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
- 格式:pptx
- 大小:5.96 MB
- 文档页数:27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陈洁萍 葛明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
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杜雨雯(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0)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前进的同时也可以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有效结合。
恢复性景观原本以改善人体心理、生理压力为主,通过吸收融合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特点,探讨恢复性景观向整体生态环境发展的可能性,更多关注整体人文环境的发展与改善,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都市主义;恢复性景观;可持续发展;跨学科和关注,也为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2恢复性景观设计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便利、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因为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压力。
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和带动下,恢复性景观实践在国内外盛行。
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其总结归纳出了主要的设计方法。
2.1通过刺激感官进行设计很多疗愈景观通过对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来达到缓解居民压力,带来心理愉悦。
例如美国芝加哥植物园内的比勒体验花园,它由设计师杰弗里和芝加哥植物园园艺治疗中心主任基恩共同设计,并于1999年建成[4]。
花园由“一轴、两点、两廊和两区”构成,这样的构造可以让空间更加通透且不会造成人流拥堵。
无障碍景观设施和专门的五感体验区体现了设计师考虑到所有不同类别的人群,体验区内部植物丰富,凭借质感、气味、色彩等带给人们丰富的感官体验。
园内还有实践区可以促使人们亲身加入,大大激发了参观游客的热情。
但是专门利用感官来缓解人群压力的场所为数不多,这种类型的体验花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且大多占地不大,大面积大体量的景观设计可能无法运用这种方法。
2.2通过景观分类进行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通过对不同校园景观(广场景观、林地景观、花田景观、水体景观)进行多种恢复性指标测试,包括简式心境状态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简称BPOMS )、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简称S-AI )和知觉环境恢复量表(Perceived Environmental Recovery Scale ,简称PRS 量表),并进行多方文献参考,从而在分析论证后认为林地景观和水体景观对学生缓压、释压的效果最佳;而林颖萱等学者更进一步通过在台湾调研比较山体和水体发现,因为水流的声音也有部分恢复性效果,所以水体的恢复性潜力要高于山体[5]。
景观都市主义的介入性研究——以广州市万亩果园为例摘要:城市是功能的集合,功能靠场所组织,就像社会靠语言组织一样。
当场所被越多人使用,需求就越复杂,为满足复杂的需求空间应具有可协调性。
通常功能的确定会使得场所是去可协调性,仅能服务于单一空间需求。
在功能主义影响下的城市规划,赋予各个地块相应的功能,很大程度地阻止了多样需求在城市中相互协调。
本文通关过研究不具备特定功能的城市景观、探索景观协调城市功能需求的方法,提出线性、点状两种方式。
并以闲置的万亩果园为例,通过景观的介入实现场所内部的激活以及场所外部功能的重新组织。
关键词:景观;需求;场所;介入;可协调1.语言与场所语言对于人就像是场所对于城市。
哈贝马斯说过:“社会秩序的形成来源于人类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1],人类的个体如果没有语言就不能构成社会,社会可以看作是人类有组织的集合。
另一方面城市也是与人有关的另一种集合,功能的集合。
我们需要使用的办公室、住宅以及运动场都是人类的需要的功能在空间上的表现。
一个人需求的功能可能是很好满足的,当出现两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差异,但是要在同一个地方满足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协调。
场所就是协调的“语言”。
人们愿意接受小尺度的街巷场所还是接受大轴线大尺度的场所,这些是城市在建设中可需要论协调的问题,而至于建筑本身的功能的问题则是比较确定的,例如如何更加舒适如何更加人性化都是有明确方向的。
只有场所是不断在探讨的问题。
因为象语言一样,这是沟通人于人之间的桥梁,通过协调场所满足各种社会需求。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提出的功能主义规划强调注重功能本身的提升,注重功能分区,将单个功能极致化。
但是这种规划忽视了需求的多样性,阻止了人与人协调的可能性,把人放进一个个笼子里面。
在城市规划中如果直接给出了功能的分区意味着没有了商量的余地。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场所进行磋商。
2.景观——介入性的可协调场所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今(城市建设)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先后次序的重新排列,即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芝加哥千禧公园为例摘要: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作为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此种思想能够集中天文、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在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建设,促使建筑深深的印上现代标记。
而芝加哥千禧公园作为闻名世界的公园,其主要设计师从密歇根胡出发,再结合直接格人文风情基础上,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充分贯彻在现实中,师德千禧公园与芝加哥这座城市的紧密在融合在一起,成为芝加哥的代表地标物和建筑物。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芝加哥千禧公园;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建筑思想一直是涉及生产生活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样建筑思想与时代文化思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潮流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现代建筑思想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尤其是景观都市主义和城市生态学两种思想深刻影响了都市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发展。
而在长期的发展中,景观都市主义深刻的获得了城市景观设计师的喜爱,力图能够从建筑和风景园林的设计层面上,结合城市生态学的相关思想,构建出一种符合城市内涵文化,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简言之,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旨在能够保证设计的景观建筑物或者景观工程蕴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效益的最优化发挥,构建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思想。
一、芝加哥浅析公园中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贯彻分析1、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介绍分析景观都市主义最早是由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现任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查尔斯•瓦尔德海姆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该思想在提出支出的核心观点则是,在城市设计中,将景观放置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然后以整个城市的生态策略作为城市设计工作进行和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落脚点,而在城市设计中,不再单纯的应用建筑物,而是强化景观的替代建设,尤其是自然地理景观的天然塑造和先天应用,以此能够将景观建设成为决定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最基本要素。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龚美雄【摘要】文中梳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了一系列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筑都市主义强调建筑决定城市的形态,忽视了城市的自然和生态过程;景观都市主义从晋观的角度来思考城市问题,景观成为决定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最基本要素;生态都市主义倡导由“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的转变;景观生态都市主义提出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生态学的融合。
重点剖析了拉·维莱特公园、纽约清泉公园和高线项目3个典型案例,旨在探索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The origin and trajectori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was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viewpoints of a series of related theories were summarized. Architecture urbanism emphasizes that urban form was determined by architecture, which however ignores natur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cities. Landscape urbanism believes that landscape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that determined the urban form and urban experience and triedto solve urban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advocates the change from "design combined with ecology"to "design ecology" .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ecology. Three typical casesof La Villette Park in Paris, Fresh Kills Park Project and the High Line in New York were introduced.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potential inspir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rban transformation.【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2(010)004【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理论体系;实践【作者】龚美雄【作者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 引言21世纪被称为“第1个城市的世纪”,是由于地球上首次有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地区。
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下的风景园林studio 教学分析作者:***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年第09期[摘要]高校通常选择“形态—空间—文化—生态”的建筑教育理念。
但面对如今愈发繁杂的城市规划设计,高校风景园林教学设计由于缺少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为基础的协作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用人要求。
针对于此,文章以西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载体,提出了以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为基础的风景园林studio教学,以期能通过多学科、多技术等的有机协调,切实解决风景园林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设计风景园林教学 studio教学模式studio教学分析studio来源于拉丁语studium,有研究与学习的含义,起源于中世纪协会制度,与现代化建筑专业studio课程接轨,是16世纪法国建筑学会构建二元教育体系的起始点。
Kuhn指出studio教学讲究的是整体性与异质性,在交叉学科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大重要手段。
洪波基于studio教学实践研究,指出studio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袁琨认为studio教学可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无缝衔接,有助于学生形成景观空间设计的正确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框架。
景观都市主义分析1997年瓦尔德海姆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指出景观将会逐步代替建筑,演变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打破了学科界限,发展成了可以观察和了解城市现状的透视镜,能作为城市重建的重要载体。
詹姆斯·科纳指出景观都市主义研究主题包含生态与城市过程、水平表層分阶、工作方法、想象力。
景观都市主义观点涉猎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系统、跨界、动态、基础设施、数据,等等。
由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起源于国外,所以我国多数学者对与此相关的研究通常是对西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进行的翻译介绍,进行具体研究分析的并不是很多。
《景观设计学》专题——景观都市主义1.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①由Charles Waldheim 最先提出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②景观都市主义关注人与自然占据同一空间的问题,以建造社会、文化环境彼此相互影响的动态的新型城市生态学。
都市系统与人类系统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产生以个充满活力的综合系统。
③景观都市主义针对传统都市设计在一系列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展开批判。
它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另一种选择,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一种具有文化影响力,生态知识和经济可行性的新形势。
④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过程,强调时间的长期性和过程中与周围人群的互动性。
在设计过程的展示和大众的参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设计的结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
⑤在所有项目开始之初,景观优先考虑,景观设计师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重新整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⑥景观手段作为媒介,植物作为载体,成为整个场地复兴和再生的“种子”和催化剂,自然和生态的理念得以引入城市,即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肌理,城市的发展融入到生态演变中。
⑦以较低的景观前期投入撬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场地的再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景观,最终景观彻底代替建筑等等作为城市开发新秩序的最基本的元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
2.为什么景观都市主义被学者、设计界广泛讨论?①因为其他学科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越来越无法应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②景观都市主义犹如窗外的惊雷,让景观设计学陡然惊醒: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的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这是对由来已久的建筑都市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反规划”和“反设计”,也是城市设计对景观应有的回归。
③这一学说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晚期,查尔斯・沃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1)首先将“Landscape”和“Urbanism”这两个曾经不相关的词语合并在一起,创造了“Landscape Urbanism”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一系列新出现的都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作品,其中自然系统和建造系统的互动成为决定城市形态的基础。
这一术语及其相关理论和实践很快发展为当代学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
“Urbanism”既意指有关于城市的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其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影响的综合研究,也意指对于城市及其建筑的综合的规划设计2)。
所以,将“Landscape Urbanism”从一种理论观点的角度理解为“景观都市主义”,或是从一种实践活动的角度理解为“景观都市设计”,甚至从一种新的交叉学科的角度理解为 “景观都市学”,都是可以接受的。
景观都市主义在城市的演进中尝试引入并确立景观环境的重要地位,期望能够突破传统规划的局限,将自然演进和城市发展整合为一种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于将建造体量作为城市决定性特质的传统,景观都市主义着眼于一个更广的视角,在持续演化的城市形态中发展一种动态的规划方向,主张在城市设计中将自然区域、开放空间和人工建造的实体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
1 景观都市主义的缘起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建筑与城市的形态。
人员、物品和信息的聚集和流动使得城市形态变得愈加庞大、混杂和易变,城市的边缘也日益模糊。
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大都市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征,如:高度变化的流动性、等级消失与无中心化、既分散又集中、间断不连续、混杂的功能分区、水平延展,等。
它日益成为一种网状的、动态的蔓延。
对于当代城市现象的这些新的特征,传统的城市设计思想面临着许多困境。
无论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和整体控制思想,还是后现代主义从历史和古典城市空间中搜寻的借鉴,都显得难以应对当代城市形态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