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作物栽培学各论-玉米-山西农业大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29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一、异花授粉作物花器构造特点1、雌雄异株: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2、雌雄同株异花: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3、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葵等。
二、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特点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主要途径:1、靠风传粉2、靠昆虫传粉在异花授粉作物中,以雌雄异株的自然异交率为最高,达100%,玉米的自然异交率在96% 左右。
总的说来,这类作物的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
三、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1、异质性:由于异交率极高,个体的遗传组成具有高度的杂合性,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2、分离不稳定:单个个体的后代分离大;3、自交显著退化:自交衰退严重。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1、开放授粉条件下:品种群体的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因此,它们的表现型是多种多样的,且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2、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将保持遗传平衡状态。
五、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育种特点1、在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以改良群体,其效果有限;2、选育自交系,组配自交系间杂交种;3、在良种繁育时,要严格防杂保纯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1一、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推动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促成种子行业的兴起4、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好的材料1、10个连锁群已定位170多个基因。
2、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由于四十年前在玉米上发现的转座子,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3、A-B染色体及其易位体系4、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质遗传三、为作物育种摸索出一系列方法1、人工选择最杰出的作物2、杂交育种的开拓者(1850年3、开杂种优势利用之先河(1)19世纪末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2)1907年自交系的选育;(3)1935年生产上推广双交种;(4)1960年主推单交种;(5)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制种4、轮回选择之先锋5、群体基因库的建立四、我国玉米种植慨况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3亿亩,总产1.18亿吨。
作物栽培学-山西农业大学-玉米习题(附解析)玉米习题一、填空1.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品种为马齿型和半马齿型。
2.玉米从光合作用途径上看属于C4作物,其叶片维管束为双圈式结构。
3.玉米地膜覆盖播种方式有2种,分别是先覆膜后播种与先播种后覆膜。
4.玉米根系为须根系,其次生根形成后处生根的作用便减弱。
5.玉米拔节期,其雄穗分化处于生长锥伸长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其雄穗分化正处于四分体期。
6.衡量玉米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的三个主要生理指标是光合势净同化率及经济系数。
7.玉米叶片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大型运动细胞,花生叶片下表皮与海绵组织之间有一层大型薄壁细胞,常称为贮水细胞。
8.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雄穗属圆锥花序,雌穗是肉穗花序。
9.紧凑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群体透光好,光能利用率高。
10.甜玉米和糯玉米的“甜”及“糯”性状均由隐性基因控制,所以在种植时必须要求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二、选择题1.玉米特有的生育时期是(D)。
A.越冬、吐丝B.抽穗、开花C.抽雄、拔节D.大喇叭口2.玉米需水临界期是(C)。
A.拔节—大喇叭口B.大喇叭口—成熟C.大喇叭口—灌浆D.出苗—抽雄、3.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C)。
A.经济产量不断增加B.经济产量不断地下降C.穗粒数和千粒重不断下降D.穗粒数、穗数直线增加4.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品种为(A)A.马齿型和半马齿型B.甜玉米C.高油玉米D.硬粒型5.以下属于玉米生育时期的有(AC)。
A.拔节期B.现蕾期C.抽雄期D.分蘖期E.鼓粒期三、判断是非题(对者写“∨”,错者写“×”)1.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类型是硬粒型和普通型。
(×)2.甜玉米在种植时必须要求与普通玉米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3.甜玉米和糯玉米的“甜”及“糯”性状均由隐性基因控制,所以在种植时必须要求有一定的隔离距离。
(∨)4.玉米的生育时期分为出苗期、起身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抽丝期和成熟期。
玉米栽培技术培训教案-(带目录)教案玉米栽培技术培训一、教学目标1.了解玉米的生长习性、栽培季节和种植方式。
2.掌握玉米的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3.提高农民对玉米栽培技术的认识,提升产量和品质,增加收入。
二、教学内容1.玉米生长习性和栽培季节(1)生长习性:玉米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为佳。
(2)栽培季节: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一般分为春播和夏播。
2.玉米选种与播种技术(1)选种:选择适应性强、抗病、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
(2)播种: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如浸种、拌种等。
播种深度一般为5-6厘米,行距60-70厘米,株距25-30厘米。
3.玉米施肥与灌溉技术(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化肥为主。
(2)灌溉:玉米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或水涝。
4.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1)病害:常见病害有玉米纹枯病、玉米螟等。
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2)虫害:常见虫害有玉米螟、黏虫、地下害虫等。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5.玉米收获与储藏技术(1)收获: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果穗霉变。
(2)储藏:将收获的玉米果穗晾晒至安全水分含量,然后进行储藏。
注意防潮、防虫、防霉变。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讲解玉米栽培技术的相关知识。
2.实地操作:组织学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互动交流:鼓励学员提问、分享经验,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案例分析:分析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让学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四、教学时间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实地操作: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互动交流与案例分析:共计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评价1.学员出勤情况:考察学员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理论考试:检验学员对玉米栽培技术的掌握程度。
电子教案各论2玉米第五章玉米本章重点:玉米的根系的分类,玉米茎的功能,玉米叶的分组与特性,玉米三个生育阶段的划分标准、田间管理中心关心任务及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技术,玉米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技术,本章难点:玉米的分类,玉米的生育进程,玉米雄穗和雌穗的形态特征与分化过程,玉米生长发育与光温条件,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学时安排:第一节概述2学时,第二节玉米栽培生物学基础4学时,第三节玉米栽培技术4学时,共计10学时。
第一节概述玉米,又名玉蜀黍、苞米、苞谷、玉茭、棒子、玉麦、珍珠米学名:Zea mays L.英名,maize、corn,俄名:KyKypya,日名:トウモロコシ。
一、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
全世界生产的玉米子粒的70%~80%作为饲料,10%~15%作为工业原料,10%~15%为人们食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米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比率会更大,发展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玉米是高产的粮食作物玉米的适应性很强,从北纬48°越过赤道到南纬40°(青饲玉米已延伸到北纬58°~60°),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4000m的高原,都有玉米种植。
2002年,世界玉米收获面积(138897khm2),仅次于小麦(210785khm2)和稻谷(146029khm2),居第三位。
玉米又是高产作物,2002年单产(4334kg/hm2)和总产量(602027kt)均高于稻谷(3968kg/hm2、579477kt)和小麦(2695kg/hm2、568108kt),居首位。
玉米是C4植物,光合效率高,增产潜力大,世界玉米产量最高记录春玉米为23222kg/hm2(Herman Warsow,1985),夏玉米为16444kg/hm2(李登诲,1999),位居禾谷类作物之首。
作物育种学玉米各论教案第三章玉米遗传育种(16学时)第一节、玉米生产概况(1学时)介绍玉米在国内外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玉米品种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决解的途径。
重点和难点:玉米育种和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决解的途径概念:1、种质瓶颈,杂交种种质瓶颈,自交系种质瓶颈2、杂种优势群3、一、玉米在国内外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在世界(二)在中国表Ⅱ-4-2 2004年中国稻、麦、玉米生产二、国内外玉米生产现状(二)中国国内玉米生产状况三、我国各时期玉米品种的演变品种意义50年代初:品种间杂交种,如土方杂号(山东)、百杂交(河南)比对照增产10~15%。
50年代后期:双交种及综合杂交种(综交种)育成,如春杂号、农大号、新双号;(自交系选育)。
1954~1959 品种杂交种为主,少量顶交种、三交种。
1960~1970年双交种为主;其次为三交种及顶交种。
1971年后以单交种为主;1975年,单交种55%,双交种40%,三交种及顶交种5%;1978年统计:杂交种面积69.8%,其中单交种67.7%;双交种18.4%;其它8.4%;1986年单交种98.6%,其它1.4%.四、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一)存在的问题:1、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徘徊提高不大;2、玉米种质基础越来越窄,发生突发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丹育13号:Mo17×E28;中单2号(Mo17×自330)目前,全国所推广的玉米单交种中,Mo17及其改良系作为亲本的单交种占17%以上,也就是说这些杂交种在全国的推广面积占340万公顷以上。
如果Mo17种质的抗病性等被突破,则其损失不可估量。
美国自40年代推广T型不育系杂交种。
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来看,玉米自交系划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和9个亚群。
(表3-4-1)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有10种主模式,16种子模式;其中利用最多的子模式有4种。
•玉米栽培概述•玉米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玉米田间管理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收获与贮藏技术•玉米栽培新技术介绍玉米栽培概述玉米的起源与分布01起源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当地印第安人培育出的主要粮食作物。
02分布目前玉米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03中国种植情况中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玉米的栽培意义经济价值01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营养价值02玉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灌浆成熟期玉米籽粒逐渐灌浆成熟,形成饱满的果穗,最终完成生长发育过程。
玉米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开始形成雄穗和雌穗,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拔节期幼苗逐渐长高,开始形成茎节和叶片,进入营养生长阶段。
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土壤条件,将种子播入土中。
出苗期种子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开始发芽生长,形成幼苗。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玉米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高产稳产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同时考虑其稳产性,避免因环境波动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耐逆性强优先选择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等逆境胁迫能力的品种,提高玉米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抗病虫害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品质优良注重品种的籽粒品质,如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以满足不同加工和食用需求。
优良品种的选择标准精选种子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天,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
浸种催芽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等方法,促进种子吸水膨胀和萌发,提高发芽速度和整齐度。
去除破损、霉变、杂质等不良种子,保留饱满、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种子。
包衣处理使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增强种子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种子处理方法与技巧整地施肥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增施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灌溉排水根据土壤墒情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设施,确保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和排水顺畅。
玉米2个特定的自交系杂交,其杂种一代的产量表现。
1.一般认为玉米的起源地是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
在世界上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2.传统的“五谷”指:水稻,小麦,谷子,高梁,大豆。
“六谷”即在五谷的基础上加上玉米。
3.栽培玉米类型:硬粒型、马齿型、爆裂型、粉质型、糯质型、甜质型、甜粉型、有稃型。
4.Hallauer与bauman对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的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
5.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质量性状(包括籽粒的类型和色泽、胚乳的品质、花丝的颜色、叶舌、及个别抗病性)、数量性状(包括产量、生育期、穗长、千粒重、株型。
)。
6.玉米育种目标的内容:高产性状、优质性状、稳产性状、适宜的生育期、适应机械化。
7.高油玉米育种目标:高油玉米杂交种,子粒中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
8.甜玉米育种目标: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不低于8%,超甜玉米则要求达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kg/h㎡以上。
9.甜玉米分为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3大类,特点是含糖量高,油分、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品质较优良。
10.优质蛋白玉米是指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的玉米11.青饲玉米:按植株类型分:单秆和分枝;按用途分:青贮专用型和粮饲兼用型。
12.玉米的籽粒品质(甜度、糯性、不透明性组成成分)、植株的形态持征(如矮秆、无叶舌、褐色主叶脉)是由单一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性状。
还有许多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且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
经济性状(果穗长度、穗粒行数、粒重、单株果穗数)基本都是数量性状遗传。
13.玉米产量是数量性状,产量因素包括穗长、穗粒行数、行粒数、粒重、单株果穗数等。
14.果穗长度的遗传是多种遗传效应互作的结果,在决定穗长的遗传中,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所占的比重较小。
第二章玉米栽培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
从赤道到北纬约50º、南纬约42º,从平原至海拔3800m高原均有种植.C4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23222kg/hm2(Warsow,1985),夏玉米为16444kg /hm2(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
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100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
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
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一)子粒特征分类1.硬粒型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
子粒顶部和四周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
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色。
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亦称马牙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
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
多为黄白两色,不透明,品质较差。
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亦称中间型.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圆.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亦称蜡质型.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
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
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亦称爆裂种。
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出,胚乳几乎全为角质淀粉。
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
第二章玉米栽培
第一节概述
一、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
从赤道到北纬约50º、南纬约42º,从平原至海拔3800m高原均有种植.C4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23222kg/hm2(Warsow,1985),夏玉米为16444kg /hm2(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
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100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
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
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
(一)子粒特征分类
1.硬粒型
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
子粒顶部和四周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
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色。
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
亦称马牙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
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
多为黄白两色,不透明,品质较差。
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
亦称中间型.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圆.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
亦称蜡质型.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
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
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
亦称爆裂种。
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出,胚乳几乎全为角质淀粉。
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
爆裂后的子粒的膨胀系数达25—45倍。
按子实形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米粒形,子粒小如稻米状,顶端带尖;一类为珍珠形,子粒顶部呈圆顶形如珍珠.
6.粉质型
又名软质种.果穗和子粒外形与硬粒种相似,但子粒无光泽.子粒胚乳完全由粉质淀粉组成,或仅在外层有一薄层角质淀粉。
子粒乳白色,内部松软,容重很低,容易磨粉,是制造淀粉和酿造的优质原料。
7.甜质型
亦称甜质种(甜玉米).乳熟期子粒含糖量为10%一18%,高达25%,比普通玉米高2~4倍。
多鲜食、做蔬菜或制罐头。
成熟时子粒的淀粉含量只有20%左右,脱水后表现凹陷,使种子皱缩,坚硬呈半透明状。
胚乳多为角质,胚大.
8.有稃型
亦称有稃种。
子粒包于长稃内(颖片和内外稃的变型),有的具芒。
子粒坚硬,角质胚乳环生外层,有色泽,具有各种颜色和形状.植株多叶,雄花序发达,常有着生子粒的现象,高度自交不孕,是一种原始类型,很少栽培,可作饲料。
9.甜粉型
亦称甜粉种。
子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
(二)生物学特性分类
1.生育期分类
根据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表4-1)。
玉米生育期的长短,随环境不同而改变.一般日照加长、温度变低时生育期加长.反之,则生育期缩短。
因此,生态条件和地域习惯不同,在品种的熟期划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我国北方的同一熟期划分的玉米生育期天数相对长于南方。
(1)早熟种:春播生育期70—100天(要求积温2000-2200℃)14-17片叶,千粒重150—250克,夏播生育期70—85天.
(2)中熟种:春播生育期100-120天(积温2300—2600℃)18-20片叶子,千粒重200-300克,夏播生育期85-95天。
(3)迟熟种:春播生育期120—150天(积温2600—2800℃)22-25片叶,千粒重300克左右,夏播生育期96天以上。
2.株型分类
植株茎叶角度和叶片的下披程度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三种类型。
(1)紧凑型。
表现为果穗以上叶片直立、上冲,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植株中部叶片比较长,而上部和下部叶比较短。
紧凑型玉米群体的透光性能较好,对光能的利用率高,特别适合于高密度种植,具有较高的群体生产潜力,是目前高产玉米的主要类型。
(2)平展型。
表现为果穗叶以上叶片平展,叶尖下垂,叶片与茎秆夹角大于45度。
植株上部叶片较长,下部叶片较短,个体粗壮,群体透光性能差,不宜高密度种植。
(3)半紧凑型。
株型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
(三)其他分类
按播种季节:分为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冬玉米.
按玉米利用途径和经济价值:分为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笋玉米等。
按玉米对环境适应性:分为抗旱品种、耐涝品种、耐瘠薄品种、耐肥品种、耐高温品种、耐低温品种等。
三、玉米生产概况
(一)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1.玉米的起源
据考古研究,玉米主要起源于中南美洲,栽培历史约有5000年.我国是糯玉米的起源地。
2。
世界玉米的分布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看,世界玉米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以北美洲的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世界3大玉米带:
第一是美国玉米带,它包括12个州;
第二是中国玉米带,包括东北、华北两大平原和西南山区半山区;
第三是欧洲玉米带,包括多垴河流域的法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