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
- 格式:doc
- 大小:39.01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被句的型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受者的句式叫被句。
A上表被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离。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有句法志的被句:1)“于”字句。
用介“于”引行的施者,表示被,即“ +于+施事者”的形式a“ + 于+ 施事者”如:楚王内惑于袖,外欺于。
b“于”字句常用于主与被比的复句里。
如: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c“乎” (介)的法功能与介“于”同。
2)“ ”字句。
a “ + 施事者 + 及物”,如:(吾子)今赤帝子之。
b“ + 及物”,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3)“ ”字句。
前用“ ”表示被,构成“ +”的形式或““ ++于+施事者”a “ + ”如:人皆以侮辱。
b“ +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于君。
c 南北朝后,“ + (主句)”表示“ 我怎”,如“慈父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句)4)“ ⋯⋯所⋯⋯”句。
a“ + 施事 + 所+ ”。
如:先即制人,后人所制。
b“ + 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所。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 ”如:臣被尚召。
信而疑,忠而被流被雨打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意“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代后,至今,“被 + ”。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 ”、“ ⋯⋯所⋯⋯”或“⋯⋯ 所⋯⋯”表被。
介“ ”引行作的施事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状。
例如:⑴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屈原列》)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
(《伶官序》)⑶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六国》)⑷不者,若属皆且所。
(《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
介“于”引出作的主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
例如:⑸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⑹六皆通之,不拘于,学于余。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
(溥《五人墓碑》⑻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3、用“ ”或“ ⋯⋯于⋯⋯”(“ ”引出作的主者)表被。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于”字式被动句,哎呀,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里的“劳力者”不就是被“治”的嘛,多明显呀!
2. “为”字式被动句,你想想“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贤能”不就是被“用”的呀,这就是“为”字式被动句哟!
3. “为……所”式被动句,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这句话,“卫太子”就是被江充给弄败了呀,这就是典型的“为……所”式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4. “见”字式被动句,好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说自己被流放嘛,这“见”字式很好理解吧!
5. “见……于”式被动句,就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就是被“大方之家”笑呀,这种就是“见……于”式被动句呢!
6. “被”字式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却被诽谤了,这就是用“被”来表示被动呀,简单吧!
7. 无标志被动句,像“戍卒叫,函谷举”,这里的“函谷”就是被动的呀,虽然没有特别的标志,但就是能感觉到它是被举起来啦!
8. “受”字式被动句,“受制于人”嘛,很直白呀,就是被别人控制,这就是“受”字式被动句的体现呢!
9. “受……于”式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就是被别人控制啦,这就是“受……于”式!
10. 意念被动句,比如说“蔓草犹不可除”,其实就是说蔓草是应该被除掉的呀,虽然没有具体的被动标志,但意思在那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真的很丰富多样,而且通过这些例子能很清楚地理解和感受它们的用法,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 +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
a“为 + 施事者 +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 +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 +谓语”的形式或““见 +谓语 +于+施事者”
a“见 +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 + 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 +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 + 施事 +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 +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 + (施事者) +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
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 +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
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 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 (“见”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
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
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
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如:
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
《资治通鉴》)
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⒆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⒇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