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_郭建中
- 格式:pdf
- 大小:254.81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异化与归化的翻译主张作者:刘翠红来源:《卷宗》2017年第20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大争议。
本文简单回顾了中国翻译史上几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主张,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并存,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归化;异化;并存1 起源回顾中国翻译史,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一直不断。
随着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操作转移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以及西方译论的引入,异化与归化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异化和归化翻译可谓直译与意译概念的延伸。
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 Venuti, 1995: 20)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在中国翻译史上,特别是民国时期以来,许多从事翻译的人也提出了类似异化和归化的翻译主张。
2 异化主张鲁迅多次论述了“欧化”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异化的翻译主张。
早在1918年,他在写给张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
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陈福康, 1992:176)1925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蝎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陈福康, 1992:176-177)1934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人中国白话中的一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摘要: 最近一些年来,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探讨和争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刊物,如《中国翻译》2002年第五期还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来探讨这一问题,所有近年来的努力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进展。
但尽管成果丰厚,翻译界依旧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上存在不一与争论。
本文试图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现象,从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内涵入手,明确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同时介绍其与直译、意译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归化与异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双重翻译策略引言: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大讨论。
而近些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研究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有的研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做出概括,还有的研究运用相关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有些研究还是没有区别开“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两对不同的概念,并且没能够详尽的论述“归化”与“异化”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具体操作问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1.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1.1 归化归化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用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取代源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与常规关系作者:李丽珍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李丽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有各的优势,不存在孰优孰略的问题。
无论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其实在其译作中体现了一定的常规关系,都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常规关系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166-02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是当今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证究竟是归化法优于异化法还是异化法优于归化法,他们有的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有的从中英民族观出发,有的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有的从翻译作品的比较出发,来评判孰优孰劣。
目前对待这个问题有3种观点:归化派、异化派和折衷派。
本文尝试用徐盛桓教授的常规关系(sterotypical relation)理论来分析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认为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都是该语言的常规关系的体现,在翻译实践中应当尽力追求源语言或目的语的常规关系的清楚表达,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交际目的和传递信息的目的。
一、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之争由来已久,是翻译界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所产生的两种对立意见。
1995年,美国结构主义翻译家Lawrence Venuti(韦努蒂)正式提出归化法和异化法。
归化以目的语为翻译目标(target language-oriented)或以译文读者为归宿,即归化的翻译;而异化派则认为翻译应该以源语言或原作者为翻译归宿(source language-oriented)。
归化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奈达,他在80年代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提出了核心的和基本的“功能对等”和“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言的意图。
收稿日期:2019-11-11作者简介:魏烨(1977—),女,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英语教学。
异化、归化,何去何从———对翻译的再认识魏 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势头会越来越强;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的翻译也会越来越注重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处理。
异化、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
本文试图在对异化、归化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异化、归化选择的根本决定因素,同时对三种特殊情境异化、归化的选择做了具体说明,旨在最终找出翻译处理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异化;归化;决定因素;特殊情境[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04-0169-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04.07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关于异化、归化,大家已不再陌生。
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论题都进行过详实的论述,比如,郭建中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离不开异化与归化(1998:12-18);孙致礼从翻译策略的角度,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2002:40-44);张南峰认为:归化的需要在整体上来说已经越来越小,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2004:23);他们有的主张翻译过程中应侧重归化策略,有的赞成异化为主,有的则是对“异化”“归化”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作出了全新的阐释。
这里笔者试图在引鉴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总结,同时加入笔者本人对该论题的一点看法和见解,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二、异化、归化发展综述西方对异化、归化的研究,根据王东风(2002:24),远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Cicero,Horace和StJerome等人所论及的word-for-wordtranslation和sense-for-sensetranslation,近可追溯到德国著名翻译家Schleiermacher的那句名言:“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
归化与异化之争摘要:“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来在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译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结论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归化”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原语为归宿,使原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说到翻译,就必须考虑到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语言与语言,文化与文化的相互转换,所以成功的翻译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需要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所介入文化的精通来完成一即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1990年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这一术语,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参与。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也随之出现。
文化翻译必然通过翻译策略得以实现,而文化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鉴于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定义驳杂繁多,并无定论,文章开始对文化翻译这一概念进行了厘定,认为文化翻译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翻译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狭义的文化翻译则是文化信息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和异化策略。
由于二者对源语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孰轻孰重的争议已持续多年。
无论是奈达等主张的归化论,还是韦努蒂等倡导的异化论,就文化信息的翻译而言各有所长,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源语为归宿,使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背景及期待等因素的多重制约,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普遍关注。
- 226-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红楼梦》为例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李卫丽【摘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工作带来了难题。
一般来说,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
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关键词】《红楼梦》 归化 异化 文化因素【Abstract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bring difficulties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views, the so-call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two wide-spread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namely Yang Hsien-yi ’s version and Hawkes ’ version,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deal with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Key words 】Hongloumeng;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factors在信息全球化大语境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翻译成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
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
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
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
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Nida 1964a:159)。
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译者的⽂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2019-09-11提要:本⽂以《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化意识⾓度对⽂中典型的⽂化专有项词语翻译进⾏对⽐,体现出中西⽅在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的⽂化差异对“异化”(以源语⽂化为归宿)与“归化”(以⽬的语⽂化为归宿)两种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建议性地提出了中国古典⽂学⽂化专有项词语的处理⽅法。
关键词:《红楼梦》⽂化专有词归化异化从⽂化翻译⾓度来看,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译者所⾯对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且是两⼤⽚⽂化。
[1]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更涉及两种⽂化。
[2]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古典名著之⼀,蕴藏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家庭伦理、教育、宗教、习俗等⽅⾯的传统⽂化,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其中,杨⽒夫妇(杨宪益、戴乃迭)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译者霍克斯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两部成功的译作,⽽两位译者在其⽂化背景、伦理道德观、价值观、⽣长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存在显著差异,⽂化内容翻译上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法,因此从⽂化⾓度对其翻译策略进⾏⽐较具有深刻的意义。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狄1995年在《译者的隐⾝:⼀部翻译史》⼀书中讨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他主张⽂学翻译不应以消除异族特征为⽬标,⽽应在⽬标⽂本中设法把⽂化差异表现出来,他认为把异族的东西归化为我族的东西,这是⼀种“⽂化侵略”。
异化主张译⽂应以源语⽂化为归宿(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归化提倡译⽂应以⽬的语⽂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异化原则和策略强调译⽂应尽量传达源语承载的⽂化,使译⽂保持异域风貌、异调;归化原则和策略则使译⽂完全按照⽬标⽂化的意识形态和创作规范进⾏改造,⽬的在于译⽂应尽量适应及照顾⽬的语的⽂化习惯,便于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