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业园案例
- 格式:pptx
- 大小:222.27 KB
- 文档页数:4
国内外10个经典办公园区景观案例△亚马逊新总部Spheres就像传统的管理⽅式在今天有很多已经不成⽴,传统办公环境已经⽆法满⾜新职场⼈的需求。
很多⼈今天⼯作不是为了谋⽣,⽽是为了兴趣,为了⼀种⽣活⽅式。
前⼏年我们羡慕⾕歌的员⼯喝着咖啡晒着⽇光浴的⼯作⽅式,紧接着亚马逊的员⼯们都要搬到“热带⾬林”中办公:亚马逊新总部开放,⽤40亿美元建了三颗⽣态球。
(点击查看)⼤部分⼈⼀⽣中在办公楼⾥的时间远远⼤于消遣城市公园的时间,创造优美的办公景观不仅能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增加了员⼯的归属感,提⾼⼯作积极性等。
今天给⼤家分享国内外10个办公园区案例,以可持续性景观规划和对话建筑进⾏分类。
以供参考学习,和羡慕嫉妒设计语⾔可持续性景观规划1项⽬名称:North Belt公司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项⽬位置:美国景观设计:OJB在这个占地94英亩的企业园区,精⼼细致的室外空间巧妙地管理了该场地的⾬⽔,为7栋建筑(1.1M GSF)住房⾏政办公室,研究设施,⾃助餐厅,⼉童保健中⼼和健康中⼼创造了宁静的环境。
这种设计改造将来⾃休斯顿⼤都市区的不同设施整合到⼀个新的世界总部,现有的制造和运输设施。
詹姆斯·伯内特与建筑师密切合作,以确保整体设计是对环境负责,保留了空间的独特性,并为在那⾥⼯作的⼈们的许多计划需要创造了⼀个家。
新的结构位于场地内部,保护沿周边的森林冠层,并使⼈员免于制造操作。
树⽊的⼤型内部⽴场被保存,并且在这个⾮常⼤的站点上种植500个新树⽊以给出规模,阴影和分离。
建筑围绕中央湖组织,作为办公园区舒适和焦点,同时管理其暴⾬⽔。
毗邻湖泊并⼴泛种植本地植被的湿地系统提供额外的拘留并创造野⽣动物栖息地。
的清扫,椭圆形线条在⽔设施,⾛道,甲板和种植床的设计响应。
2项⽬名称:Facebook新总部MPK20景观规划设计项⽬位置:美国旧⾦⼭景观设计:CMG 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获奖项:2017 ASLA通⽤设计类荣誉奖△场地平⾯图在硅⾕旧⾦⼭湾区的边缘地带,⼀处后⼯业化的场地被转变为了充满活⼒的园区,建筑和景观共同融合为⼀个诗意且⽬标清晰的⼯作场所。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案例1:上海普陀区桃浦工业园改造案例1、历史概况:桃浦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化工、医药、轻工为主,原为上海“三大重污染地区”之一,这顶“帽子”直到1997年才得以摘除,而后桃浦工业区“关停并转”数十家重污染企业,规划建设桃浦都市型工业园。
2012年以来,围绕桃浦科技智慧城的总体定位,桃浦地区逐步关闭了31家停车场、调整了1001家低端物流企业和399家仓储企业。
2、存在问题:一是要修复治理被工业污染的土地。
桃浦的转型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去污染,即土地、水体的调查、修复和治理,安全是再利用的前提。
这就要求尽快完成土壤的调查工作,根据土地受污染的程度、性质(重金属污染还是有机物污染),乃至土地今后的用途(住宅、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等)确定相应方案。
另一个难点则是大型企业,特别是市属国有企业的土地退出机制,目前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市属国有企业占地近一平方公里。
3、改造思路:在符合已经制定的《上海市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的情况下,启动开发建设,加快形成以智慧安防、智能环保节能、生命健康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一谷、两园”产业载体。
以桃浦安防智慧谷为核心,聚焦发展智慧安防特色产业高端;以生态环境修复再生产业为重点,建立智能环保节能园,提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传统医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建立生命健康产业园,提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普陀区桃浦工业区将改造成科技智慧城,首批三大项目包括:中央绿地公园、安防智慧谷中国电科上海研发基地、武威东路道路拓宽辟通工程。
其中,占地面积近800亩(约等于80个标准足球场)的中央绿地公园颇受关注,这一按照纽约中央公园标准建设的“绿肺”有望在2020年全部建设完毕,届时它将成为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之一。
桃浦科技智慧城首期开发总面积4.23平方公里,北临沪嘉高速,南靠金昌路,西侧是外环线,东侧到祁连山路东的铁路。
中央绿地公园就在核心区域,由南往北纵贯6个街区。
景观设计师的项目成功案例解析近年来,景观设计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崭露头角。
他们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手法,打造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项目。
本文将以几个项目成功案例为例,分析其成功之处,希望能为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案例一:城市公园这个城市公园位于某个大都市的市中心,原本是一片废弃的空地。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深入研究和调查,了解到该地区缺乏休闲娱乐场所,于是决定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城市公园。
设计师首先在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功能需求,将空地分成多个区域,并设置了不同的设施和景观,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公园内有葱郁的花坛、宽敞的草地、供人休息的凉亭,还有供孩子们玩耍的儿童游乐区。
公园的设计既具有美观性,又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因此在开放后迅速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
案例二:企业园区这个企业园区位于某个工业城市的郊区,面积较大,环境枯燥单调。
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企业的特殊需求,既要满足职工的日常办公需求,又要提供一个宜人的工作环境。
设计师通过布置多样的植被和景观元素,使整个园区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
在建筑物周围种植了各种草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绿色屏障,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减少了噪音和尾气的污染。
此外,设计师还在园区内设置了休闲娱乐设施和运动场地,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放松和锻炼的场所。
通过景观设计师的精心规划和设计,企业园区得到了很好的改造和提升,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案例三:度假村这个度假村位于某个海滨城市的风景区,原本是一片荒废的土地。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自然环境和旅游市场的调研,确定了度假村的主题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设计中,设计师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将度假村融入了自然之中。
度假村内设有别致的木屋、私人泳池、花园和步道,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设计师还在度假村周边种植了丰富多样的植被,并在一侧建造了一个观景台,供游客欣赏海景。
度假村开业后,受到了旅游者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该地区的一大旅游景点。
一、概述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化大都市,其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工业用地转型也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相关案例的探讨对于其他城市的借鉴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将以上海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二、上海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背景和现状1. 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的特点和问题上海市存量工业用地多为老旧厂房和狭小场地,部分存在污染和环境隐患,同时由于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些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 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需求和意义随着城市功能的更新和转型,上海需要通过存量工业用地的转型来满足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存量工业用地的转型对于城市经济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
三、上海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1. 南汇新城产业园南汇新城产业园位于上海市南部,是一个以存量工业用地为基础的产业园区。
该园区在转型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环境整治和资源利用园区对污染源进行清理和治理,并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实现了工业用地的环境整治和资源再利用。
(2)积极引进新兴产业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积极引进了新型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实现了工业用地的产业升级。
(3)公共资源共享园区在转型过程中注重了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提高了工业用地的资源配置效率。
2. 杨浦滨江产业发展区杨浦滨江产业发展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用地区。
其转型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厂区改造和功能优化通过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提升了工业用地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形象,实现了工业用地的转型升级。
(2)科技创新和企业集聚产业发展区通过引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实现了工业用地的产业升级和企业集聚。
案例介绍案例一:美国哥伦比亚新城1、基本情况位于马里兰州,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
总面积达71.6平方公里,2000年拥有人口88,254,住家34,199户。
2、投资方确定1963年10月,Rouse 公司对马里兰州的霍华德县的居民宣布,他们已经获得14000英亩的土地,用于建造一座新城。
9个月之后,公司另外购得140个分散区域,总面积约为该县所有土地面积的1/10。
为了筹措资金,1963 年康涅狄格通用生命保险公司答应投资该项目,作为回报,他们要求获得股份。
该合作最终按照霍华德研究及发展公司的标准达成,开发哥伦比亚的风险基金就此确立。
1964年12月,蔡斯曼哈顿银行和美国师范保险及养老金提供了私有经费(该新城完全由私有资本投资开发)。
1970年,摩根抵押公司以及汉诺威信用公司成为哥伦比亚的另外两家投资方。
3、市场反应马里兰的哥伦比亚新城,位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中间。
哥伦比亚新城的居民开车到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都可当日往返。
购买了霍华德郡房产的家庭因此能够享受到这里的高级公立学校系统,高品质的生活,以及便捷的交通。
因此,很多人投资当地房地产。
4、存在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满足增加的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
由于中产阶级的聚集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导致价格上升使得提供可支付经济住房的目标很难实现哥伦比亚新城虽然推行多种族混和居住,但是他们的住户多为中产阶级。
案例二:日本多摩新城1、开发背景5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的人口急剧膨胀,多摩新镇的开发计划在1965年得到批准,由东京都政府、都市公团和东京住宅供给公社三方主体遵照《新住宅街市地开发法》和《土地区画整理法》的规定,分区域共同承担开发,而且是新开发和再开发同时进行。
1965年制定了多摩新镇的建设规划,1966年正式开始建设。
多摩新镇的规划最初目标就是了满足东京人口的居住需求,因此以居住定位来指导整个新镇的规划。
2、基本情况多摩新镇位于东京新宿副都心的西南方向19-33公里处,距离横滨市中心西北部约25公里的多摩地区的丘陵地带,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2-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