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展开图、体积计算以及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刻,但立体图形的学习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p29-30例5试一试、练一练、闯关游戏以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探究并体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系;2、会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3.培养学生的操作、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圆锥、圆柱模型(等底等高),细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猜一猜:我们这里看到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会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准备一个圆柱体和圆锥容器以及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圆锥体和圆柱体底面积、高都相等。
)2、要求学生分组做实验。
3、引导学生发现: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是什么关系?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课件出示)板书:4、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5、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实际计算时要注意什么?6、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圆锥的底面积是5米,高是3米,体积是()立方米。
圆锥的底面积是10厘米,高是9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试一试: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学生讨论,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孙悟空闯关游戏:(课件演示)第一关:明辨是非:(1)圆锥的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的.()(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5篇)《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
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识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圆锥的概念及形状特点。
2.能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圆锥的概念及形状特点。
2.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难点
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圆锥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自我探究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圆锥的概念及形状特点,并介绍圆锥的应用领域。
3. 理论知识讲解
介绍圆锥的体积公式:$V=\\frac{1}{3}\\pi r^2 h$,并对公式中的各项进行解释。
4. 举例和演练
针对具体的圆锥形物体,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并运用公式计算出其体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5. 练习和巩固
让学生自己练习做题,包括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
6.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评估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实时回答问题或进行计算,从而检测学生对
知识掌握情况。
在课后,也可以布置作业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拓展
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加深知识点,引导他们自己去了解圆锥的表面积公
式及其证明过程。
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则可以对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再次讲解和辅导,巩固基础知识。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锥的体积。
(教材第20~23页)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指导学生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5.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师:你想知道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吗?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可能会说:·圆锥的体积应该与圆锥的底面积有关。
·圆锥的体积可能跟圆锥的高有关。
……师: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复习,为新课教学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板块二、探究新知1.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下面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5)你能估计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吗?生:可能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吧!3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估计呢?生:我们可以准备好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然后用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里,看是否3次能装满。
如果3次能正好装满,就说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3师:这个方法可以吗?生:可以。
师:那就按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吧!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应用公式求解圆锥的体积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能够归纳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并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开拓,敢于探索。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 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小明和小华在一起比赛,谁能在给出的时间内把这个圆锥描绘下来,并通过测量得出它的体积。
你能代表小明或小华参加比赛吗?2. 引导学生了解圆锥的形状及特点,并谈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15分钟)1. 定义:圆锥形是以一个圆形底面为基准面,其余所有的侧面都以这个圆形底面的圆心为一个公共点倾斜而成的形状。
2. 分析:圆锥的体积是建立在底面积和高之上的一个公式。
引导学生一起来思考,根据圆锥的形状,可以得出什么公式。
3. 总结: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体积公式:V = 1/3 ×π× r²× h三、练习(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圆锥,并让学生估算它们的体积。
2. 分组数学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算出它们的体积。
如果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可以适当给出提示。
四、总结(10分钟)1. 带领学生对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公式的使用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圆锥的形状,让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圆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五、讲解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每位学生设计一个题目,展示如何使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可以使用照片或草图演示您的答案。
【教学反思】此节课以“圆锥的体积”为主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善于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可以自己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含义,并掌握其推导方法。
2.能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简单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出示图形,让学生感性理解圆锥体积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2. 梳理思路通过综合素质课的启发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3. 讲授课程教师通过板书或幻灯片展示已知条件和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中存在的几何关系和特殊性质。
4. 练习环节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圆锥的体积计算题目供学生参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应用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设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体现团队协作和创新。
6.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五、教学评估教师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包括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学生在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加强教材的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优秀9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沙、米,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故事引入: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的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当人们都说他是天才的时候,他却谦虚的说:天才=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吧,你的未来一定会很出色的哦。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爱迪生的一个小故事开始吧,有一天爱迪生让他的助手测量一个灯泡的体积,由于灯泡的形状很不规则,助手苦苦思考,还是没有答案,爱迪生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将灯泡里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量筒中(教师拿出圆柱体量筒作演示),就得出了灯泡的体积。
你能说说爱迪生这样做的理由吗?师:因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
(板书)2、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爱迪生帮他的助手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帮打谷场上的农民伯伯们一个忙(用多媒体显示一堆圆锥体的小麦堆)请大家算算这堆小麦的体积。
看看谁是未来的爱迪生生:利用爱迪生的方法,利用一个圆柱体或长方体大桶来装这堆谷子,就能求出这堆谷子的体积了。
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呢?生:长宽高师:非常棒,其实呀不管是爱迪生,还是未来的爱迪生都是运用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新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样能不能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找到一种简单而又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呢?板书:圆锥体积二、讨论问题,提出方案1、现在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找到手中圆锥的体积。
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各小组汇报:把圆锥投入装了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求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要求:
l .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
1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
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
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
(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3
1。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31。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31 =底面积×高×
31 用字母表示:V=3
1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3
1?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
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3
1。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