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 格式:ppt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55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
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一、问答:1.什么是被动句?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
(中山狼传)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
(韩非子·五蠹)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答李翊书)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5.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起义)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秦于赵兵相距长平)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
韩非子·说疑)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更法)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冯谖客孟尝君)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克伤于矢。
(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止,将为三军获。
(左
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父
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
比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
成被动句式。
比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
比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哎呀呀,有一种被动句式叫‘于’字式,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劳力者不就是被人治理嘛,多有意思啊!”
2. “嘿,还有‘为’字式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人不就是被宋国笑话嘛,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3. “哇塞,‘见’字式也很常见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忠诚的人被诽谤,多让人气愤呀!”
4. “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被’字式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诋毁,能不怨恨吗?”
5. “哎呀,‘为……所’式也很特别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被秋风给破坏啦,这场景多生动啊!”
6. “嘿哟,‘为……见’式也有哦!‘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被流放嘛,真无奈啊!”
7. “哇哦,‘受……于’式了解一下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别人制约,多憋屈呀!”
8. “哈哈,‘受……见’式也存在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老是被那些有学问的人笑话,多尴尬呀!”
9. “哎呀呀,‘为……于’式也别错过呀!‘胥之父兄为戮于楚’,这家人被楚国杀戮,多悲惨啊!”
10. “嘿嘿,这些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是不是很神奇呀!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丰富多样,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真的很有学习的必要呀!。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存在多种被动句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并给出例子:
1.被字句式(受事被动):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示
动作的承受者,即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是被动的。
例如:•他被老师打了一顿。
•书被他撕碎了。
2.句式"为……所……":通过"为"字引导施动对象,"所"字引导
动作或状态的表达,表示强调施动者对被动者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他为家人所敬爱。
•这个问题为大家所关注。
3.句式"受到……":通过"受到"引导后接动作的施加者,表示
强调被动者受到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这个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影响。
4.句式"被动词+得+形容词/副词":这种句式中,被动动词后
面接上"得"字,然后加上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被动程度。
例如:
•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他写得很漂亮。
被动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通常在句子中会倾向于
使用主动句式。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被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