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 格式:pptx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23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乡山和水,懂得家乡山和水对人们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3.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家乡山和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从小做起。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山和水的概念以及对人们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明确家乡山和水的价值?如何引导学生认真保护家乡山和水?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教学课件。
3.课堂活动所需物品清单(后面课堂设计中再详细说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上课第一步是导入环节,引出主题。
这节课主题为“我爱家乡山和水”,首先可以通过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山和水的美。
2. 课堂讲解环节(25分钟)这一节的重点是讲解家乡山和水的概念以及对人们的重要性。
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1.家乡山和水的定义。
2.家乡山和水的重要性。
3.家乡山和水对人们的好处。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使学生明确家乡山和水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采用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山和水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环节(15分钟)学生自己探究家乡山和水的价值,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家乡山和水的价值,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最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情景模拟请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农民、环保工作人员等),让他们模拟保护家乡山和水的情景,在模拟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引导他们理解家乡山和水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4. 课堂练习环节(25分钟)本部分将以班级小组赛的形式进行,在活动的最后,将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
1. 唱歌比赛每个小组唱一首“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歌曲,选出最优秀的小组。
2. 绕口令比赛每个小组编写两句相对应的绕口令,让其队员轮流朗读,选出成功度最高的小组。
3. 皮影戏比赛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班内表演皮影戏(有要求程序),最后从中选出最佳班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主题。
本课通过介绍家乡的山和水,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乡的自然之美,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家乡的山、水、动植物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和歌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家乡的山和水可能没有深入的认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图片、故事和歌曲等多种形式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山和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和水,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和水,感受它们的美丽。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和歌曲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山和水。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欣赏教学法:学生欣赏家乡的山和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家乡的山和水的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故事:搜集与家乡的山和水相关的故事,用于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
3.歌曲:选择与家乡的山和水相关的歌曲,用于让学生演唱和欣赏。
4.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家乡的山和水的美丽之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家乡的山和水,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一个与家乡的山和水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和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学生能够感受美丽的家乡山水,了解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了解爱护家乡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听教师的讲解,阅读课文,朗读、理解课文,组织小组活动、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觉地热爱家乡,珍爱家乡美景。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良好品德,懂得爱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树立爱家乡、保护家乡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诗歌、故事以及图片等,培养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骄傲感和责任感。
2.发展学生对家乡山水的感知、理解及对相应地保护措施的理解和思考,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骄傲感和责任感。
2.同时让学生充满对家乡山水的感知、理解及保护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1.自由思考法2.讨论型教学法3.故事法4.情景再现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大声朗读诗歌《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天空碧蓝,空气清新,大地开花。
2.学习动作(15分钟)(1)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美丽的家乡山水图片,让学生自由识别,通过自由思考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家乡山水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我爱家乡山和水》。
(3)讨论与反思:老师根据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简要讲述家乡山水的美丽与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保护好家乡的山和水,并展开相应的讨论和反思。
3.巩固练习(20分钟)(1)评价句子:让学生评价阅读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具体含义。
(2)课堂小练:老师会在黑板上出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回答,并在全班课堂上共享答案。
(3)根据题目选择适当的词汇填空,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运用拓展(15分钟)(1)整合小组: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家乡山水的美好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在日记中。
关于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精选范文4篇)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4篇【篇1】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道德与法治教案313《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一课。
本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场所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扩大生活空间,进入“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家乡这一社会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特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
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通过观察、寻访、调查、探究等多种实践活动发现家乡自然、人文的美,了解家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设计,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于“家乡”概念比较混乱,会与“老家”混淆。
同时由于年龄小,对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缺少主动发现美的能力,更缺乏情感体验,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发现家乡的秀美景色,通过家乡的故事主动感受家乡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现家乡的美。
2. 能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 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现家乡的美。
2. 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入,整体感受家乡风光美。
1. 观看南平风光视频,明确“家乡”概念。
2. 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3. 简单了解其它小朋友的家乡,能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观看、位置介绍、简单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家乡”概念。
)二、发现家乡的风光美。
1.我是小导游。
五一小长假,老师有几个外地的朋友要来延平玩,我想带他们看看家乡最美的地方。
请同学们推荐。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找一找、拍一拍、画一画咱们家乡最美的地方,做成课件放入小组长ipad。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3《我爱家乡山和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介绍家乡的山和水,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可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山和水,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家乡的山和水,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讨论,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家乡的山和水,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讨论,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山水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介绍家乡的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乡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山的特点,如高度、形状等。
3.介绍家乡的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乡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特点,如清澈、湍急等。
4.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家乡的山和水,总结出家乡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
5.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6.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家乡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
7.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山和水。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乡的山,另一部分是家乡的水。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山水资源及其重要性;2.培养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家乡的山水资源介绍;2.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3.掌握正确的保护山水的方法。
三. 教学准备为了方便教学,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2.PPT或者黑板;3.纸和铅笔。
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家乡的山水资源;2.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山水的兴趣。
步骤二:探究(15分钟)1.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家乡的山水资源;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3.在黑板上或者PPT上制作一个表格,让学生分组来讨论并列举出保护家乡山水的方法。
步骤三:实践(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2.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之后,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办法;3.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向全班汇报结果。
步骤四:总结(10分钟)1.向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山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山水的方法;2.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 课堂延伸为了加强学生对家乡山水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可以在课后组织相关活动:1.家访活动: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参观家附近的山水资源,了解家乡山水的美丽之处;2.画画比赛:组织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3.小小志愿者:学生可以参与社区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为家乡的山水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山水资源的文章,并附上自己画的一幅画;2.收集家乡的山水资源照片,制作一个小册子。
以上是对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案教学设计的概述。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13《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我爱家乡山和水》。
2.理解家乡的美。
3.掌握正确的保护环境的思想。
4.学生能认识自己的家乡,爱护家乡,保护家乡,珍惜生态环境。
2.能力目标1.听课能力:能够听懂老师介绍家乡的美。
2.说课能力:说出自己家乡的美。
3.问答能力: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4.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3.情感目标1.学会珍惜家乡,保护家乡。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我爱家乡山和水》歌曲,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启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2.讲授环节1.介绍家乡的美:老师展示一些家乡的美景图,并请学生说出自己家乡的美。
2.学习课文: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我爱家乡山和水》,并解释一些生字词汇。
然后请学生跟读课文。
3.听懂课文: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听懂课文,理解诗歌的含义。
4.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家乡的美,收集一些关于家乡的故事、景点等,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
5.画家乡: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乡。
3.总结环节1.回答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问题包括:–为什么我们要爱护家乡?–环境污染会对家乡带来什么影响?–你做好了哪些事情来保护家乡了?2.赏析他人作品: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家乡贴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进行欣赏和交流。
四、教学策略1.情感教育策略本课程是一门情感课程,所以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要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珍惜家乡的美。
2.任务型教育策略任务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
3.讨论式教育策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思考自己家乡的美,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堂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包括听课能力、说课能力、问答能力和表达能力。
13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家乡山和水》是二年级上册的第13课,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爱家乡是爱家的延伸、爱国的前提,但爱家乡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需要帮助学生区分“家乡”和“故乡”的概念,对家乡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走近”家乡才能够逐渐“走进”家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家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地方,在日常的景物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家乡与自己的关系;学会关注、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并逐渐喜爱、热爱家乡,从心底自然升腾出对家乡的爱。
本课依据课标要求侧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去发现家乡的美丽可爱。
学生在自主发现美的过程中,可以增进对家乡风景名胜的了解、喜爱,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从而为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家乡物产、家乡人、家乡新变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他们参加的集体活动、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多的兴趣。
根据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家庭、学校之外的地方,因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城市等的情感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
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趣味化,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紧扣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广泛挖掘课内外的可用资源,通过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捕捉鲜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爱上家乡。
教学目标1. 知道家乡在哪里,初步了解家乡的区域和特点。
2. 通过和长辈交谈以及自己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
3.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重点:通过和长辈交谈以及自己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
难点: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过程一、我的家乡在常州(一)导入:刚刚小朋友们听了一首有趣的童谣,你听懂了吗?顾天奕和她的外公都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你的老家在哪里?你会说老家的方言吗?小朋友们试试能听懂吗?(二)我们的家乡常州在哪里呢?(1)出示中国地图:我们从地图上找找常州(首先找到江苏省,看常州在哪里,江苏的南边)出示句子:我的家乡在中国江苏省常州市,小小常州人请你骄傲读一读。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在地图上找家乡1.文本学习:什么是家乡?家乡是指“我的家所在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
2.图片:文本学习:在地图上找家乡3..图片+文本学习:在地图上找家乡(1)面对中国版图,我的家乡在东北;(2)面对世界版图,我的家乡在中国。
4.素材: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环节二:我生活的地方1.图片+文本学习:我的家在草原上,蓝天、绿草真漂亮。
2.图片+文本学习:我家在山脚下,村前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3.图片+文本学习: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上……黄土高坡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干燥,大风,黄土,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人们利用沟谷植树种草,利用黄土开凿窑洞,修建水库,还会在头上扎一条白毛巾,擦汗、防风沙,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小麦、马铃薯等。
4.图片+文本学习:我家住在城市里……城市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
它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永久的、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行政界定的边界,其成员主要从事非农业任务。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
5.图片+文本学习:我生活的地方(1)我家住在广西龙脊梯田下,这里降水多,我学习文本思考问题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找出家乡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视频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反思文本感悟文本观看图片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指“我的家所在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
能够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面对中国版图,我的家乡在东北;面对世界版图,我的家乡在中国。
低年级学生对于“家乡”的概念模糊混乱。
爱家乡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之上,帮助学生明确本课交流的“家乡”是指“我的家所在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
这样界定的理由如下:一是因为学生目前生活的地方就是长大后自己的家乡(之一);二是因为对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二年级6.文本学习:发现美,有方法家乡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