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化实验六酶的基本性质

生化实验六酶的基本性质

生化实验六酶的基本性质
生化实验六酶的基本性质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实验 指导老师: 史影 成绩: 实验名称: 酶的基本性质实验——底物专一性、激活剂和抑制剂、最适温度 同组学生姓名: 陈莞尔,潘盛警

Ⅰ.酶的基本性质——底物专一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酶的专一性。

2.掌握验证酶的专一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学会排除干扰因素,设计酶学实验。 二、基本原理

酶是具有高度专一性的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蛋白结构决定了酶的功能——酶的高效性,酶促反应要比无机催化反应快数十倍。

酶催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对一种或一类底物其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催化反应。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可分成下列几种:

1.相对专一性。一种酶能催化一类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物质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

2.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而不作用于任何其他物质。如脲酶只能催化尿素进行水解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氨。如麦芽糖酶只作用于麦芽糖而不作用其它双糖,淀粉酶只作用于淀粉,而不作用于纤维素。

3.立体异构专一性:有些酶只有作用于底物的立体异构物中的一种,而对另一种则全无作用。如酵母中的糖酶类只作用于D-型糖而不能作用于L-型的糖。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来观察酶的专一性。用Benedict 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Benedict 试剂是碱性硫酸铜溶液,具有一定的氧化能力,能与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铜沉淀。

Na 2CO 3+ 2H 2O 2NaOH + H 2CO 3

专业:____生物工程 姓名:_____陈传鑫 学号:___3090104963 日期:____2011.3.22_ 地点:_生物实验楼306

实验报告

CuSO4+ 2NaOH Cu(OH)2+ Na2SO4

还原糖(—CHO or —C=O)+ 2Cu(OH)2Cu2O + 2H2O + 糖的氧化产物

(黄色或砖红色)

淀粉和蔗糖无半缩醛基,无还原性,与Benedict试剂无显色反应。淀粉被淀粉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蔗糖被蔗糖酶水解后产生果糖和葡萄糖,产物都是还原糖,因此能被Benedict试剂氧化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实验材料

⑴蔗糖酶(样品Ⅳ);⑵新鲜唾液(含唾液淀粉酶);

2、实验试剂

⑴蔗糖酶液

蔗糖酶液(样品Ⅳ)加蒸馏水适当稀释,备用;

⑵唾液淀粉酶液(学生自制)

取0.5mL唾液至25ml量筒中,用蒸馏水(稀释)到25ml,用棉花过滤备用。唾液稀倍数因人而异,可稀释50~400倍,甚至更高;

⑶5%蔗糖(A.R.)溶液;

⑷0.5%淀粉溶液(含0.3%NaCl);

⑸Benedict试剂;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1.漏斗,

2.脱脂棉花;

3.恒温水浴(37℃,100℃);

4.量筒;

5.试管;

6.烧杯;

7.吸量管。

五、实验内容

酶的专一性实验,按下表操作。

检查试剂淀粉酶的专一性蔗糖酶的专一性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0.5%淀粉

3 3 3

(0.3%NaCl)

溶液(ml)

5%蔗糖溶液

3 3 3

(ml)

蒸馏水

3 3 3

(ml)

唾液淀粉酶液

1 1 1

(ml)

蔗糖酶溶液

1 1 1

(ml)

摇匀,置37℃水浴保温10min

Benedict试

2 2 2 2 2 2 2 2 2

(ml)

摇匀,置沸水浴煮2~3min

记录观察结果蓝色蓝色蓝色砖红色蓝色蓝色蓝色黄绿色蓝色六、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果:⑴①、②、③号试管均呈硫酸铜的蓝色,说明这3支试管内无还原糖,淀粉和蔗糖均未水解;

⑵④号试管呈砖红色说明试管内淀粉被水解,⑤号试管呈蓝色说明试管内蔗糖未水解,⑥号试管呈蓝色说明无还原糖,从这三支试管看出唾液淀粉酶只对淀粉有催化活性,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具有对淀粉的底物专一性;

⑶⑧号试管呈黄绿色,说明试管中部分蔗糖被水解,但未水解完全,⑦号试管呈蓝色说明淀粉未水解,⑨号试管呈蓝色说明无还原糖,从这三支试管看出蔗糖酶只对蔗糖的水解有催化作用,对淀粉无催化作用,具有对蔗糖的底物专一性。

七、思考题

1.观察酶专一性实验为什么要设计这3组实验?每组各有何意义?蒸馏水有何用?

答:第一组作为整个实验的空白对照组,检测Benedict试剂对实验结果的颜色有何影响。

第二组作为检测淀粉酶的专一性实验组,第三组作为检测蔗糖酶的专一性的实验组。蒸馏水作为每一个组中的空白对照,与组内其余两组进行对照。

2.将酶液煮沸10min后,重做二、三的操作,观察有何结果?

答:二、三组的实验结果将和一组相同,即每组中3支试管都呈蓝色,因为酶在煮沸过程中已经变性,失去催化活性,故不能催化各自对应底物的水解反应。

3.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用0.5%淀粉(0.3%NaCl)溶液?0.3%NaCl的作用是什么?

答:0.3%NaCl中的Cl-是作为激活剂激活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使实验结果不至于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不足而导致不同。

Ⅱ.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激活剂和抑制剂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 学习检定激活剂和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

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酶的活性常收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某些物质它们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但能使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团(主要是指酶活性中心上的一些基团)发生变化,因而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致使酶反应速度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剂。

酶的激活剂种类:

1、一些简单的无机离子,如Mg2+、Cl-等;

2、一些中等大小的有机分子,如抗坏血酸等也是激活剂,它们对某些含巯基的酶具有激活作用;

3、有些酶的催化作用易受某些抑制剂的影响,因而能除去抑制剂的物质也可称为激活剂,如EDTA能除去重金属,因而能解除重金属对酶的抑制作用。

4、具有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物质,这些激活剂是指可对某些无活性的酶原起作用的酶。酶的抑制剂有许多种:如重金属离子(Ag+、Hg2+、Pb2+、Cu2+等)、CO、氯化物、H2S、砷化物、氟化物、生物碱、有机磷农药等都是抑制剂。

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能影响酶的活性,而且常具有特异性。值得注意的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各种激活剂对酶的作用是不同的。

本实验利用淀粉被水解的不同阶段产物与碘有不同颜色反应,定性观察唾液淀粉酶在酶促反应中激活或抑制现象。淀粉经酶促水解为葡萄糖的不同阶段的产物与碘作用的颜色反应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I2

显蓝色显紫色显红色不显色不显色不显色

(碘色)(碘色)(碘色)

仍为多糖

(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Cl- 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Cu2+为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利用淀粉酶别水解不同阶段产物与碘有不同的呈色反应,观察唾液淀粉酶的酶促反应中的激活和抑制现象。水解程度通过水解混合物遇碘溶液所呈现的颜色变化判断。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实验材料

新鲜唾液

2、实验试剂

⑴唾液淀粉酶(学生自制)

取唾液1ml至25ml量筒中,用蒸馏水稀释至25ml,用棉花过滤备用。唾液稀释倍数因人而异,可稀释50~400倍,甚至更高。

⑵0.1% 淀粉溶液

⑶1.0% 氯化钠溶液

⑷1.0% 硫酸铜溶液

⑸1.0% 硫酸钠溶液

⑹碘化钾-碘液

四、实验器材和仪器

1.试管及试管架

2.量筒

3.漏斗

4.脱脂棉花

5.点滴板

6.吸量管

7.恒温水浴(37℃)

五、实验步骤

试管编号

试剂处理123 4

0.1%淀粉溶液(ml) 3333

1% 硫酸铜溶液(ml) 1

1% 氯化钠溶液(ml) 1

1% 硫酸钠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唾液淀粉酶(ml) 1 1 1 1

混匀,37℃恒温水浴,保温10min

碘化钾-碘液(滴) 1 1 1 1

记录观察结果深蓝偏黑红棕色深蓝色深蓝色

注意:⑴找出准确的保温时间,是本实验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唾液淀粉酶液浓度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通过37℃水浴溶保温计时,反应时间最好在8~15min以内,只有确定准确的保温时间才能进行实验。(2)加入酶液后,务必充分摇匀,保证酶与全部淀粉液接触的反应才能得到理想的颜色梯度变化结果。(3)碘化钾–碘液不要过早地加到点滴板上,以免碘液挥发,影响显色效果。

六、结果讨论与分析

结果:①反应时间在17min中时能明显区分各管颜色不同。

②试管1中颜色最深,说明CuSO4可以抑制淀粉酶的活性;试管2中颜色最浅,基本呈碘色,故淀粉酶活性最高,说明NaCl可以激活淀粉酶的活性;试管3、4中颜色基本一致,且深浅居于试管1、2之间,淀粉酶活性一般,说明Na+、SO42-对淀粉酶活性都没有影响。故总体上看,可以得出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Cu2+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

③同时,因为各管的结果颜色都偏深,所以使用的唾液淀粉酶样品活性不高,这与区分各管颜色差别需要反应时间较长(17min)相符合。

七、思考题

1. 激活剂可分哪几类?本实验中NaCl、硫酸铜是属于哪种类型?

答:激活剂可分为:简单无机离子、中等大小有机分子、能出去抑制剂的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物质等。NaCl属于简单无机离子;CuSO4属于重金属抑制剂。

2. 本实验中,1,2,3,4管各有何用意?为什么要设计第3管和第4管?

答:1管可观察抑制剂对反应影响的现象,2管可观察激活剂对反应影响的现象,第3管可以将1管中的Na+和2管中的SO42-对反应的影响去除,4管作为空白对照。

3. 抑制剂与变性剂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

答:抑制剂只改变酶的催化活性,并不使蛋白质变性,其影响是可逆的;变性剂破坏了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使蛋白质变性,并且多数变性剂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如:Cu2+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但如果将Cu2+去除淀粉酶的活性又可以变为正常水平。

Ⅲ.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最适温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2. 学习测定最适温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

酶的催化反应受温度影响很大,每一种酶所催化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仅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最大的活力,即反应速度最大时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逐渐下降。因此,酶促反应与温度的关系,用酶活力对温度作图,通常具有钟罩形曲线特征。

温度与酶活力的关系测定是选择一定的条件,把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时间、pH等固定在最适状态下,然后在一系列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初速度测定,以酶反应初速度对温度作图,可以得一个钟罩形的曲线,即为温度—酶活性曲线,在某温度有一酶活力最大值,这个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实验①利用唾液淀粉酶为试验对象,在0℃~65℃之间选择不同的温度,进行酶活力测定。根据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的不同,遇碘呈现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酶活力的大小及最适温度。

实验②采用蔗糖酶为试验对象,在室温至75℃之间选择不同温度进行酶活力测定。蔗糖酶的活力常以其反应产物还原糖(葡萄糖)的生成量来表示。测定还原糖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选择3,5–二硝基水扬酸法测定还原糖量。在碱性条件下,3,5–二硝水杨酸与还原糖溶液共热后被还原成红色氨基化合物,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反应溶液所呈棕红色物质颜色的深浅程度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促反应后生成的还原糖量,从而测定蔗糖水解的速度和酶活力。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实验材料

⑴蔗糖酶液(样品Ⅳ)加蒸馏水适当稀释,备用;⑵新鲜唾液。

2、实验试剂

⑴0.2mol/L醋酸缓冲液(pH4.6)⑵5%蔗糖(A.R.)溶液(W/V)

⑶3,5—二硝基水扬酸(简称DNS)试剂⑷0.5%淀粉溶液(含0.3%NaCl)

⑸ IK-I2溶液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1.试管及试管架, 2.恒温水浴, 3.吸量管, 4.滴管, 5.点滴板,6.分光光度计, 7.制冰机。

五、实验步骤

⑴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按下表操作

管 号 试 剂

1 2 3 4 5 0.5%淀粉液(0.3%NaCl )(ml) 2 2 2 2

2 温度 (℃) 冰浴约0℃

室温

37 50

65

各保温5min

唾液淀粉酶 (ml )

1

1

1

1

1

将试管内溶液混匀后,置各相应温度,保温10min

IK-I2液 (滴)

1 1 1 1 1 记录颜色变化

蓝色

蓝色

红棕色

橙红色

蓝色

温度-酶活力曲线图 ⑵温度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

编号

0 1 2 3 4 5

深浅

温度(℃) 0 70

37 深 浅 50

条件

反应温度(℃)室温室温37 50 65 75 0.2mol/L醋酸缓冲液(pH4.6)(ml) 1 1 1 1 1 1

5%蔗糖溶液(ml) 0.5 0.5 0.5 0.5 0.5 0.5

预热3min

稀释酶液(样品Ⅳ)(ml) (作相应的预温)

H2O

0.5

0.5 0.5 0.5 0.5 0.5 保温反应10 min

3,5–二硝基水杨酸(ml) 1 1 1 1 1 1

混匀后,100℃加热5min

蒸馏水(ml) 5 5 5 5 5 5

A

520

0 0.341 1.165 1.320 0.668 0.075

六、结果分析讨论

⑴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从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力曲线可以看出,当温度为50℃时颜色最浅,即淀粉水解最完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在50℃两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都随着温度的改变而降低,故本组实验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并不是在正常的人体体温37℃时最适,根据激活剂和抑制剂探索中的结果颜色普遍偏深,主要原因认为是本组的唾液淀粉酶样品活性不高,故样品的最适温度较正常情况有所提高,不是37℃而是本次实验测得的50℃。

⑵温度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

由试剂在520nm波长的吸光度对温度作图得到如上图的A520-T曲线。由图线看出蔗糖

酶在50℃时活性最高,故蔗糖酶的最适温度为50℃。同时由曲线看出温度高于70℃后酶活性显著下降,这是因为此时酶已经因为高温发生了变性,失去了大部分的催化活性,故催化能力大大减弱。

七、思考题

1.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有何用途?

答:酶的最适温度是酶促反应在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催化活性最高,此时酶促反应的效率最高,可由此最快的获得产物。

2.酶反应的最适温度是酶特性的物理常数吗?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不是特征常数。它和pH、抑制剂和激活剂存在与否、底物浓度等因素都有关。3.通过以上几个酶学实验,总结酶有哪些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酶有底物专一性、高效性、有最适温度等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pH、温度、底物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多种不同的因素对酶活性的总体影响,而不能只看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单独影响。

八种常用生化实验步骤

实验一基因的PCR扩增技术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体外克隆基因的重要方法,它可在几个小时内使模板分子扩增百万倍以上。因此能用于从微量样品中获得目的基因,同时完成了基因在体外的克隆,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中极为有用的研究手段。 常规PCR反用于已知DNA序列的扩增,具体可分为三个主要过程:一、变性。通过升高温度使DNA双链模板分子中氢断裂,形成单链DNA分子,温度为94℃,时间1min。二、复性。降低温度使DNA单链分子同引物结合。温度为55℃,时间1min。三、延深。升高温度,在DNA聚合酶最佳活性的条件下在引物3端加入dNTP,实现模板的扩增,温度为72℃,时间2min。同时第一步变性前要在94℃下预变性5分钟,使DNA双链完全解开。经过 25-35个循环之后,在72℃下继续延伸10分钟。 PCR反应包含的七种基本成分: 1)热稳定性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是最常适用的酶,商品化Taq DNA酶的特异性活性约为80000单位/mg. 2)寡核苷酸引物: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是影响PCR扩增反应的效率与特异性的关键因素。 3)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标准的PCR反应体系应包括4种等摩尔浓度的脱氧核苷三磷酸,即dATP、dTTP、dCTP和dGTP。每种dNTP的浓度一般在200-250μl之间,高浓度的dNTP对扩增反应会起抑制作用,可能是dNTP与Mg2+螯合有关。 4)二价阳离子:一般需要Mg2+来激活热稳定的DNA聚合酶,由于dNTP与寡聚核酸结Mg2+合,因而反应体系中阳离子的浓度一般要超过dNTP和引物来源的磷酸盐基团的摩尔浓度。Mg2+的最佳浓度为1.5mmol/L。 5)维持PH值的缓冲液:用Tris-Cl在室温将PCR缓冲液的PH值调至8.3-8.8之间,标准PCR缓冲液浓度在10mmol/L。在72℃温育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将下降1个多单位,致使缓冲液的PH值接近7.2。 6)一价阳离子:标准PCR缓冲液内含有50mmol/L的KCl,它对扩增大于500bp长度的DNA是有益的。 7)模板DNA:含有靶序列的模板DNA可以以单链或双链形式加入到PCR混合液中,闭环DNA的及增效率略低于线性DNA。 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二、材料和试剂 10Х扩增缓冲液 4种dNTP贮存液(20mmol/L,PH 8.0) Tap DNA 聚合酶 5端引物(20μmol/L)及3端引物(20μmol/L) 模板DNA 琼脂糖凝胶 PCR仪(Bio-Rad公司)移液枪(0.5-10μL 5-50μL)枪头微量移液管 一、实验操作 1)按照以下次序,将各成分加到微量离子管内混合: 10Х扩增缓冲液2.5μl M g2+1.5μl 5端引物1μl

生化实验报告资料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吴瑞 学号: 3120016004 专业年级: 2012级临床医学(妇幼保健) 组别:第四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一、实验室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高声说话。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切勿盲目处理,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6.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试剂,遵守损坏仪器报告、登记、赔偿制度。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课程类型:制药工程专业必修 实验总学时:32课时 开设实验项目数:8个 适用对象:2017制药工程1、2班 实验教师:段志芳 一、实验目标及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

三、成绩 包括实验时的表现(实验出勤、安全卫生、操作对错、损坏器皿情况等,占50%)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占50%),每个实验按总分为100分为满分进行打分,共8个实验,总评取平均值。 四、要求 (1)实验过程中同组人可以配合进行; (2)实验报告独立完成,同组人数据相同,不得抄袭他组数据;(3)实验过程若出现失误应向老师汇报后再进行重做; (4)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验一植物组织中可溶性总糖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可溶性总糖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可溶性总糖提取的基本原理。

3.掌握溶解、过滤、洗涤、定容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糖是指易溶于水的糖,包括绝大部分的单糖、寡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它们在植物体内可以充当能量的储存、转移的介质、结构物质和功能分子如糖蛋白的配基。总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的蔗糖、麦芽糖以及可能部分水解的淀粉。可溶性总糖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其溶于热水,不溶于60%以上乙醇,所以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除去部分醇溶性杂质。本实验利用可溶性糖溶于水的特性,将植物磨碎,用热水将组织中的可溶性糖提取出来,结合实验二得到总糖浓度,已知溶液体积和原料重量,可以求出总糖含量。 三、实验用品 1.仪器设备:电子天平(精确到0.0g,配称量纸若干);可控温电 加热板或电炉或电热套或水浴锅均可。可共用。 2.玻璃器皿:研钵1套;100mL锥形瓶1个;25mL量筒1个;玻 璃棒1根;100mL烧杯2个;胶头滴管1支;过滤装置1套(铁架台1台+铁圈1个+玻璃漏斗1个+100mL容量瓶1个+洗瓶1个); 不锈钢刮勺1个;剪刀1把。此部分为每组所用,集中到小框里,放置各实验台上。 3.药品试剂:新鲜植物叶片;蒸馏水。 4.其他:9cm滤纸若干(与玻璃漏斗配套);纸巾若干;标签纸若

实验五 酶的基本性质

实验一酶的性质研究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因此也叫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多种多样的酶,从而使生物体在温和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完成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酶有的是单纯蛋白质,有的是结合蛋白质。因此,凡是能够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以使酶丧失活性,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叫做辅酶或辅基。习惯上,将与蛋白质结合的紧而不易分离的非蛋白部分称为辅基,辅基不能通过透析的方法从酶分子中除去;而将与蛋白质结合的不紧而易分离的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酶,辅酶可以通过透析的方法从酶分子中除去。目前许多酶已经能够制成结晶。 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特异性)。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有显著的影响。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的作用称为酶的激活作用,使酶的活性增加的一些物质称为酶激活剂;能使酶的活性减弱的作用称为酶的抑制作用,使酶的活性减弱的一些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激活剂与抑制剂常表现某种程度的特异性。, 物质代谢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在机体中了解温度对没活性的影不断进行着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绝大多数都是在酶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生活机能在某种程度内可以说是由机体内酶类的含量及活性决定的。食品、发酵、制药、制革、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以及临床检验等都和酶有密切关系。因此,酶的研究在生物化学理论上及生产实践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检验不同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最适温度的概念。 二原理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就加快一倍左右,通常用温度系数表示,一般情况下的温度系数约等于2,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是一种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反映速度逐渐降低。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但是,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通常测定酶的活性时,,在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下进行,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为了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恒定,一般利用恒温水浴等恒温装置。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的形式有关。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下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持数月以至一年,在低温下保存的时间更长,因此,酶制剂一般以冻干粉状在低温下冷冻保存。溶液中的酶,一般不如固体的酶稳定,且易为微生物所污染,通常很难长期保存而不丧失其活性,溶液状态的酶,在保存时都要加入等体积的甘油,并贮存在4℃冰箱中,酶活性可保持两周至几个月。酶在高温下就更不稳定了。 酶的活性通常是用测定酶作用基质在酶作用前后的变化来进行观察的。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生物化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工作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2.学习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准备更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爱护国家财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验的总要求 1.按教研室予先公布的实验进度表,了解各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认真做好预习。弄清各步骤的意义,避免教条或机械式做实验。 2.进行实验不仅要求结果良好,而且要求敏捷高效。为达到此目的,实验者应注意:①一切步骤都按正规操作法进行;②样品与试剂勿过量取用;③宜粗者勿细(例如粗天平称量物品即足够准确时,不用分析天平,用量筒取液足够准确时,不用吸量管);④试剂、仪器防止污染及破损,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⑤注意力集中,避免差错。 3.实验中观察要仔细,记录要详尽、及时与客观,不得于实验后追记,应直接记在实验报告本中,而且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都应记下。对于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其原因。 4.实验室是集体学习与工作的场所,实验时应保持肃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与思考。对师长尊敬,对同学要团结友爱。实验后应清洗整理用过的仪器及清理自己的实验场所。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者应该重视。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下列各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计算(定量测定、解释)、讨论或小结。实验记录除应包括“实验总要求”的第3项要求外,还应包括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随做随记的第一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书写实验报告要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书写工整的实验报告,是尊师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组织与分组 1.每一个班学习委员负责①实验报告的收集与分发;②安排清扫值日名单; ③反映同学学习情况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④其它临时性的工作。 2.一般实验都为两个学生单独进行。有的实验要4人一组,由相邻两学生组成固定小组。小组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同意下,可作适当的调整。

实验 酶学性质研究

实验四酶学性质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H、温度、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的影响机理; 2、掌握如何选择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温度和获得最适pH条件的确定、以及Km常数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酶促反应速度受介质pH的影响,一种酶在几种pH介质中测其活力,可看到在某一pH时酶促效率最高,这个pH称为该酶的最适pH。pH影响酶分子的活性部位的解离,另外,也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酶活性中心的结合与底物或催化。其次,有关基团解离状态的改变影响酶的空间构象,甚至会使酶变性。酶的最适pH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如缓冲液的种类与浓度,底物浓度等均可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变性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在进行酶学研究时一般都要制作一条pH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即保持其他条件恒定,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酶促反应速度,以pH值为横坐标,反应速度为纵坐标作图。由此曲线,不仅可以了解反应速度随pH值变化的情况,而且可以求得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的实验方法和pH类似。 酶促动力学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各种因素,而米氏常数K 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般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其值大小与酶的浓度无关,是酶促反应的特征常数。不同酶的K m值不同,同一种酶与不同的底物反应

时,其Km值也不同,Km值反映了酶和底物亲和力的强弱程度,Km值越大,表明酶和底物的亲和力越弱;Km值越小,表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强。 酶的活力就是酶所催活的反应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或产物的增加来表示。酶反应过程中产物的生成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进程曲线来说明,曲线的斜率就是酶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度。从进程曲线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反应速度维持恒定,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速度逐渐降低,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准确表示酶的反应速度必须采用初速度,即保持恒定时的速度。同样,不同酶浓度下的反应进程曲线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V=Vmax[S]/Km+[S],Vmax 指该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S]为底物浓度,Km是米氏常数,V是在某一底物浓度时相应的反应速度。双倒数作图(将米氏方程两边取倒数,可转化为下列形式:1/V=Km/Vmax.1/[S]+1/Vmax,可知,1/V对1/[S]的作图得一直线,其斜率是Km/V,在纵轴上的截距为1/Vmax,横轴上的截距为-1/Km。此作图除用来求Km和Vmax值外,在研究酶的抑制作用方面还有重要价值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1、试剂:磷酸二氢钠、柠檬酸、ABTS、酸性靛蓝。 2、器材: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试管、酸度计 四、操作步骤 1、配置缓冲溶液 按下表配置缓冲溶液,其溶液pH值以酸度计测定值为准。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方法及检测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临床检测中心 生物化学实验——是把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控的实验分支。 一个生化实验的最后测定结果应包括四大部分来完成。 一、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二、实验检测技术(手段)生化仪的分析技术。 三、质量控制程序(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仪器、试剂、人员五要素。 四、临床意义(目的)咨询服务、异常结果的解释。 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设计,首先要找出所检测的化学特性,如测定体液(首先是血液)中酶的含量血液中除少数酶(如凝血溶血酶、铜氧化酶及假性胆碱脂酶等)含量较多外,血液正常生理状况下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每毫升含微微克(Pg)水平,要直接测定如此微量物质是相当困难的。用免疫化学方法可测定全部酶蛋白分子含量(不论其有无活性)而用化学方法测定只能测定酶的催化活性,间接计算出酶的含量。目前利用酶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特性,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测定酶蛋白,同时还可以测定三大代谢的产物,如糖、脂类、蛋白质、这样也就建立起利用酶促反应的一级反应测定代谢物的方法。一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因此只有当酶反应为一级反应时,才能准确测定底物含量,(如测定血糖、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从此在临床试剂盒的方法中出现了以酶为试剂测定各种代谢产物。 临床化学方法的分类 特别是自动生化仪方法的特点 以往临床化学实验都采用比色法进行各个项目的测定,这是因为比色法具有微量、迅速、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微量的生物体体液中各项物质测定。 在一般比色法中,手工使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各种反应溶液的吸光度,但由于很难控制测定时间和反应温度,很难准确记录反应过程中吸光度变化,因此,毫不奇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在呈色反应达到完全或者反应达到平衡时,吸光度达到稳定时才进行测定。即所谓平衡法或终点法。 但自从自动生化仪出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情况。通过各项先进技术,人们可以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并可以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这样大大开阔了临床化学家对方法选择。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这样不仅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进行一些用常规比色方法不能进行的测定。如测定酶反应的初速 度(V o )等等。测酶初速度(V o )只能用分光光度法。 因此,用好自动生化仪一个重要前提必须对自动生化仪可以提供的测试方法类型有所了解。 生化自动分析仪特点: 1 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 2 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3 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 分析方法的分类

生化实验报告模版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郭玥 学号: 3120100021 专业年级: 2012级护理本科 组别:第8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第一部分(预习报告内容):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分(满分30分):XX】 实验目的:1、掌握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掌握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4、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5、了解柱层析技术 实验原理: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是研究蛋白质化学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手段。 2、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溶解度及等电点等都有所不同。利用这些性质的差别, 可分离纯化各种蛋白质。 3、盐析法:盐析法是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饱和状态,可 使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降低,从而分离出来。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后,由 于中性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大于蛋白质,致使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减弱乃 至消失。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后由于离子强度发生改变,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大量被中和,更加导致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4、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指流动相中的离子和固定相上的离子进行可逆 的交换,利用化合物的电荷性质及电荷量不同进行分离。 5、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原理: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一般都低于pH7.4。 它们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解离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 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因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 泳的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将它们分离为清蛋白(Albumin)、α1-球蛋白、α 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 实验材料:人混合血清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 DEAE纤维离子交换层析柱饱和硫酸铵溶液 醋酸铵缓冲溶液 20%磺基水杨酸 1%BaCl 溶液氨基黑染色液 2 漂洗液 pH8.6巴比妥缓冲溶液 电泳仪、电泳槽 实验流程:盐析(粗分离)→葡聚糖凝胶层析(脱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纯度鉴定) 实验步骤: (一)盐析+凝胶柱层析除盐: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基础部

实验一酪蛋白的制备 一、目的 学习从牛乳中制备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牛乳中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含量约为35g/L。酪蛋白是一些含磷蛋白质的混合物,等电点为4.7。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纯的酪蛋白。 三、器材 1 、离心机2、.抽滤装置 3、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 4、电炉 5、烧杯 6、温度计. 四、试剂与材料 1、牛奶2500mL 2、95%乙醇1200mL 3、无水乙醚1200mL

4、0.2mol/L pH 4.7醋酸—醋酸钠缓冲液3000mL 5、.乙醇—乙醚混合液2000mL 五、操作 1、将100mL牛奶加热至40℃。在搅拌下慢慢加入 预热至40℃、pH 4.7的醋酸缓冲液100 mL。用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调pH至4.7。将上述悬浮液冷却至室温。离心15分钟(3 000r/min)。弃去清液,得酪蛋白粗制品。 2、用水洗沉淀3次,离心10分钟(3000r/min), 弃去上清液。 3、在沉淀中加入30mL乙醇,搅拌片刻,将全部悬 浊液转移至布氏漏斗中抽滤。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沉淀2次。最后用乙醚洗沉淀2次,抽干。 4、将沉淀摊开在表面皿上,风干;得酪蛋白纯晶。 5、准确称重,计算含量和得率。 含量:酪蛋白g/100mL牛乳(g%)

得率: 测得含量 100 % 理论含量 思考题 1、制备高产率纯酪蛋白的关键是什么? 实验二小麦萌发前 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一、目的 1.学习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习测定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3.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二、原理 种子中贮藏的糖类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C6H10O5)n +nH2O nC12H22O11 麦芽糖有还原性,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扬酸。后者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32 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开课实验室名称:生化实验室 一、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随着医学的发展,该学科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和医学实验的研究工作。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基本技能的要求,开设了大分子物质的常用定量分析法、酶活性分析、电泳法、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及临床生化,使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各种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对各类实验的操作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进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操作。 三、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四、说明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揭克敏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袁道强主编:生物化学实验(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五、实验项目数据表

2)要求:0:必修1选修 3)类型:0:演示1:验证2:综合3:设计 4)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一次实验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实验项目的人数。 六、各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实验一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预习要求】 预习四个小实验的具体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2. 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实验内容】 (一)蛋白质的盐折 1. 原理 大量中性盐类如硫酸铵((NH4)2SO4)、硫酸钠(Na2SO4)和氯化钠(NaCl)等加入到蛋白质溶液后,可引起蛋白质颗粒因失去水化膜和电荷而沉淀。各种蛋白质分子的颗粒大小和电荷数量不同,用不同浓度中性盐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例如血清中的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沉淀。当硫酸铵浓度达到饱和时血清中的白蛋白使沉淀下来。盐析沉淀蛋白质时能保持蛋白质不变性,加水稀释降低盐浓度,能使沉淀的蛋白质重新溶解,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因此,利用盐析法可达到分离提纯蛋白质的目的。 2. 操作步骤 ①取小试管1支、加入5%鸡蛋清溶液20滴,饱和硫酸铵溶液20滴,充分摇匀后静置5min,记录结果。

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 第2节一.教材版本及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二.内容分析酶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是多项生物化学反应的联系纽带。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过程由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这些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因此,本节内容即酶的三个特性是本章的基础。即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酶的特性;理解酶特性的实质和意义;②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酶的特性的实践,使学生体验设计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促进质疑、求实、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四.教学重点酶的特性和实质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方法。五.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设计,实践,主动探究酶的特性,分析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影响

酶活性的各种因素。六.多媒体及实验器材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仪、powerpoint课件;试管、滴管、试管架、火柴、卫生香、酒精灯、试管夹、小烧杯、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玻璃棒、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3%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蒸馏水、热水、冰快、碘液、斐林试剂。各代表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适当补充 学生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结束 开始 新课导入 酶的特性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回忆推理 教师指导 各代表组介绍实验方案

实验1-常规生化实验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操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安全与实验基本操作 2实验室安全规则 3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 ●1995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大四学生梁同学因吸入别的同学泼洒的酸 酐而不治身亡。 ●1997年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因未按规定使用通风橱造成他人肺部 伤害而永不被香港各大学录用。 4推行实验室安全规则的目的 1.为了达到研究所研究学习安全之目的。 2.为了满足人性安全感的基本需要。 3.为了人性的尊严─生命是无价的。 4.减少工作中产生灾害,确保全教职工和学生之安全及健康。 5. 保护大家共同的环境。 5安全事故原因分类分析 天灾 占2% 凡不知、不顾、不理、不能、粗心、迟钝、疲劳、失检、情绪各种内在外在的行为 不安全行为 人为因素 占98% 工作场所中,工作环境、设备设施对人所产生之危险因素 不安全环境 6专业性实验室安全工作守则 ●化学药品的操作 ●放射性物质(另有专门培训) ●废料处理 ●紫外线的接触 ●化学药品溢泼的处理 7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的使用安全 8二甲苯 ●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易挥发。用来制造、染料、塑料和药物。属低毒类, 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有麻醉作用。神经系统会受损害,还会使肾和肝受时性损伤。

●眼毒性:蒸气会刺激眼睛,液体导致严重刺激,发红肿胀和灼伤。通常影响 是暂时性的。皮肤毒性:产生灼伤感、干燥。可以用微温的缓慢流水冲洗至少20分钟,用无摩擦性的肥皂从皮肤上洗去二甲苯。 ●易燃,有爆炸危险。属于甲类防火危险物质。用二氧化碳或干粉或泡沫灭火 剂,不宜用水。 9三氯甲烷 ●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特殊的香甜气味。沸点:61.2℃,医药上用作麻醉 剂。也用作萃取剂和溶剂。 ●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在光的作用下,能被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剧毒 的光气。通常加入1—2%乙醇,使生成的光气与乙醇作用而生成碳酸乙酯,以消除其毒性。 ●吸入高浓度蒸汽时,开始刺激眼、口腔、鼻孔粘摸,发生流泪、感觉麻醉、 呕吐、痉挛、直到昏睡、不省人事。 ●在空气、水分和光的作用下,酸度增加,因而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 10乙醚 ●透明、无色、易挥发有芳香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34.6℃;对人体有麻 醉性能。当吸入含量为3.5%时,30~40分钟就可失去知觉。 ●人体过量吸入,会引起严重的急性中毒。呼气中带醚味,并出现呕吐、出汗、 喷嚏、咳嗽、头痛、记忆力减退、无力、兴奋。 ●微溶于水,易溶于盐酸,能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混溶。 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低温库房内,库温最好控制在25℃以下。远离热源、火种,避免阳光直射。 ●本品易燃。与强氧化剂反应能起火爆炸。在空气中与氧长期接触或受光照会 生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受热能自行着火爆炸。着火时,可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沙土灭火。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11乙醇 ●无色有酒味,易挥发的澄清液体。沸点78.5℃:用于溶剂、清洗剂、分析 试剂等。属微毒类,对眼睛黏膜有轻微刺激作用。 ●乙醇可使皮肤发干,长期受大剂量作用时,可使神经系统、消化器官等发生 严重的器质性疾病。 ●易燃,手热或遇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燃烧时,发出兰色火焰。蒸气能与空 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的危险。着火时,用二氧化碳、雾状水、干粉、1211或抗泡沫灭火。用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驱散蒸气,赶出溢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为不燃性混合物

实验1 酶的特性

实验1 酶的特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H、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2、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酶的特点之一对环境酸碱度敏感,酶表现最大活力时的pH值称为酶的最适pH值,一般酶的最适pH值在4~8之间;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大多数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有些酶的干燥制剂,虽加热到100℃其活性无明显变化,但在100℃的溶液中却很快的完全失活;低温能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淀粉与各级糊精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在不同pH、温度以及激活剂、抑制剂存在下,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水解活力的高低可通过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颜色的不同来判断。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恒温水浴锅、pH试纸等 2、试剂: 新配制的溶于0.3%NaCl的0.5%淀粉溶液; 0.2mol/L Na 2HPO 4 溶液、0.1mol/L柠檬酸溶液 KI-碘溶液:将碘化钾20克及碘10克溶于100ml蒸馏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3、材料:唾液淀粉酶溶液:用矿泉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再含一口矿泉水,半分钟后流入量筒并稀释200倍(稀释倍数可调节),混匀备用。 四、实验步骤 1.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最适温度测定 温度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取试管5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试剂: 摇匀,将2号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1号试管放入冰水中,3号管放入沸水浴。用KI-碘溶液检验各管内淀粉被水解的程度。记录水解时间。

2.pH值对酶活力的影响 (1)反应时间的确定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0.5%淀粉液(0.3%氯化钠)和2滴KI-I溶液,加入1ml唾液淀粉酶,37℃保温,记录颜色褪去的时间。 然后按下表所列的次序操作: 摇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检测淀粉水解程度,并测定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按照第(1)步试管的保温时间保温后将各管迅速取出,并立即加入KI-碘溶液1滴。观察各管呈现的颜色,观察pH对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pH。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pH值、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六、思考题 1. 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有何实践意义? 2. 什么是酶的最适pH?它是否是一个常数?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种性质对于选择测定酶活力的条件有什么意义?

医学生物化学基本实验

医学生物化学基本实验 第一节蛋白定量分析实验 蛋白质是一切活细胞和有机体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它是构成人体及所有动物机体组织的主要部分。蛋白质是由二十种氨基酸以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可通过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折射率﹑比重﹑紫外吸收﹑染色等测定而得知,或用化学方法,如微量凯氏定氮﹑folin-酚试剂、双缩脲反应等方法来测定,表2-1为五种蛋白质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表五种蛋白质测定方法比较 方法灵敏度原理干扰物质 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 0.2~1.0mg 将蛋白质转化为氮,用 酸吸收后滴定 非蛋白氮(可用三氯乙 酸沉淀蛋白质而分离) 双缩脲法(Biuret法) 1~20mg 多肽键加碱性铜离子 生成紫色络合物 硫酸铵;Tris缓冲液; 某些氨基酸 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 5μg 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 Tyr和Phe还原 硫酸铵;Tris缓冲液; 甘氨酸;各种硫醇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 1~5μg 考马斯亮蓝染料与蛋 白质结合时其λmax由 465nm变为595nm 强碱性缓冲液; TritonX-100; SDS 紫外吸收法50~100μg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 色氨酸残基在280nm 处的光吸收 各种嘌呤和嘧啶;各种 核苷酸 实验一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目的】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类似,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结合成紫色的化合物(称双缩脲反应)。在一定浓度范围,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才有此反应,故氨基酸无此反应。 【实验内容与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作 (1) 取小试管7支,编号,按表2-2操作 表2-2 双缩脲法操作步骤

实验八_酶性质——最适PH选择

酶性质——最适PH选择 姓名:任建南 学号:201300140073 班级:13级生科四班 同组者:周光明 时间:2015年5月25日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用酶最适PH选择的方法。 2、学会寻找酶最适反应时间的方法。 【实验原理】 酶的催化活性与环境PH有密切关系,通常各种酶只在一定PH范围内才有活性,酶活性最高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高于或者低于此PH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酶最适PH也不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2.5,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0。 酶的最适PH不是一个特征性的物理常数,而对于同一个酶,其最适PH因缓冲液和底物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但在磷酸缓冲液中,其最适PH为6.4-6.6,而在乙酸缓冲液中则为5.6。 【实验试剂】 1.0.3%NaCl‘ 2.0.5%的淀粉 3.用0.2M Na2HPO4和0.1M的柠檬酸溶液配制的PH为5.4、6.0、6.4、6.8、7.2、7.6、8.0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 1、确定合适的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是指从加入酶液开始到从水浴中取出试管加入碘液的一般时间。 取一支试管,加入0.3%NaCl、0.5%淀粉各2ml,PH6.8的Na2HPO4-柠檬酸缓冲液3ml和稀释

100-300倍的唾液2ml,充分摇匀,放入37度水浴保温。 计时,每隔1min滴一滴混合液于点滴板上,加1滴碘液,检验淀粉水解程度,呈橙黄色时,加一滴碘液于试管中,若为橙黄色表示反应完全,记录保温时间。 若2-3min内,保温液与碘液作用呈橙黄色,则说明酶活力太高,应再稀释唾液淀粉酶,记录稀释倍数。若保温时间超过15min,说明酶活力太低,需要提高酶的浓度。最佳保温时间为8-15min内。 2、确定最适PH 取7支试管按下表操作,保温时间参考步骤1 从各管呈现的颜色,判断不同PH对淀粉水解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PH。 【实验结果】 实验用唾液淀粉酶稀释倍数为200倍,PH 6.8 37°C水浴的时间7min,各试管最终试剂颜色依次深→浅→深,且PH为6.8时颜色最浅,可见唾液淀粉酶最适PH在6.8左右且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使其活力下降 【思考讨论】 结果分析: 由颜色梯度可以看出,在PH=6.8时,加入碘液后混合液的颜色最浅,因此,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PH值高于或者低于6.8,唾液淀粉酶的活力都会受到抑制。 注意事项: (1)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缓冲溶液,一定要保证加入的Na2HPO4和柠檬酸的体积完全符合要求,并且充分混匀。 (2)实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唾液淀粉酶酶液一直处于低温状态,这样有利于保证酶的活力,可以防止酶失活。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实验室规则 一、实验目的 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验目的是: 1、初步学会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2、熟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了解一些临床生化检验项目。 3、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和观察分析、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等环节,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现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前 1、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充分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 验步骤、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2、预测实验各个步骤可能得到的结果,对预期实验结果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3、注意和估计实验中可能发生的误差,并制定防止误差的措施。 (二)实验时 1、保持实验室肃静,不能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2、在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仪器的构造、性能及操作规程。 3、实验器材摆放整齐,有条不紊、装置正确。 4、按照实验步骤,严肃认真的循序操作,不能随意更动。 5、爱护公物,注意节省实验器材和药品。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酸 碱灼伤及中毒事故的发生。 6、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田中出现的现象,随时客观的记录实验结果,以 免发生错误或遗漏。实验条件应始终保持一致,如有变动,应加文字说明。(三)实验后 1、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交给指导教师评阅。

2、整理实验仪器和清洗玻璃仪器,关闭仪器、设备和电源。清点实验器材, 办理借还手续。 3、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关闭水、气阀门,切断电源,关闭门窗,确 保安全。

药理学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实验心得

药理学实验动物的基本操 作实验心得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这次是第一次药理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很多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做药理学实验之前我们就有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过蟾蜍,小白鼠和家兔,这次的药理学实验更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给了我们很多在生理学实验中并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在刚做实验时,黄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3R原则,即减少,优化,替代。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动物。它们用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健康,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动物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牺牲,我们应遵循“3R”原则。黄老师还通过视频给我们重点介绍了常用麻醉药及用法,实验动物的捉拿、麻醉、固定、给药、取血和处死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东西。 之后便是分组自己做实验了,首先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小白鼠的标记方法,用中性品红表示十位数,苦味酸表示个位数,加上空白对照,一共可以标记一百支小白鼠。标记顺序为先左后右,从上至下。用苦味酸作为标记物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容易被分解和弄掉,不会因为小鼠的活动而消失。其次是因为其有苦味,避免了被其他老鼠舔掉。之后讲解了小鼠的性别鉴定方法,除了书上说的方法外还可通过观察小鼠的乳房辨别。关于大鼠和家兔的捉持方法,大鼠在捉持前最好对其进行安抚,避免其急躁而咬人,而家兔则不可用手扯其双耳将其拉起。在给药方法方面,灌胃法要注意从口角插入口腔,用灌胃针抵住舌头,插入不可过深,一般入喉即可。腹腔注射时最好将其倒转,头部朝下,这样不容易刺入内脏。是否插入腹腔的判断方法:推注完后,轻微回抽,若有负压将注射器的推杆拉回,则已入腹腔。皮下注射时是否的入皮下的判断方法上同,皮下无负压,回抽不拉回。尾静脉注射时注意静脉在尾的两侧,不在上下,注射时用手捏住尾巴前段有利于暴露血管。 家兔的灌胃用木质开口器,使用时要想办法将其舌头压在开口器下,因为舌头会阻碍导尿管插入口腔,可以另外使用棉签配合,一边用棉签压住舌头,一边将开口器插入口腔。耳缘静脉注射时要注意选择小号针头,因家兔耳静脉较小,插入时应仔细谨慎。

实验四 酶的特性实验

说明:本实验由四个小实验组成,其中第一个实验(酶的专一性)必做,其他三个小实验选做(至少做一个) 写实验报告时,可以只写需要做的实验内容! 实验四酶的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酶是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基本上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通过本实验了解酶催化的特异性、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PH对酶活力的影响、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掌握代谢反应及其调控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由酶的专一性实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PH对酶活力的影响、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4个小实验组成。 (一)酶的专一性 1、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为例,来说明酶的专一性。淀粉和蔗糖无还原性,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有还原性二糖的麦芽糖,但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用班氏试剂检查糖的还原性。班氏试剂为碱性硫酸铜,能氧化具还原性的糖,生成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 2、材料、仪器与试剂 (1)材料:新鲜配制的唾液及其稀释液 (2)仪器:恒温水浴;沸水浴;试管及试管架; (3)试剂:2%蔗糖溶液;溶于0.3% NaCl的0.5%淀粉溶液;班氏试剂。 3、实验操作 (1)稀释唾液的制备 ①唾液的获取 用一次性杯取一定量的饮用水,漱口以清洁口腔,然后在嘴中含10-20ml饮用水,轻漱2min左右时间,即可获得唾液的原液,内含唾液淀粉酶。 ②不同稀释度唾液的制备(用大试管) 本实验需制备1:1、1:5、1:20、1:50、1:200等五个不同浓度的稀释唾液。

举例说明:1:5指的是稀释了5倍的唾液,制备方法为1份原液+4份蒸馏水。 1:20指的是稀释了20倍的唾液,制备方法为1份1:5的稀释液+3分蒸馏水。(2)唾液淀粉酶最佳稀释度的确定(严格按表1添加顺序做实验,用小试管做实验) 表1 唾液淀粉酶稀释度的确定 (2)淀粉酶的专一性 表2 淀粉酶专一性实验 (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1、实验原理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反应速度最高。淀粉和可溶性淀粉遇碘呈蓝色,糊精按其分子的大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色或红色。最简单的糊精遇碘不呈颜色,麦芽糖遇碘也不呈色,在不同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的程度可由水解混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