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古代婚姻家庭共3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34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摘要:汉字包含了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和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婚姻习俗。
“姓”、“父”、“舅”、“姑”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度,“媵”、“妾”、“姒”、“娣”等字反映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婚”、“娶”则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记录了买卖婚俗,“媒”、“妁”记录了包办婚俗。
关键词:汉字;婚姻文化;中国文化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文字系统,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也是记载我国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全息标志——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古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
所以尽管古代社会环境和古人已离现在很遥远,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汉字,窥视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
因此人们常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特殊载体。
婚姻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化形态,在汉字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反映。
本文就选取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谈其中所体现的我国古代婚姻文化。
一、汉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和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1、“姓”、“父”、“舅”、“姑”等汉字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和女性主导地位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沿革。
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婚姻生活也是以女性为主导的群婚制度,即《列子·汤问》记载的“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这种原始的婚姻状态在最早的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姓”是一个表明家族的文字,现在一般人都随父姓,但“姓”字却从女从生,看起来很矛盾,但这个字却真实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状态。
《说文·女部》释为:“姓,人所生也。
”意思是表明“姓”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统的标记,这正与其字形义相契合。
“姓”字说明,远古社会孩子血统维系在母亲身上。
当时人们都从母系得姓,正因为如此,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如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等等。
“姓”字这一构形说明,在远古社会,确实存在一种群婚制度,人们认为生孩子是女人感天而生,与男性无关。
从汉字解析中国古代婚姻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忠实地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
汉字作为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载体,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婚姻状况。
文中将从嫁与家娶与取妇与女妻与妾的字形结构来讨论古代婚姻状况。
《易·系辞》:“天地絪緼,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是说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人类则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的,所以婚姻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和进步的基础,它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沿袭下来,经过了不同的演变形态,直接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行着漫长的演变。
从原始时代母系社会的群婚发展到父系社会的掠夺婚姻,女子逐渐成了男子的附属品。
进入奴隶社会,继掠夺婚之后出现了买卖婚姻,这种婚姻制度盛行于私有制的整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嫁娶方法。
女。
婦人也。
象形。
王育說。
凡女之屬皆从女。
下面举几个女子旁的字,来解释下女子在古代婚姻中的地位及古代婚嫁的状况。
妇,服也。
从女,持帚,洒埽也。
会意。
谓服事人者。
——《说文》妇字的甲骨文字形右边是女左边是帚,寓意为女子拿着扫帚打扫,妇形容已婚女性,这个字就可以看出结婚后的女子是用来服侍人的,而不是现在的可以持家做主。
妇字甚至还有些贬义,比如妇人之仁,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婚姻中少不了嫁娶这两字。
《说文解字·女部》:“嫁,女适人也。
从女家声。
”“适”本义指“往、至”,后引申为女子出嫁。
“适人”即为嫁人。
《说文解字》家,居也。
从宀,豭省聲。
这两字可以看出女子嫁人了才算有家。
在古代,嫁人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在平等的地位的结合。
《礼记·昏义》中载有古代婚俗中的六礼:“纳采(即行聘)、问名、纳吉(占卜吉日)、纳征(送彩礼)、请期、亲迎。
”其中送彩礼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的纳征是不可缺少的,男方要给女方家里贵重的物品,然后,这门亲事才可以继续,用物品交换女子,等同于买卖了。
汉字与婚姻制度演变简论
从中国古代四大礼到明清以后出现的“婚姻制度”,看到几千年来演变行为婚姻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汉字文化的演变,覆盖了汉字的历史发展。
在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中,古代汉字的笔画形容性、形似性,就是婚姻制度的重要来源,比如排子军衔就是因为排子的笔画把四张牌排起来,就形成了典型的“军衔”象征。
“中山八将”也确实是因为汉字的笔画而构成。
“子孝父之义”则是汉字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原则,也是婚姻制度的基础。
此外,古代汉字中,有关婚姻制度的文字也表明古汉字文化在这方面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西晋婚姻法”就大致定义了当时婚姻规则,“秦藩章令”则明确的规定了一切婚姻关系应该遵守的宪法。
从汉字到古代礼仪,又到明清以后的婚姻制度,汉字文化一直贯穿着,在表达婚姻的制度的过程中,不断的体现出汉字的文化发展,也揭示了婚姻制度在历史演变上的重要部分。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
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
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
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
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
”“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
“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
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
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
《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礼记·坊记》:“娶妻不娶同姓。
”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
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
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汉字文化研究—从汉字看我国古代婚姻形式作者董婷系(院)人文管理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8 级学号 084901020指导老师王兆国日期 2012 年5月汉字文化研究—从汉字看我国古代婚姻形式董婷(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婚姻形式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明的进步,婚姻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古代婚俗特别是远古婚俗大多已不可考,但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婚姻形式的一些蛛丝马迹。
文章选取了与婚姻有关的几个汉字,通过分析其原始意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意义,以及通过汉字拆分所体现出的意思,来了解古代婚姻习俗,揭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字:汉字;婚俗;婚姻形式婚姻形式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形式之一,作为社会构成基本单位的血缘团体的形成、发展、延续,都直接依赖于人们的婚姻活动。
婚姻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形式也经历了种种变异。
正因如此,我们祖先的婚姻形式大多已不为人所知,但汉字的存在或许能让我们对古代婚姻形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汉字诞生于史前我们先人从蒙昧走向文明时期,它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从仓颉造字传说至今,汉字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依旧以其特有的形体构造和表意性而显示出其独特的风韵。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上古婚姻文化的一些蛛丝马迹。
本文选取了部分与婚姻密切相关的汉字,通过对这些汉字的分析理解来探究汉字蕴涵的古代婚姻形式。
一、从“姓”看远古人的群婚习俗不管现代人是否接受,从对汉字“姓”的分析,我们祖先的确有过一段“共产共妻”式的性自由阶段。
远古群婚是汉民族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全人类最早的婚配方式。
在那个时代,人类处于原始的蛮荒时期,过着最原始的部落、氏族群居生活,同猎同食、同耕同住,在这样混乱的生活形态下,没有固定的配偶,只有混乱的交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