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少年王勃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9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材简解】这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领悟佳句,加深记忆。
另一张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能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
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
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滕王阁之所以远近闻名,与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王勃”,导出课题“少年王勃”。
我们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讨论王勃到底是个怎样有才气的人?(才气)二、学习课文1、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赞扬了王勃的才气,你能找出来吗?出示: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案”有几种意思,出示:(1)长形的桌子(2)提出计划、办法等的文件(3)事件你觉得这里的“案”选哪种解释?生交流。
理解了这个“案”字相信这个词语就理解了,谁来演一演都督当时是怎样拍案叫绝(2)指名表演读。
练读,读出感叹语气。
齐读。
(3)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
(讲故事)有一年,阎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
9.《少年王勃》说课稿一、说教材《少年王勃》是苏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
另一张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
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二、说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和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2.品词析句,重点感悟。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4.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扎实、更有效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标,因此我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构的有效性三方面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在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
少年王勃课文资料 虽然他一生暂短,但是历史不会遗忘他,人们不会遗忘他,他就是少年王勃 ,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少年王勃课文 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王勃》课文: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
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 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便邀请他也来参 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 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 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 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 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 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 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少年王勃》背景资料: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 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 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 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 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 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 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 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 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 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 构思无滞, 词情英迈, 与兄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9、少年王勃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生字写端正、美观。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____(省、市、区、县)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
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查字典。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南昌滕王阁宴会凝望千古传诵余晖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9、少年王勃督宴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拓展阅读练习《千金求一字》正说王勃写成《滕王阁序》,阎都督拍案叫绝,拉起王勃的手,盛酒满杯,王勃大醉。
这时忽然有人喊:“慢!”原来是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只见他高声道:“此为旧文,并非新作。
三岁孩童都能背诵,不信,我将当众背诵。
”果然,一字不漏。
王勃笑曰:“贵婿之记忆能与杨修、曹植媲美。
不过,请问这篇旧文之后有诗吗?”吴子章答:“无诗。
”王勃再挥毫写诗八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此诗写罢,满座皆惊。
王勃问:“是新作,还是旧作?”吴子章惭愧而退。
一客人拉住,说:“王勃大作,令婿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
”吴子章与王勃就席前互敬美酒,直到大醉才散去。
只说王勃大笔挥毫作了《滕王阁序》不待辞别,携了下人,便匆匆离席,直奔江边乘船而去。
众人正告退之际,阎都督喝一声:“慢,怎么结尾一诗,末一句空一字未写?”众人近前,果见诗空一字。
阎都督说:“只怕我等轻慢了王诗人,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
”众文人面面相觑。
有人说:“槛外长江自流”,所空的字应是“独”字,也有的说是“船”字。
问到吴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说“水”字。
阎都督面露不喜之色,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
”阎都督问:“此时王勃船至何处?”衙卫答:“最快到了丰城。
”阎都督命令:“快马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
”衙卫快马加鞭,追上王勃,说明来意,王勃笑之,说:“王勃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
”便索了一支笔,不蘸墨,在衙卫手心画了一阵,令其握拳,拜别。
衙卫回府,在阎都督面前伸开手掌,竟空无一字。
阎都督自语:“怎么会空空如也呢?千金难买一字啊!”猛然一惊,莫非是一个“空”字。
阎都督又一次拍案叫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个‘空’字用得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课文及教案【导语】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灵敏与才气横溢。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课文】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
途经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渐渐地翱翔,光辉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飞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成竹在胸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特殊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特殊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知道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进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学生齐读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
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2检查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都督邀请一篇文章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成竹在胸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少年王勃
主备教师:刘应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 、《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 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背诵第三段。
(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四、练习背诵第四段
五、补充练习
1 、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 、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六、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教案:《少年王勃》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少年王勃》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掌握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一、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展示对《少年王勃》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认知。
2.通过展示图片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唐朝的背景有一个初步了解。
3.打开学生对这个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少年王勃》的相关章节。
2.学生回答问题: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展现?主要情节有哪些?三、重点词汇与句式学习(20分钟)1.逐个呈现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小说中的句式结构,如主谓宾、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四、讨论与解读(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指导学生解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邀请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小说《少年王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编写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读后感。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时评估,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意见。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拓展资源:1.为了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故事、影片或图片素材。
2.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获取《少年王勃》的基本信息,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讨论和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和综合素养。
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技巧。
9.少年王勃一、教学内容《9.少年王勃》二、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认识生字,能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一首诗——《咏鹅》(学生齐背)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在多大的时候写了这首诗呢?(学生自由反馈,教师补充: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骆宾王也因此被世人称为“神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另外一位“神童”——王勃,看看他是因为什么而被赞为“神童”的。
(出示并板书课题)(二)、王勃简介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6岁就会写诗,被人称为“神童”。
他在14岁的时候写成《滕王阁序》,从此名声大噪,了解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认识滕王阁。
(三)、简介滕王阁滕王阁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与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被人们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阁,楼也”,多以木质为主要结构。
美丽的滕王阁又是如何成就王勃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四)、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找出本课的生字及多音字。
(3)能简单复述本文内容。
2、出示本课生字téng yán yāo níng wù滕阎邀凝骛tàn chāng gé dū yàn探望南昌滕王阁都督宴会zhāng yā dú xù文章野鸭读书顺序少╱ shào 少年都╱dū首都╲ shǎo 多少╲dōu 都是3、教师范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你们读懂、听懂课文了吗?谁能用最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反馈教师小结补充:少年王勃受邀参加滕王阁宴会,并在宴会上写成了《滕王阁序》,惊艳四座,这篇文章后来成了名文。
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少年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9、《少年王勃》教学设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材分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少年。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学生书空。
师口述“年”的笔顺,“勃”的写法。
)(红点圈出“少”,这个字还读什么?板书,学生组词。
)
齐读课题。
二、交流读书情况。
1、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你是怎样预习的?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字音。
2、交流读书情况,逐段指导。
预习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通顺。
做到了吗?
1)第一段:指名读。
板书:都督。
这个词怎么读?学习“都”,多音字组词。
预习时理解这个词了吗?(都督:古时候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2)第二段:指名读。
3)第三段: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读好长句。
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先同位互相读,生推荐读)指名读。
书上有幅插图画的就是这两句话写的景色,先看一看图,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着图上的情景。
自由练读。
指生再读。
师范读。
自读全段,指名读。
4)第四段:指名读。
这一段有几个成语,能不能读好?出示,指名读。
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指名说一说。
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谁再读一读?
出示诗句。
指名读。
指导断句。
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
)自由读全段。
指读全段。
5)第五段:指读。
三、交流资料,整体把握。
1)自由读全文。
2)提问: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怎么知道他很有才气?(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
出示《滕王阁序》片段。
这就是王勃写的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
这篇文章共有954字。
(红字映出课文中诗句,这就是课文中写到的诗句。
读。
)除了这一句,文中还有好多词句很有名,如……师朗读名句。
3)继续交流。
你还了解了王勃的那些资料?
交流后小结王勃生平。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他的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不愧为四杰之首,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出示古诗。
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自己读一读,交流。
你觉得哪些字在写时需要注意?
2、指导写“昌、宴、章”。
这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日”的位置不同,写法也不一样。
板书。
学生在习字册上写字。
预习的要求: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3、标上课文自然段序号,标注文中不懂的地方。
4、查找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读读想想大概意思。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齐读课题)
二、精读全文:
1. 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 (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 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 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 学生交流。
(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 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
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过渡】看到这些王勃怎么做的,默读第四段,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
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
(5)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第四段。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齐读)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其实文章的第一、二段也有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默读一二段,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1)抓住“邀请”理解第一段。
(2)抓住众多人的表现,衬托王勃的有才气。
(3)反复读加深理解。
【过渡】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我们在带着敬佩在读这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三、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延伸: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有很多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吗?补充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
五、布置作业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年少机敏的人很多,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敢破陋习的孙中山等,你能搜集几个类似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