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2)02
- 格式:ppt
- 大小:549.50 KB
- 文档页数:14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3 等腰三角形 13.3.2 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3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殊形态。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三条边都相等。
这些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2.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得出判定方法。
3.讲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得出判定方法。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第十三章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1.如图,一棵树在一次强台风中于离地面3米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成30°角,这棵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 )A.6米B.9米C.12米D.15米2.某市在旧城绿化改造中,计划在一块如图所示的△ABC空地上种植草皮优化环境,已知∠A=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A.300a元B.150a元C.450a元D.225a元3.在△ABC中,∠A: ∠B: ∠C=1:2:3,若AB=10,则BC =___________ .4.如图,Rt△ABC中,∠A= 30°,AB+BC=12cm,则AB=______cm.5. 在△ABC中,∠C=90°,∠B=15°,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BE=5,则求AC的长.6. 在△ABC中,AB=AC,∠BAC=120° ,D是BC的中点,DE⊥AB于E点,求证:BE=3EA.7.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为BC,AC上的点,且CD=AE,AD、BE相交于点P,BQ⊥AD于点Q,求证:BP=2PQ.参考答案:1.B2.B3.54.85. 解:连接AE,∵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BE=AE,∴∠EAB=∠B=15°,∴∠AEC=∠EAB+∠B=30°.∵∠C=90°,∴AC= 12AE= 12BE=2.5.6. 证明:∵AB=AC,∠BAC=120°,∴∠B=∠C=30°.∵ D是BC的中点,∴AD⊥BC.∴∠ADC=90°,∠BAD=∠DAC=60°.∴AB=2AD.∵DE⊥AB,∴∠AED=90°,∴∠ADE=30°,∴AD=2AE.∴AB=4AE,∴BE=3AE.7.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AC=BC=AB ,∠C=∠BAC=60°,∵CD=AE,∴△ADC≌△BEA.∴∠CAD=∠ABE.∵∠BAP+∠CAD=60°,∴∠ABE+∠BAP=60°.∴∠BPQ=60°.又∵ BQ⊥AD,∴∠BQP=90°,∴∠PBQ=30°,∴BP=2PQ.。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3.3 等腰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三角形》的一个小节,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让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测量其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3)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展示成果。
3.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