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湖镇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5.94 KB
- 文档页数:3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为规范和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结合实际,制定本考核方案。
一、基本思路按照“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实现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精准测评,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变革,积极实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应用,努力达成“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总体目标,推动我市教育改革发展。
二、考核对象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三、考核内容(一)教师考核: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确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三十项微能力作为学校教师自学自测的重点。
教师按照研修主题需要,自主选择测评能力体系中三项微能力点(覆盖三个维度)作为研修内容,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线上课程学习和线下实践应用研修任务后,自主设计制作并提交校本应用实践成果,参加学校校本应用自测。
(二)学校考核侧重考核学校“整校推进”程度与质量,学校侧重考核教师校本应用的能力。
1、重点考核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达成度。
包括目标完成情况、教师微能力通过率、教师研修合格率等。
考核要求有相应的成果证明。
2、校本应用考核要确保考核有效性,凡提供的考核结果未包含教师本人影像或不能体现是教师本人制作的,应视为考核无效。
3、考核校本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组织成效。
通过校本研修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四、考核组织以学校为单位采用“整校考核”方式统一组织校本应用考核。
县(市)区采取统一考核方式组织进行。
五、考核流程考核按照“校级测评、县级复核、省市认定”流程进行。
教师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后,由学校组织三名测评员对教师提交成果进行评价。
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实用考核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文件精神,规范和指导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
一、考核目标以校本应用考核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做好教师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重点做好教师学习记录与评价、校本自测、教师互学互评工作;要加强教师校本应用考核与所选课程模块的一致性管理,确保有效选学;要以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督促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通过考核,推选出一批优质培训成果、先进做法及典型案例。
二、考核原则1.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在科学设计、合理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结合教师需求,分类分层分学科培训,支持、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
2.坚持应用驱动与过程调控相结合明确提升工程实施路径及环节,学、练、用、评一体,进行动态管理与过程调控,及时进行评价、反思与总结,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3.坚持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考核对象全校在编在岗教师。
四、考核内容(一)教师能力提升领域选择的合理性和发展性1.根据训前诊断结果,教师分析自己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情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法指导、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薄弱点及不足之处,选择自己主攻提升的维度,并进行针对性的研修学习。
2.通过参加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活动,使教师能够进行实践应用、互动研讨、学习他人经验、改进自身不足,从而使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一、培训管理团队与指导团队成员管理团队成员分工XX 领导小组组长,首席信息官CIOXX 副组长,常务管理、督促推进、检查评价XX副组长,检查与评价XX 副组长,检查与评价指导团队成员分工指导小组组长,2.0培训技术指导,2.0培训首席指导官制定学校培训规划、实施方案副组长,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检查管理、记录、数据采集成员,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校本教研的组织指导、检查管理、记录、数据采集二、提升目标(一)面向教师打造开放式现代型名师团队,让全体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和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理念、应用习惯,促进教师信息思维、文化等方面有所提升。
(二)面向学生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课堂自信心在前后测试中,表现出明显差异。
标准化测试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三)面向学校一年以后,学校统考成绩得到提高,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
三、应用实施(一)理念与模式学习定位学校对全体教师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期望,提出技术无痕,让技术常态化应用、简单技术熟练化、改变教师资源观、让信息技术从教师的“教的工具”向“学的工具”转变。
(二)微能力点选学(三)教研组研修活动安排活动形式: A.集体备课 B.示范观摩 C.听课评课D.案例分析与点评 E.专题讲座 F.交流研讨 G.结对互助H.专题沙龙 I.小组学习J.实践反思K.教学竞赛L.课程学习 M.能力认证 N.展示分享0.其它四、应用考核(一)考核总体要求1.课程学习:25学时。
2.应用实践:25学时,其中每个微能力点为5学时,每次教研活动为5学时,学校需要至少组织两次教研活动。
3.全员培训:100%合格,20%优秀。
每位教师需要考核三个微能力点。
能理解技术支持的教学培训,测评通过率争取达到100%。
(二)考核具体要求五、机制建设(一)组织保障成立信息化2.0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 (CIO), 全面负责本轮培训的统筹与管理工作,并结合我校发展规划,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实施考核方案
考核目的
1. 评估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2.0校本研修实施的效果和成果。
2. 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考核内容
1. 研修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2. 研修的参与和反馈情况。
3. 研修成果的应用情况。
4. 研修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和成效。
考核方法
1. 资料审核:审核学校提交的研修方案,评估其设计和实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观察访谈:直接观察研修过程,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研修的参与情况和意见反馈。
3. 考核问卷:向参与研修的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评估他们对研修方案和成果的认知和应用程度。
4. 研修成果评估:评估学校在研修过程中实施的改进措施和成果的应用情况,包括采用的信息化工具和技术、教学效果和评价等方面。
考核指标
1. 研修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2. 教师和学生对研修方案的参与程度和反馈意见。
3. 学校在研修过程中采用的信息化工具和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情况。
4. 学校在研修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和成效。
5. 研修成果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考核结果分析与使用
1. 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2.0校本研修的实施情况,确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根据考核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研修的效果和成果。
3. 根据考核结果对校本研修的实施进行评价,为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通用12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
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通用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篇1为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要求,顺利完成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应用考核任务,根据《xx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特制订本方案。
一、考核目标1、通过考核,完成每位教师30学分实践应用学习任务。
2、通过考核,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
3、通过考核,提高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升各级培训团队的指导力。
4、构建“金字塔”学习共同体,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应用、校本研修形成常态。
二、考核对象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在编在岗教师。
三、考核时间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推进进度考核。
四、考核内容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实践应用考核重点,教师根据自选的微能力(合计不少于30学分),向学校提交能体现不同微能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与考核。
五、实施流程在镇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指导下,学校按照“镇级规划—团队研修—教师实践—学校评审”的流程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1、镇级规划。
2.0信息化项目推进办公室发挥规划与指导作用,基于全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践应用研修手册》,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及实践应用考核方向。
2、团队研修。
金字塔学习共同体发挥统整和协调作用,依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与研修计划,帮助教师结合实际制定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实践应用考核申报点,结合本校选择的研究模式,推进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2.0校本研修考核方案1.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界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推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型升级,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全面有效的校本研修考核方案,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2.考核目标本考核方案旨在评估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水平,确保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能够开展多媒体教学,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3.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办公软件应用教师应具备熟练使用O ff ic e办公软件的能力,包括Wo rd文档处理、E x cel数据分析、Po w er Po int演示等。
教师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2.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应具备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学PP T、录制教学视频、设计教育游戏等。
教师需要能够将多媒体资源融入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3.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媒体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技术选择和应用。
3.4.网络安全与信息素养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了解网络安全风险和防范知识,并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安全使用网络资源。
教师还需要了解网络信息的判别和评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考核方式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本方案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种:4.1.笔试开展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笔试,包括办公软件操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网络安全知识等方面的考核。
4.2.实际操作以实际教学情境为背景,要求教师现场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教学P PT设计与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等。
4.3.教学设计与评估要求教师独立设计一节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并进行教学评估。
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实施考核方案1500字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实施考核方案一、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使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培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确保研修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效果,我们制定了本考核方案。
二、考核对象与方法考核对象: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2.0的研修班所有教师。
考核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包括个人自评、专家评价和实际表现考核。
三、考核内容1.理论知识考核:(1)自主学习:参与研修班学员的个人自主学习情况,包括课程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
(2)理论应用:对学员在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考核。
2.教学能力考核:(1)课堂教学观察:对学员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考察其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
(2)教育技术支持: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考核。
3.实践能力考核:(1)项目实施:对学员参与学校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考核,包括项目的进展和效果。
(2)课程设计:对学员在教学设计中的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考核。
四、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将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具体标准如下:初级:学员能够基本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简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能够完成基础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教学设计。
中级:学员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能够参与并负责较复杂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教学设计。
高级:学员在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达到较高水平,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教学设计工作。
五、考核流程与分配1.流程:(1)个人自评:学员根据考核标准对自己进行自评,将自评结果提交给评委。
(2)专家评价:由评委对学员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评结果和实际表现情况。
(3)实际表现考核:评委通过对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核。
信息技术2.0考核方案解读
信息技术2.0考核方案是一个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
核方案,旨在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该方案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考核目标:通过考核,评估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
2.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等。
3.考核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线上考核主要包括提交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料,线下考核主要包括教师本人参加的课堂观察、面试等。
4.考核标准: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和成果,结合一定的评分标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解读该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实际应用:信息技术
2.0考核方案强调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际应用,积累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经验。
2.体现创新精神:该方案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因此,教师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线上线下相结合:该方案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因此,教师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证据的有效性:在提交考核材料时,需要确保所提供的证据有效且与教师本人相关,否则将视为无效证据。
总之,信息技术2.0考核方案是一个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考核方案,旨在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附件3:XXXXX中心小学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样例)根据国家提升工程相关要求,学校决定在本年度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关于校本应用考核的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为推动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做好提升工程2.0培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提升工程2.0培训相关文件,我校制订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考核细则,实行“信息技术应用学分制”,并纳入教师业绩考核。
根据考核细则,教师每期必须完成必修培训学分,才能取得本年度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特制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与评价制度。
二、研修方式(一)常规教学1.备课(1)以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为重点,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2)严格执行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过程。
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3)备课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
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
同时注重情境的转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自然的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分尊重工具和资源的多样性。
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
这些工具和资源应当同学生的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
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该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①学习活动的展开通常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这些内容通常来自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
②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方面。
③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规范和指导全省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考核评价。
一、考核目的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传递组织目标和压力,促使教职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达到“培养信息教育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计划性,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视化。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职工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表现,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各级管理者的管理责任,促进其指导、帮助、约束与激励全体教师。
二、基本原则坚持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坚持整校考核、重在普及、发展为先。
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在考核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1.相对一致性:在连续时间内,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不能有较大的变化,至少应保持在1年内考核的方法具有一致性,另外,在必要的时候,基于适当的原因可对考核的具体指标及权重分配做相应的调整。
2.客观性:考核要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情况,避免由于光环效应,亲近、偏见等带来误差。
3.公平性:对全体教职工使用相同的考核标准,最大限度地防止评估结果的不一致性和偏见性。
4.公开性:每位教师都必须清楚考核方案是如何运作的,考核结果教师应签名,有意见可表述、申诉,无签名考核结果同样有效。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校教职员工。
四、考核要素1.融合意识:是否能主动、有意识的借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2.能力提升:是否能在个人成长纵线上达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3.责任感,进取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4.信息技术应用质量和效率等。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学校考核方案
北大湖镇中心学校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省、县各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列的三十个能力点,为提升我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学校选择了三十个能力点中十八个能力点供老师们选择学校,制定我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考核方案。
二、考核内容: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学校确定的10个微能力点中选择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三项中的三至五个能力点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
学校的确定的10个能力分别为:
多媒体学习环境中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混合学习环境中B1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7家校交流与合作。
智慧学习环境中的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C3创新解决
问题的方法。
教师通过对自己信息应用能力的分析,自主选择研修菜单,在教师研修平台完成25学时的网上培训。
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线下25学时的研修。
根据自己选择的能力点每学期提交三份研修成果。
三、考核方法:以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作为考核的方法。
线上25学时的学习占考核总分的50%,线下实践占50%。
其中线下考核包括课堂教学占20%,组内教研活动占30%,提交研修成果50%。
线上学习态度认真,不挂机,对所选的能力点深入钻研,并能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争取学有所获。
线下实践以各学年学科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及集体备课中研课磨课中各组的成绩和提交的研修成果的质量赋分。
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组织教学,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app、小程序等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好。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各教研组能针对自己组所确定的能力点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所选的信息技术手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能在集体教研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组内能互帮互学,年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老师的教学经验有机融合。
成果提交:所提交的成果真实有效,符合要求。
优秀:45——50分;良好:35——45分;合格:30——35分;不合格:30分以下。
考核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考核形式:
1、课堂实践,组内教研活动中的成绩,由所在学年学科组领导赋分。
2、线上实践部分研修的考核以自评、互评、专家评三者有机整合。
每个能力点的研修成果先自行评价打分,再按所选相同能力点的三个人互评,然后县内专家在平台上对每位老师提交的成果赋分评价。
四、考核领导组:
组长:白春波
副组长:赵敏
组员:于艳华(小) 胡岩赵广东李薇刘博
附30个能力点的考核规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
第一部分使用说明
本规范是教育部科技司2018-2019年教育信息化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指标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用)》研制,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1、所属环境是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类别,分别为: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
教学。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
集体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2、能力描述是对该项微能力的界定,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表现的描述。
3、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重在说明教师参与该项微能力的测评需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求以及证据的评价标准。
●依据微能力要求,教师需根据要求提交所有的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
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核心测评证据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规范中详细列出了优秀和合格的评价标准,作
品满足所有的评价指标才可获得相应等级;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微能力的测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所有任务证据的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
力的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任务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满足合格及以上要求,则最终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第三部分微能力考核规范
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