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一 商品和货币
- 格式:ppt
- 大小:6.85 MB
- 文档页数:44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课—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例如母亲亲手为儿女织的毛衣,它没有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而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3、商品和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退出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如果再次进入流通领域,就又成为商品。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①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②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人教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根本原因),第二次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4、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5、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8、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
)9、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
政治经济学提纲一商品和货币1.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综上所述,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
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③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