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指南2007
- 格式:doc
- 大小:573.50 KB
- 文档页数:49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0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和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将血脂异常应该控制达到的目标值综合如下:一、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三、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4、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降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仍建议以LDL-C为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靶点。
在保证LDL—C(或非H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HDL—C和TG控制于理想范围(HDL—C≥1.04 mmol/L,TG<1.7 mmol/L)。
现行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有无危险因素与ASCVD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无ASCVD的心血管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我国指南所推荐的LDL-C目标值分别为<4.1 mmol /L、3.4 mmol/L和2.6 mmol/L(与之相应的非HDL—C目标值为LDL-C目标值+0.8 mmol/L)(胆固醇单位换算:1 mmol/L=1 mg/dl×0.0259),超过此值即应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
若LDL-C≥4.9 mmol/L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建议将LDL-C降低≥50%作为其目标值。
为实现LDL-C、TG和HDL—C等的“全面”达标,要个体化干预,积极实现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的有效控制。
1.ACS患者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指南要求,将LDL-C降至〈2.07 mmol /L或在原有基线上降低40%。
2.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极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摘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05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
我国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在心血管系统,会导致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本指南既包括在一般人群中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也包括已有血脂异常者的治疗,既涉及如何防止血脂异常发展为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涉及如何对已有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
血脂与脂蛋白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TC和TG,此外还有游离脂肪酸(FFA)和磷脂等。
循环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p (a)]。
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临床上血脂检测项目较多,基本项目为TC、TG、HDL-C和LDL-C,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心血管危险评价和给予降脂药物治疗的个体,都应进行此四项检测。
其他项目如apo A I、apoB、Lp(a)等属研究项目,不在临床基本检测项目之列。
TC 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与性别、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
TG TG升高很可能通过影响LDL或HDL结构而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冠心病危险增加,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HDL-C 血清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HDL-C每增加0.40 mmol/L(15 mg/dl),冠心病危险降低2%~3%,HDL-C>1.55 mmol/L(60 mg/dl)被认为是冠心病保护因素。
高脂血症一、疾病概述(一)高脂血症的定义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统称为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它们在血液中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高脂血症指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三酰甘油(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二)病因高脂血症是环境因素、基因缺陷相互作用所致的代谢异常。
(1)饮食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的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过多的热量或大量饮酒均易导致高脂血症。
(2)年龄和体重高脂血症的好发年龄为50~55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胆酸合成减少,肝内的胆固醇含量增加,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降低。
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减少,LDL受体的活性降低,胆固醇水平也高于同龄的正常男性。
随体重增加,高脂血症时易发生。
(3)遗传遗传某些遗传基因的异常可导致LDL清除率降低、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为LDL、LDL颗粒富含胆固醇酯、载脂蛋白B(LDL-ApoB)代谢缺陷等。
(4)继发因素某些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和药物(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引起高脂血症。
二、临床症状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黄色瘤常见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由于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
(2)冠心病、周围血管病由于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不仅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3)眼角膜弓(老年环)和眼底改变。
三、高脂血症分型和诊断标准根据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18mmol/L,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即三酰甘油<1.76mmol/L。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版》再分析DYSIS-China横断面调查(全文)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血脂异常患者降脂治疗后血脂状况和特征。
方法应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的标准对DYSIS-China数据库进行再分析。
DYSIS-China数据库共纳入25 317例接受至少1种降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的中国血脂异常患者。
对这些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达标率,以及血脂水平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中96.6%为高危和极高危,总体LDL-C达标率仅为37.3%。
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LDL-C达标率分别为26.9%、44.1%、78.5%和99.7%。
东北地区LDL-C达标率和非-HDL-C达标率低于其他地区。
就诊三级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LDL-C和非-HDL-C达标率高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和科室。
LDL-C水平距离目标值的平均差距在极高危和高危患者中分别是39.7 mg/dl和33.9 mg/dl。
87.7%的患者使用他汀单药治疗,最常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以中等强度的辛伐他汀20~40 mg/d或等价他汀为主。
结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经降脂治疗后LDL-C达标率仍然很低,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与目标值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1]。
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1.9%[2]。
为明确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和治疗情况,2012年3~10月,在中国多个省市展开血脂异常调查(DYSlipidemia International Study-China,DYSIS-China)[3]。
相关研究运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以下简称2007版中国血脂指南)分析DYSIS-China数据,结果显示中国血脂异常门诊患者经过降脂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达标率为61.5%[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一)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
与此同时,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在我国也十分常见。
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血清TC和LDL-C升高率的分布特点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穷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在经济转型期血脂异常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70岁以后略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附件2: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在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状况)。
这些分布特点表明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城市和富裕农村、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女性为重点。
在1996年底全国血脂研讨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1997年在有关方面专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旨在为各级医务人员在防治实践中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1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的组织与人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方圻诸骏仁高润霖胡大一武阳丰赵冬赵水平游凯陆宗良叶平吴宁陈在嘉龚兰生徐成斌姜永茂宁田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项坤三贾伟平潘长玉杨文英翁建平纪立农陆菊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李光伟曾正陪陈家伦高妍宁光滕卫平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鄢盛恺陈文祥叶平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血脂异常防治委员会诸骏仁高润霖胡大一冯建章胡盛寿杨跃进葛均波霍勇马虹沈卫峰陈纪林吴宁曾定尹吴学思贾国良黄德嘉徐成斌陈再嘉陆宗良武阳丰陈保生叶平潘长玉陈文祥赵冬赵水平陆国平严晓伟游凯鄢盛恺李建军李小鹰李勇李莹杨晓光顼志敏指南制订编写组成员诸骏仁武阳丰赵冬赵水平叶平陆宗良游凯陆国平项坤三贾伟平李光伟鄢盛恺陈文祥目录背景及引言血脂与脂蛋白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血脂异常分类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心血管病整体危险评估血脂异常的检出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降脂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循证医学证据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证据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证据血脂异常的治疗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他汀类贝特类烟酸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其他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血脂异常治疗的其他措施治疗过程的监测特殊人群的血脂异常治疗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其他附录:临床血脂测定建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人群水平及分布状况高脂血症的膳食治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背景及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5],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2];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6-8],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9-10]。
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11],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12]。
与此同时,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在我国也成为十分常见。
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存在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11-12],血清TC和LDL-C升高率的分布特点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穷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在经济转型期血脂异常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70岁以后稍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反而高于男性(见附件“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
这些分布特点表明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城市和富裕农村,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女性为重点。
在1996年底全国血脂研讨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1997年在有关方面专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3],旨在为各级医务人员在防治实践中提供科学依据。
1998年对全国多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省部级医院,地县区级医院和乡村医院或卫生所1 57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血脂合适范围的回答正确率仅30%-52%,对开始膳食治疗的血脂水平的回答正确率仅12%-13%,对开始药物治疗的血脂水平和血脂控制目标的回答正确率不及1/4[14]。
2000年对12个大城市25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136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查显示,按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血脂控制的达标率只有26.5%,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达标率仅16.6%[15]。
以上数据提示,我国医务人员的血脂知识水平和患者的血脂异常控制状况都远没有达到《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要求,这种状况和近年来血脂水平和异常率节节升高的形势成为鲜明对比。
从1997年至今国内外关于血脂异常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当年制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时国内的研究资料和科学证据很少,现在国内的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已取得随访10年和20年的结果[16-18],不仅证明了血脂异常的确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可以多因素地评估发病的相对和绝对危险,为确定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提供量化的依据,使由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切合我国的实际而不是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
然而,国际上血脂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例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的关系,非药物干预在血脂异常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多因素评估在血脂异常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人群防治与公共卫生策略的关系,血脂异常防治的循证医学研究成就等。
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制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条件基本成熟。
血脂异常作为脂质代谢障碍的表现, 也属于代谢性疾病, 但其对健康的损害则主要在心血管系统, 导致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因此,本指南中既包括在一般人群中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 也包括已有血脂异常者的治疗。
血脂异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 指南必须涉及如何防止血脂异常者发展为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也涉及如何对已有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下属的心血管病分会、糖尿病分会、内分泌分会、检验医学分会共同起草。
指南将作为多学科专家根据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而达到的共识,指导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
血脂与脂蛋白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其他还有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等。
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形式存在。
TG是甘油分子中的三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
循环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 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此外, 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p(a)]。
各类脂蛋白的物理特性、主要成份、来源和功能列于表1[19]。
表1. 血浆脂蛋白的特性及功能一、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含TG近90%, 因而其密度也最低。
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采血时, 血清中无CM。
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的CM时,因其颗粒大能使光发生散射,血液外观混浊。
将含有CM的血清放在4℃静置过夜,CM会漂浮到血清表面,状如奶油,此为检查有无CM存在简便方法。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VLDL是由肝脏合成,其TG含量约占55%,胆固醇含量为20%,磷脂含量为15%,蛋白质含量约为10%。
由于CM和VLDL中都是以含TG为主,所以将其统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TRL)。
在没有CM存在的血清中,其TG的水平主要反映VLDL的多少。
由于VLDL分子比CM小,空腹12小时的血清清亮透明,当空腹血清TG水平>3.3mmol/L(300mg/dl)时,血清才呈乳状光泽直至混浊。
三、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LDL由VLDL转化而来,LDL颗粒中含胆固醇酯40%、游离胆固醇10%、TG 6%、磷脂20%、蛋白质24%, 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血液中的胆固醇约60%是在LDL内, 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清胆固醇浓度的升高与血清LDL-C水平呈平行关系。
由于LDL颗粒小, 即使LDL-C的浓度很高,血清也不会混浊。
LDL中载脂蛋白95%以上为apoB。
根据颗粒大小和密度高低不同,可将LDL分为不同的亚100四、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
HDL是颗粒最小的脂蛋白, 其中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
HDL中的载脂蛋白以apoAI为主。
HDL是一类异质性的脂蛋白,由于HDL颗粒中所含的脂质、载脂蛋白、酶和脂质转运蛋白的量和质均不相同,采用不同分离方法,可将HDL分为不同的亚组分。
这些HDL亚组分在形状、密度、颗粒大小、电荷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等方面均不相同。
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
五、脂蛋白(a) [Liporotein(a),Lp(a)]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的脂蛋白。
Lp(a) 的脂质成分类似于LDL,但其所含的载脂蛋白部外, 还含有另一分子载脂蛋白apo(a)。
有关Lp(a)合成和分解代谢的机制目前了解尚少。
分除一分子apoB100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临床上检测血脂的项目较多,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DL-胆固醇(HDL-C)、LDL-胆固醇(LDL-C)。
其他血脂项目如apoAI、apoB、Lp(a)等的检测属于额外研究项目,不在基本检测项目之列[20]。
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年龄与性别 TC水平常随年龄而上升,但到70岁后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2)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造成TC升高;(3)遗传因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临床上所测定的TG是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TG的总和。
TG水平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与TC不同,同一个体的TG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
人群中血清TG水平呈明显的正偏态分布。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基础研究证实,HDL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提示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由于HDL所含成份较多,临床上目前尚无方法全面地检测HDL的量和功能,故通过检测其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浆中HDL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