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团队
- 格式:pptx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32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心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心理研究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思维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通过了解群体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群体行为的特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群体心理知识点。
一、集体认同集体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群体中,人们会产生一种与群体认同的需求,并根据群体的特征和共同目标,形成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
集体认同对于群体凝聚力和协作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当个体对于群体没有认同感时,往往会产生冲突和分裂现象。
二、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协商的过程中做出的决策。
在群体决策中,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会相互影响,并最终形成群体的共识。
群体决策可以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避免个体偏见以及提高决策的质量。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信息过载、群体思维和决策惯性等。
三、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行为准则的一种共同认知和遵守方式。
在群体中,人们会根据群体规范来行动和评价他人的行为。
群体规范可以分为描述性规范(描述群体中成员通常会如何行为)和规范性规范(规定群体中成员应该如何行为)。
群体规范对于群体行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思维和判断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思维可能导致个体产生与群体一致的观点,并对其他观点进行排斥和抵制。
群体思维可能是由于寻求认同、害怕孤立或是权威人士的影响等原因所导致的。
群体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如群体极端化和集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
五、群体力量群体力量是指在群体中,个体通过集结力量和组织行动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群体力量可以是一种社会动员和影响力,可以通过示威游行、罢工等形式来表达对特定目标的不满或者诉求。
群体力量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也可以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六、群体心理治疗群体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群体过程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组织心理学:团队合作的心理学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团队合作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组织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团队合作的心理学基础。
一、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程度。
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团队凝聚力来源于成员之间的信任、沟通、尊重和包容。
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组织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平等、包容的工作环境,鼓励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一个具有高动力的群体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和成长。
群体动力是团队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组织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每个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三、领导力领导力在团队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有高领导力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沟通、协调、激励和指导的能力。
领导者应该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感受,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领导者还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个具有高领导力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能够为团队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带领团队朝着目标前进。
四、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往往来自于与其他群体的比较。
在团队合作中,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会受到其他团队成员的影响。
如果其他成员表现出出色的合作精神和能力,那么该团队成员可能会对团队产生更高的认同感。
反之亦然。
因此,组织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的文化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组织还应该给予团队成员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团队合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之一。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楼芸《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与管理一、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群体成员有一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群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规范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初级群体: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比如家庭、邻里、朋友等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2、次级群体: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如学校、企业等(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制约和控制的社会群体,包括永久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似为基础形成的群体(三)内群体和外群体1、内群体:我群。
经常参与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的群体。
2、外群体:他群。
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
三、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一)从众行为与偏常行为1、从众行为: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使自己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2、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其他成员利益的主动行为,应该及时预防、纠偏(二)社会助长、干扰与惰化行为1、社会助长: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叫做共同行为者效应2、社会干扰: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3、社会惰化: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使个人活动积极性下降的现象,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喝”(三)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1、群体思维:注重保持群体的内聚力更甚于务实地思考事实的思维方式2、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以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四)模仿、暗示与社会感染1、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人受他人影响而效仿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2、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的行为3、社会感染: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四、群体绩效与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一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有效、更和谐,工作成绩更突出。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管理心理学讨论的内容是组织中详细的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四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讨论是指管理心理学中以个体心理为讨论对象,以调动个体乐观性为目的的讨论。
有关调动个体乐观性的理论被称为激励理论。
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心理动机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乐观性的过程。
激励理论主要有三类:内容型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和过程型理论。
1.内容型理论内容型理论是激励问题的基础理论,它主要讨论需要激励的缘由和起激励作用的因素。
内容型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生存—交往—进展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2.行为改造型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重点讨论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以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乐观的目的。
行为改造型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三种理论。
3.过程型理论过程型理论主要说明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向肯定方向进展,如何能使这种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这种行为等的整个过程。
过程型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和公正理论。
(二)群体心理管理心理学在界定群体概念时,使用了三个标准:各成员相互依靠,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成员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各成员有“我们属于同一群人”的感受。
组成群体的要素有三个:活动、相互作用和感情。
群体的作用大致有四个方面: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融洽人际关系和满意成员的心理需要。
群体行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群体分散力、群体的规范和压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方面。
(三)组织心理简洁地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就是组织。
组织心理部分主要讨论有关组织的一些理论以及组织设计、工作设计等。
(四)领导心理率领组织中的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领导,实施这个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
领导心理部分主要讨论领导的概念和怎样提高领导行为的效率。
提高领导效率的理论有领导素养论、领导行为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管理心理学(简答题与分析题)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心理2、群体心理3、领导心理。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答:1、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历史性3、实践性和实用性。
3、管理的含义:答:1、管理具有多种职能,如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创新等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目标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4、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的活动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4、心理的本质:答: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答: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和管理理念2、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3、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的具体要求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6、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答: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谈话法4、问卷法5、测验法6、个案法。
7、我国管理学心理学取得的成就:答:1、建立了学术组织和教学的研究机构2、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心理学著作3、各管理院校多数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4、培养出一批专业人员5、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8、个性的性质:答: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倾向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9、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答:1、个性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遗传,身体方面的因素外,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充,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人性。
概括起来不外乎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因素。
10、气质的类型:答:1、体液说2、体型说3、血型说4、激素说。
11、气质的特征:答:1、气质具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2、气质具有先天性的特征3、气质具有可塑性4、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