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课时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6.22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2课时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主要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4.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分别是什么?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5.主刑与附加刑有哪些内容?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6.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学设计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学科:道德与法治讲课人:《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二)教材分析本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层。
第一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
第二层,告诉我们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及法律的主要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第三层,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三)学情分析一方面,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
另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
同时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并进而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离不开法律,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没有人可以例外,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四)教学理念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情境。
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归纳、提炼主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预防犯罪一、学习目标1。
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涵义和刑罚的种类.2。
了解犯罪的危害。
3.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二、评价任务1。
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如何预防犯罪。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防微杜渐的故事: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
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
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
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成语解释:防微杜渐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预防犯罪(二)自主预习1.填空(1)刑法是惩治________、保护_______和________的有力_______。
《预防犯法》【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白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点,了解如何增强自我防范,远离犯法。
能力目标: 能够判定犯法行为,能够是非分明,自觉遵纪遵法,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遵法【学习重、难点】重点:犯法的特点。
难点:增强自我防范【自主预习】请阅读教材P52-56页的内容,完成以下的填空。
1.什么是刑法?刑法是惩处、爱惜和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和对犯法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2.什么是犯法?犯法的三个大体特点?犯法是具有严峻的、触犯了,应当受到惩罚的行为,这也是犯法的三个大体特点。
3.犯法的后果?任何人的犯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法的法律后果是。
4.什么是刑罚?刑罚又称为、,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法分子适用的法律制裁方式,以限制或剥夺犯法人权益为要紧内容。
5.刑罚的分类?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6.如何预防犯法?①.犯法是咱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咱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爱漂亮好生活,。
②预防犯法,需要咱们。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咱们应增强,依法,做一个自觉遵法的人。
咱们要从做起,幸免沾染不良习气,。
【交流分享】运用你的体会,阅读教材P52的图片,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了解罪与罚学生阅读教材P53“探讨与分享”试探与讨论:(1)试对照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二、增强自我防范学生阅读教材P55“探讨与分享”试探与讨论:(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样可不能犯法,即便犯了罪也可不能受到刑罚惩罚。
你以为那个观点对吗?(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法道路的线路图,并分析他走上犯法道路的缘故。
【课堂训练】一、2016年11月2时日,江西丰城电厂三期食建项目冷相增施工平台切期,造成74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丰城市公安局将王某等4名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责任人和顾某某等8名涉燃生产销营他苏产品罪的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
预防犯罪课题:预防犯罪科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1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预防犯罪》是第五课的第二框题,在对违法行为有初步了解后,介绍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在认清违法犯罪危害后,解决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研究、学习《预防犯罪》,有利于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提高其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有利于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把握犯罪行为,表述其基本特征和刑罚的种类。
通过理性分析、辨别案例,全面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以案例设疑导入,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释疑解惑,通过观看视频、合作交流、自我反省等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通过观察和前测,我发现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易受环境影响,如果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够重视,易造成违法行为的发生。
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违法现象设疑导入,以犯罪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采用观看视频、分组讨论、自我反省等活动方式,从罪罚之义、罪龄之界、失足之因、前车之鉴四个环节层层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预防犯罪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利用网络对青少年实施诱拐、欺诈和性侵害等案件时有发生,为避免此类侵害,我们应该
①提高警惕,安全上网②抵制诱惑,拒绝上网③谨慎交友,防止上当④保护隐私,避免泄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
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3.法律课堂上,小妹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案例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2015年5月1日,案例再现李某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拦截,经检测,其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为65毫克法律链接注: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
醉酒驾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对此案例,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小萍:“他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
B.小忠:“他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
C.小莉:“他会被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
”
D.小金:“他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
4.演员张某因容留他人吸食毒品大麻,被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 000元。
张某的行为是
A.犯罪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5.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家还是一件旧风雨衣,只有在狂风暴雨之中才能更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下列对家理解正确的是
①家是一个由房屋、家具等构成的物理空间②家为我们提供了物质保障、安全保障
③家是我们情感的寄托④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7年4月9日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李昌军二人涉嫌严重违纪被捕,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二位高官在同一天落马,反映中央重拳整治金融领域腐败的决心。
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②二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③二人会受到行政处罚④二人的行为会受到刑法处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这句话告诉我们
A.要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B.加强自我防范,就能防患于未然
C.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制裁
8.2017年11月28日,西安某男子当街一张一张烧毁百元人民币。
该男子一边烧毁人民币一边说:“我烧我的钱不犯法,你让执法的来。
”该男子的言行给我们的启示是
A.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守法 B.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C.烧毁人民币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不违法 D.该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受到民事法律制裁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10.某小学教师陈某因学生小明没有完成作业非常恼火,便拧小明的耳朵,结果将小明的左耳朵拧掉了。
对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赔偿小明医疗费2万余元。
这表明我国法律
①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②禁止和制裁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的行为
③禁止和制裁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④禁止和制裁老师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某县未满18周岁的学生阿斌等三人,因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平时在校不认真学习,常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交往,沉迷网络游戏。
为了获得上网的费用,他们在某茶记附近多次对路过行人持刀抢劫。
该县人民法院依法分别判处三人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缓刑三年,并处罚金20000元。
(1)阿斌等三人的持刀抢劫行为属于哪一种性质的行为?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判断理由。
(2)为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请你分别向学校和同龄人提两点建议。
12.案例一:某校八年级(2)班学生肖某不思上进,旷课、夜不归宿,与社会上所谓的“哥们儿”在一起吸烟、酗酒、进营业性网吧,多次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批评教育。
案例二:郭某初中辍学后,因无钱上网,就经常在学生上学的路上向学生强行索要钱物,并多次拦截殴打学生,还多次进入学生宿舍偷窃学生财物,后被老师发现并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案例三:李某、刘某非法用车辆将张某等16名智障人员拉到贺州市某大理石粉体厂搬运粉体,充当苦力,非法占有16名智障人员所得的劳务费。
4月13日,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一审宣判,判决被告人李某、刘某犯强迫劳动罪,分别判处二年六个月、二年有期徒刑。
(1)这三个案例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2)案例一、二的行为与案例三的行为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3)为了你和你的同龄人远离违法犯罪,请提出几点警示。
13.虽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虽然都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仍有人酒后驾车,甚至醉酒驾驶;虽然都清楚吸毒贩毒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仍有人铤而走险……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民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你校法治宣讲团将要举办一次“你我与法同行·共创精彩人生”宣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给居民讲讲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危害。
(2)请围绕“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这一主题向居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10.CBAAD AAACC
11.(1)属于犯罪行为。
因为阿斌等人多次持刀抢劫的行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2)学校: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③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未成年人。
同龄人:①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②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③防微杜渐,正视错误,勇于改过。
12.(1)①案例一肖某的行为属于不良行为;②案例二郭某的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③案例三李某、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危害。
二者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3)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使自己健康成长。
13.(1)轻者导致违法,重则走向犯罪;影响家庭幸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共安全;影响法治国家建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影响国家形象;等等。
(2)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②增强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③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④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⑤不做有损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
⑥采取合法方式行使权利;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依法维权;⑧及时举报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