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1病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治消渴医案赏析我国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生前对糖尿病论述精辟,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疗经验。
以下4案为施氏治疗糖尿病的案例。
[案例一] 陈某某,男,65岁。
患者于20余岁即有口干、多饮、尿频、善饥诸症,40年来求治各地,均诊断为糖尿病,时好时重,迄未根除。
近年来血压增高,又患白内障,视物不清,大便秘结,空腹尿糖(+++)。
脉象弦沉。
舌质暗。
辨证立法:糖尿病久,多有血压增高,是属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下元愈虚,血压愈增。
肝肾阴亏,久则及目。
脉现弦沉,本元虚损已显,病久年高,宜用丸方图治,拟宣明黄芪汤加味。
处方:紫河车60g,五味子30g,台党参60g,淡苁蓉60g,何首乌60g,生地黄60g,火麻仁60g,绵黄芪30g,寸麦冬30g,晚蚕沙60g,白蒺藜60g,天门冬30g,郁李仁30g,谷精草30g,川牛膝30g,磁朱丸30g,炒枳壳30g,杭菊花60g,干石斛60g,东白薇30g,杭白芍60g,野于术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4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二诊:前药连服3个月,屡检尿糖,均为阴性。
血压已趋正常,惟视物常觉模糊。
再用丸方治之。
处方:鹿胎膏30g,甘枸杞60g,谷精草60g,干石斛60g,紫河车60g,大生地60g,白蒺藜60g,决明子60g,杭菊花30g,淡苁蓉60g,磁朱丸30g,杭白芍30g,生黄芪60g,寸麦冬30g,葳蕤仁60g,全当归30g。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案例二] 顾某,男,56岁。
患者病已经年,口干思饮,食不知饱,小便如膏,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在某医院检查血糖、尿糖均高,诊为糖尿病。
舌质红不润,脉豁大三部皆然。
辨证立法:燥热为害,三消全备,缘以平素恣欲,喜食膏腴。
郁热上蒸,则口干欲饮;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及下焦,则小便如膏。
脉豁大,元气已伤,证属气阴两亏,治宜益气为主,佐以养阴生津。
处方:西党参15g,生黄芪30g,绿豆衣12g,生熟地各10g,怀山药60g,五味子10g,金石斛10g,天门冬10g,南花粉18g,鲜石斛10g,麦门冬10g。
消渴病案例分析
【学习目标】:
1.学会指导病人掌握并自觉执行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
2.指导病人掌握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和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案例资料】:
简要病情:患者李某,女,45岁,退休工人。
身高160cm,体重60kg 。
8年前不明原因出现乏力、口渴、皮肤瘙痒、视力模糊、消瘦等症状。
去当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7.8mmol/L,尿糖(++++),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但需长期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医生建议出院后继续饮食控制并使用胰岛素笔继续维持治疗。
可李阿姨本人较难接收长期控制饮食和注射胰岛素素的治疗,并且认为注射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样,易成瘾,一用就离不了,有一种抵触心理。
但近1年来,面部及躯体经常发生疖肿,1年来自觉两眼视物不清,双下肢麻木,呈袜套样。
体检:见足跟部皮肤有一1.0cm2大小的溃破,痛感不明显,余无特殊发现。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5.6mmol/L,尿糖(++++)。
【思考题】
1.该患者最可能患有什么疾病?当前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消渴病主要护理问题:1
2.查阅文献,为该患者准备一份常用食物营养含量和替换饮食计划表,使之学会自我饮食调节。
3.若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治疗1小时后,突然出现头昏、心慌、出汗、全身软弱无力。
诊断应考虑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处理。
消渴病医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受到阻碍,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消渴病医案中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医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医案一:凉血降糖疗法患者男,42岁,患有2型糖尿病10多年,主要症状是口干、多饮、多尿。
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为阴虚火旺,治则以清热凉血,降低血糖水平。
方剂为生地黄、银耳、香菇、黄金桂、草果、茯苓、川贝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3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血糖水平正常。
医案二:调和脾肾疗法女患者,35岁,患有1型糖尿病多年,主要症状是多尿、乏力、体重下降。
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则以调和脾肾为主。
方剂为黄芪、党参、淮山药、山药、枸杞子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3个月后,体力恢复,体重回升,血糖水平稳定。
医案三:清热润肺化痰疗法男患者,49岁,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主要症状是咳嗽、气促、口渴。
舌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为热燥伤肺,治则以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为主。
方剂为麦冬、沙参、银柴胡、款冬花、枇杷叶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2个月后,咳嗽减轻,口渴症状改善,血糖水平降低。
医案四:祛痰补肺疗法男患者,52岁,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主要症状是气促、咳嗽、体倦。
舌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瘀互结,治则以祛痰补肺为主。
方剂为陈皮、茯苓、知母、白花蛇舌草、人参等药材。
患者坚持饮用该方剂2个月后,体力增加,咳嗽症状减轻,血糖水平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消渴病医案中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材组合,可以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消渴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还需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指导,以保持病情稳定。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病”。
以下是一些中医名家治疗消渴的医案:
医案一: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消渴
患者,男性,56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
查体时发现舌苔黄厚,脉细而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针灸:选择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2. 中药:服用黄芪、石蟾、独参、麦冬等药物,每日3次。
疗程2个月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有所增加。
医案二:中药调理治疗消渴
患者,女性,45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尿频、多饮、多尿、四肢麻木。
查体时发现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中药:服用煅陈皮、焦苦参、苦杏仁、五味子等药物,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甜食,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尿频、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变得淡红,脉搏也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中医治疗消渴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应密切监控血糖水平,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案例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讲讲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案例,这可真的太有意思啦!
咱就说说老张吧,他有一阵儿总觉得口渴得厉害,喝再多水也不解渴,还频繁跑厕所,人也没什么精神。
这不,赶紧就来找中医啦!医生一瞧,通过望闻问切,发现老张这舌头红红的,舌苔也少,脉象还细数。
这就像是一个战场上的信号,中医立马判断出老张这是阴虚燥热呀!
医生就跟老张说:“你这情况啊,就好比是身体里的火太旺啦,把水分都烤干了,得给它降降火、补补水。
”然后就给他开了一些养阴清热的中药。
老张还嘀咕呢:“这能行吗?”嘿,你还别说,喝了一段时间药后,老张明显感觉口渴没那么严重了,上厕所的次数也少了。
再来看看老李,他呢,不仅口渴,还总觉得肚子饿,吃很多也不见胖,反而越来越瘦。
医生一看,老李这面色暗黑,舌头有瘀斑啊,这可不就是瘀血内阻嘛!这不就好像是身体里的道路堵塞了,营养过不去呀!中医就开始给他活血化瘀啦。
一段时间后,老李自己都觉得神奇,体重慢慢稳定些了,精神也好起来了。
还有老王,原本身体挺好,可突然就出现了消渴的症状。
中医仔细研究后,发现他是情志不畅导致的。
这就好比心里有个疙瘩解不开,影响了身体的正常运行呀!于是对症给他调理情志,让他心情好起来。
你说神奇不神奇,老王的消渴症状也逐渐缓解了。
这么多例子看下来,咱是不是得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啊!中医辨证论治消渴病,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
消渴病不可怕,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战胜它呀!就像那句话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呢!咱可得相信中医的智慧,让它来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呀!。
病案书写(60分钟)孙××,男,66岁,退休人员,2003年2月1日初诊。
有糖尿病史10年,10年来口干多饮,服用达美康、拜糖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8mmol/L左右。
自今年元旦后,自觉口干多饮有所加重,夜间尤觉明显,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体倦乏力,遂来院门诊。
查体:T:37.5℃,P:88次/分,R:16次/分,BP:145/85mmHg。
神志清,体形适中,舌红,苔薄腻,脉沉细数。
未见其它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血清总胆固醇5.8mmol/L,血清甘油三脂2.4mmol/L,尿常规:尿糖(++)蛋白(+)主诉:口干多饮10年,加重一月伴小便混浊辨病辨证依据:病消渴十年,燥热久羁,先伤肺胃津液,继伤肝肾精血。
久病及肾,肾精亏损,肾气不足。
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频量多。
肾失固摄,水谷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
口干多饮,舌红,脉沉细数,是肾阴亏虚,虚火妄动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口干多饮,尿量增多、小便混浊等糖尿病症状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4mmol/L,尿常规:尿糖(++)蛋白(+)3.年龄66岁,糖尿病史十年,起病缓慢,无酮症或高渗表现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消渴下消(肾阴亏虚)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治则: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12 山药15 山芋肉15 茯苓12 丹皮9 泽泻15 水煎服。
医案记录丨消渴(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为什么叫消渴,因为身体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表现,这时测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
西医诊断测的血糖浓度,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浓度是根据糖在液体(血液)中的比例,比如一块糖你扔在一个杯子里和扔在一个大桶里,所测出来的浓度是不一样的,本质不是糖的多少,而是水的多少。
消渴病最本质的原因是因为血液的水少了从而导致血糖浓度明显升高,那水为什么少呢?是因为身体会发热,蒸腾水液,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呢?
黄师讲:“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
”足厥阴肝木疏泄的能量是非常强的,我们都知道这个能量犹如春季的大风一样,如果这个能量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会让身体的水液逐渐减少(晾衣服的道理),水液少了,血糖浓度自然会上升。
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
少阳相火是非常热的能量,就像我们酷暑季节一样,这么热烈的能量如果不能很好的蛰藏起来(被肝木强大的疏泄的能量所表露),那身体就是大风+大火,所以津血耗伤,身体会燥渴,黄师讲透了消渴的病因。
这位患者血压特别高80/180,但是身体却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是因为血液太粘稠,必须要更大的压力去推动血液运行,去医院被开降压药,服药后身体非常不舒服。
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血糖和血压去诊断身体的情况,我们看待的是身体的整体观念,而不是狭隘的指标,指标是评价依据,但是恢复健康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消渴病医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疾病,又称为“糖尿病”。
该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主要与体内湿热蕴结、气虚、阴虚、气阴两伤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中医医案,用于治疗消渴病:医案一:患者男性,年龄60岁,体形瘦弱,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明显。
舌苔黄腻,脉象数而细。
辨证为湿热痰阻,气虚。
方剂选用五味调饮加减:阿胶15克、玄参12克、生地12克、山药12克、石膏15克、鹿角胶12克,水煎服。
每日两次,每次分两次服用。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变白腻,脉象略滑有力。
医案二:患者女性,年龄52岁,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明显。
舌苔黄燥,脉象数而细弱。
辨证为阴虚火旺。
方剂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20克、山药12克、熟地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2克、太子参10克、玉竹10克。
水煎服,每日两次,每次分两次服用。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变白而腻,脉象略滑。
医案三:患者男性,年龄55岁,多尿、多饮、消瘦等症状明显。
舌苔黄腻,脉象数而细。
辨证为气阴两伤。
方剂选用六味丸加减:黄精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枸杞子15克、山药12克、沙参12克、天花粉10克。
水煎服,每日两次,每次分两次服用。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变白而腻,脉象略滑。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减少高糖饮食,适量运动,并保持快乐心情。
同时,中医治疗消渴病需长期坚持,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几个中医医案用于治疗消渴病的案例。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所以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如果患者出现消渴病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需积极配合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消渴的经典案例:患者,男性,35岁,体型偏胖。
患者自述经常感到口渴、多饮、多尿,伴有乏力、消瘦等症状。
经过检查,发现血糖明显升高,尿糖阳性。
经过进一步检查,诊断为糖尿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诊断:消渴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认为该患者属于阴虚火旺型消渴病。
阴虚则口干舌燥,火旺则尿量增多,因此患者经常感到口渴。
同时,阴虚火旺也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疲乏无力。
此外,由于患者体型偏胖,中医认为这可能是痰湿内停的表现,也是消渴病的一种类型。
西医诊断:糖尿病。
经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血糖明显升高,尿糖阳性。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还可以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采用滋阴清热、健脾祛湿的治法。
中药处方为生地、麦冬、玄参、黄芪、苍术、黄连、葛根等中药组成。
患者服用中药后,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改善,身体状况也有所好转。
同时,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西医方面,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等,必要时需要注射胰岛素。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糖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经过复查,发现患者的尿糖阴性,血糖水平正常。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案例分析:该病例中,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方面采用滋阴清热、健脾祛湿的治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西医方面的治疗也非常关键。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等综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
总之,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过程。
病历记录姓名:«姓名»床号:«床号»科室:«科室»住院号:«住院号»首次病程记录****年**月*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以“口渴多饮3个月”为主诉,于****年**月**日**时**分由以“消渴”之诊断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于3个月前出现口渴、多饮、乏力、小便频数,体重下降约3kg,未在意,近1周左右偶有下肢麻凉,今来诊,门诊查随机血糖12.1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未用药治疗收入我病区。
病后无发热及恶心、呕吐,现患者:口渴多饮、疲乏无力,偶有下肢麻凉,饮食尚可,大便正常,尿频量多,夜眠欠佳。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病史近5年,血压最高可达180/110mmHg,平素口服“依那普利片”降压,血压控制在150/80mmHg左右;否认“冠心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mmHg 神清,语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扶入病室,查体合作。
舌质暗,苔白,脉沉细。
全身皮肤色泽正常,弹性好,无水肿,无瘀点及瘀斑;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正常,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双病历记录姓名:«姓名»床号:«床号»科室:«科室»住院号:«住院号»瞳孔等大同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视力、视野正常;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动脉搏动正常,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质地正常,无压痛,随吞咽活动良好,未闻血管杂音。
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无胸膜摩擦音;心音低钝,节律规整,心率**次/分,未闻及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疑奇病案:消渴症
郑某,女,43岁。
患者患消渴症多年经中西药物久治无效,服金匮肾气丸后虽消渴昼日见缓,然入暮尤甚。
刻见形瘦面红,头痛目赤,汗多,烦躁少眠,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小腹急结拒按,舌红苔黄,脉沉实有力。
询其月经已三月未行。
查血糖13.4mmol/L,尿糖[++++]。
治以逐瘀泻热
处方
桃仁12克,大黄9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服1剂后大便速下,头痛止,渴饮大减。
按原方续服3剂,小腹舒适,二便如调,渴饮已缓解,夜寐已安。
乃易桃红四物汤合生脉饮续进: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地黄12克,党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川芎9克。
服药14剂后,经水来潮,色量尚可,5日净,体力好,诸症若失。
复查血糖6.7mmol/L,尿糖[-]。
随访年余,一切均好。
消渴一症,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中医治疗多以养生津或清热养阴为法。
本案为阴津亏虚致血行瘀滞,瘀热互结下焦,用桃仁承气汤逐瘀泻热;后用桃红四物汤合生脉饮养阴清热,活血调节。
白术散非常精彩!看此案才真正知道什么叫辨证论治!!抛开西医检查糖尿病结论,抓住“大便秘结,小腹急结拒按,舌红苔黄,脉沉实有力”这一桃核承气汤主证,一剂见效!
jinsir 西医现代研究:桃核承气汤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效果肯定。
消渴病例分析题及答案
消渴病例分析题及答案:
病例摘要:
刘某,女,46岁,已婚,教师。
2018年6月9日初诊。
患者平素多食少动,工作紧张,性急易怒。
3个月前开始出现口渴多饮,消瘦。
现症:
口舌干燥,烦渴多饮,尿频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请与瘿病相鉴别。
【答案解析】
消渴-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症: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消渴与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名老中医任继学临床经验——消渴案名老中医任继学临床经验名案评析消渴案杨某某,男,80岁,吉林省长春军分区司令员,于1992年4月20日就诊。
主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20年。
现病史:病人于20年前患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服用“优降糖”等西药,而未愈,于13年前,就诊于任氏。
刻诊: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明显,疲乏无力,理化检查血糖360mg%(19.8mmol/L)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舌尖有芒刺,脉象弦滑有力。
诊断:消渴(阴虚燥热)。
治法:滋阴清热,活络导滞。
方药:缫丝50克、生地50克、知母25克、肉桂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仙鹤草20克、黄精20克、枸杞子20克、花粉15克、覆盆子30克。
病人以上方为主,服药近3个月,诸种症状明显好转,血糖明显下降200~400mg/L(11~22mmol/L),尿糖(±),患者经调治20年,带病延年至今,未见合并证,生活自理如常人。
[评析]任氏治消渴,有独到之处,其立论精深、用药独特。
其一,确立病位,重在散膏:一般认为,消渴的病位在肺、脾、胃、三焦。
但是,任氏经过临床观察及现代医学理论证实,认为本病的病位在散膏。
散膏者,月卒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胰脏。
任氏认为:散膏、脾肾共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可以散发阳气,温煦五脏六腑,为人体气化升降之轴。
另外,散膏、脾胃与肺肝肾,在生理上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活动,从而来维系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一有机的活动,是指脾胃、散膏的各升降、转输,肺的治节、宣降,肝的疏泄,肾的封藏、开合。
又由于经络的络属关系,使上中下三焦相互为用,共同完成,即所谓现代医学的内分泌、代谢系统。
所以,消渴的病位,是以散膏为核心,波及了肝、脾、肺、胃、肾、三焦等。
其二,喜用肉桂,阳中求阴。
消渴病的主要机制,是以燥为主,燥为火之属,火为热之极,热则伤气。
气者,肾气也。
肾气伤则阳虚,阳虚不能生命火,命火衰则相火微,相火不足,肝阳失助,肝肾阳虚,故而不能蒸津化液,而致津枯液涸。
患者白守鹏,男,34岁,主因"口渴、多饮、多尿3个月"于2017-03-05 09:36由内科门诊以"消渴"收入院。
病历特点:1、青年男性,慢性起病。
2、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在我院门诊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并口服二甲双胍片等药物进行治疗,空腹血糖维持在10mmol/L-15mmol/L之间,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意识丧失,无发热等,今见症状持续未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门诊以"消渴"收住我科,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舌尖红,苔薄白,脉洪数。
患者自发病来:神清,精神可,纳寐可,二便可。
3. 平素身体一般。
既往"糖尿病"病史3个月,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否认手术、外伤、中毒及输血、献血史。
否认地方病及职业病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
4. 望神:神志清,精神可,表情自如;望色:面色萎黄,双目有神;望形: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望态:自主体位,姿态协调,行走自如;声音:语言清晰,语声无力,气息均匀,未闻及呕恶、太息之声,无异常气味闻及,舌尖红,苔薄白,脉洪数。
5.查体:T 36.5℃P72次/分R 20次/分BP 130/100㎜Hg神志清,精神一般,双眼视力正常,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72次/分,律齐,无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四肢痛觉、温度觉正常。
6.辅助检查:暂缺。
拟诊讨论:初步诊断:中医诊断:消渴上消肺热津伤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本病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符合中医诊断消渴(上消)。
患者长期过食肥甘,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燥热伤津,治节失职,水不化津,故尿频量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数,为肺热津伤舌脉之象。
证属肺热津伤,为本虚标实之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
普洱市消渴病前期病证结合解析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干咽燥、小便多而清、大便干燥等症状。
在消渴病的前期阶段,病情尚未发展到严重的程度,中医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消渴病属于“热证”,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
本文结合普洱市的实际情况,对消渴病前期病证的中医治疗进行解析。
一、证候分析1. 病因病机消渴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肾、脾、肺、胃等脏腑有关。
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气,胃主受纳水谷。
如果这些脏腑功能失调,就会导致人体内的水液无法正常排泄,逐渐积聚,形成“湿热”,最终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同时,湿热还会通过气机失调而上升上炎,引起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症状。
2. 证候特点消渴病前期证候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小便多而清、大便干燥、身体疲乏无力等。
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都属于“热证”,主要病机为湿热熏蒸,气机失调。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消渴病前期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疏风散热,补益气血。
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1. 清热解毒型治疗原则:清热利尿,解毒去热。
常用方药:龙胆泻肝丸、凉茶、薏米、生地等。
治疗方法:配合饮食,多喝绿茶、菊花茶、竹叶茶等绿色清凉茶水,以清热利尿、解毒去热;同时,食疗摄生,避免浓茶、辛辣、甜食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促进身体排除湿热。
2. 疏风散热型治疗原则:疏风除湿,散热降火。
常用方药:柴胡注射液、小柴胡汤、风热感冒颗粒等。
治疗方法:适当运动,多参加户外活动,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消耗湿热;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压抑,以降低精神压力,缓解湿热病情。
3. 补益气血型治疗原则:补益气血,调理脏腑。
常用方药: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四物汤等。
治疗方法:注意营养平衡,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肉、猪肝、鸡蛋、鳕鱼、核桃等,以滋阴养血;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三、预防措施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点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病例分析
李某,男,36岁,发现血糖升高2月余,空腹血糖6.3~7.4mmol/L,餐后血糖12.6mmol/L,服“二甲双胍”2片,3次/日,B超示:脂肪肝,肝功能alt,ast升高,现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全身乏力,嗜睡,口中异味,纳眠可,小便黄,大便调。
舌淡苔黄腻,脉弦。
诊为消渴、证属肝郁化火,耗津伤液、治以疏肝清热,生津止渴,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4g、白芍12g、制香附14g、川芎10g、枳壳14g、陈皮14g、甘草10g、青皮10g、金钱草30g、花粉30g、黄芪30g、苍术15g、决明子30g,6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口干,乏力较前减轻,体重下降4斤,余症如前。
如上方继服10剂。
三诊:现:小便黄,余无不适。
如上方继服一月。
四诊:病人无不适,多次查血糖(6±0.5)mmol/L。
按:米老师认为本病应属消渴病范围,而肝郁气滞也是其基本病机之一,《内经》云:“木郁达之”,治疗上应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
《证治准绳》中云:“然消渴之病……使道路散而不结,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己矣”。
通过调畅气机,疏通血脉来治疗消渴。
肝失疏泄,郁而化热,生燥伤阴,耗伤正气,可致口干、多饮、消瘦等消渴病症状。
同时气机紊乱,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也是消渴原因之一。
故用柴胡疏肝散诸药疏肝清热,生津止渴。
加青皮加强疏肝理气之功,花粉生津止渴,黄芪以补肺、肝、脾、肾之气,金钱草、苍术、决明子化湿消脂。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效。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月日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