董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4、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木),杨文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5、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刁操銓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作业和思考题:1、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其作用、任务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好作物栽培学?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3、为什么说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可以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作物栽培技术,但不能替代具有屮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的理由是什么?4、作物栽培学的基木和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主要有那些,其异同点是什么?5、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6、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冇那着本质的区别?7、作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是什么?8、作物分为那四大部门十大类?各门类有那些代表作物?9、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业现状。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3.了解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2.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2.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发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3.实践操作: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或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0分钟)a.作物育种学的定义和内涵;b.作物育种学的研究内容:遗传学、育种方法、育种目标等。
2.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30分钟)a.人工选择时代:人们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b.遗传学时代: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学的进展;c.分子育种时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了作物育种的发展。
第二节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1.作物育种的目标(20分钟)a.改良性育种目标: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等;b.优良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作物育种的方法(30分钟)a.选择法:包括单株选择、家系选择、指示性选择等;b.杂交法:包括自交系、纯合系和杂种等;第三节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1.作物育种在提高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分钟)a.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b.提高作物品质和适应性。
2.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0分钟)a.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b.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的有机结合;c.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
六、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进行回答,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3.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文,探讨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学》棉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棉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掌握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
2. 学习棉花的播种、施肥、灌溉、整枝等栽培技术。
3. 了解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2. 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3. 棉花的播种技术4. 棉花的施肥技术5. 棉花的灌溉技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棉花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播种、施肥、灌溉等技术。
2. 实践操作:安排田间实习,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棉花栽培技术。
3. 案例分析:分析棉花栽培中的实际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1. 棉花的生物学特性(1)介绍棉花的起源和分布(2)讲解棉花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2. 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1)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2)蕾期、花期、铃期和成熟期(3)温度、光照、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3. 棉花的播种技术(1)播种时间的选择(2)播种密度和深度(3)播种方式4. 棉花的施肥技术(1)氮、磷、钾肥的施用(2)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配合使用(3)施肥时间和方法5. 棉花的灌溉技术(1)灌溉时期的选择(2)灌溉量的控制(3)灌溉方式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棉花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田间实习中的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棉花栽培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六、棉花的整枝与打顶1. 整枝技术的目的:去除无效枝条,调整植株结构,提高光照和通风条件,减少养分消耗。
2. 整枝方法:摘心:在棉花生长的早期,去除主茎的顶端,促使植株分枝。
摘叶:在生长中期,去除部分老叶和病叶,减轻植株负担。
摘蕾:在花期,去除部分早期开放的蕾,调整花期分布。
3. 打顶的作用:控制植株高度,防止倒伏,提高棉花品质。
七、棉花病虫害防治1. 常见棉花病害及其防治方法:棉红蜘蛛:使用有机磷农药进行防治。
棉铃虫: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棉花黄萎病:种植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标题:作物栽培教案目标:1. 了解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合理选择作物栽培的条件和环境。
2. 如何进行作物栽培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作物栽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种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作物栽培的话题,向学生展示一些作物栽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作物栽培吗?为什么需要进行作物栽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的选择和管理。
2. 讲解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包括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
三、示范操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作物进行栽培。
2. 示范给学生看如何进行作物栽培的操作,包括选种、播种、浇水等。
3.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物栽培的操作。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按照示范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作物栽培的各个步骤。
2. 教师和助教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栽培的作物,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作物栽培的要点,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作物栽培实践,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2. 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或农业示范园,了解更多关于作物栽培的实际情况。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作物栽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作物栽培记录和心得体会,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作物栽培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种植工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作物栽培的步骤和技巧。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学专业栽培学教案课程性质:专业课授课对象:农学专业大一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一生各个时期的栽培管理技术。
3. 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认识。
教学内容:1. 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主要农作物的一生及其栽培管理。
3. 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与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栽培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作物的栽培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栽培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栽培学总论》等。
2. 课件: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典型农作物的栽培实例。
二、第一章:栽培学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栽培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明白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栽培学的定义。
2. 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 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栽培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栽培学总论》。
2. 课件:制作第一章的教学课件。
三、第二章:农作物的一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一生各个时期。
2. 使学生掌握农作物各时期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内容:1. 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
2.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3. 成熟与收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成熟与收获等时期。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作物的栽培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栽培学总论》。
2. 课件:制作第二章的教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典型农作物的栽培实例。
四、第三章: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 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生长习性对栽培管理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