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汉语 被把融合句 吕为光
- 格式:pdf
- 大小:160.06 KB
- 文档页数:3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语言表达“简明”的“简”就是简简单单,不啰唆重复,它是指量上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明”就是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质上的要求,是要求表达的效果最佳,表达的明晰度最高。
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唆、无条理。
语言表达“连贯”是语言表达中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一、要明确语言表达“简明”的具体要求1.做到语言简洁。
大体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
什么是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请看以下例句:“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
”在这句话中“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光这一生理现象,这里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够简洁了。
二是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
比如:“这是一件新的毛衣”,这里的“的”字应当省去。
又比如:“我因为心里有点烦,所以出来走一走。
”这里的“因为”“所以”用得就多余。
三是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而不用再重述原来的内容。
比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对上述问题”来替代。
2.做到语意明白、确定。
这可以从口语、书面语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对于口语,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
在口语中由于重音不同,同样的话却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比如:“王刚来了”,如果说成“王刚..”,表意重点就不一样,前者..来了”和说成“王刚来了侧重表示来的人是王刚,而不是其他人,后者侧重强调王刚已经来到了,没有缺席。
二是要注意合理停顿。
在口语中,同一句话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差别。
例如“演员要演好戏”,如果按如下停顿“演员/要/演/好戏”与按“演员/要/演好/戏”停顿,意思就不大一样。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思考和练习一答案欧阳光明(2021.03.07)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
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
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
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
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
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
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
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
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
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
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
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现代汉语(黄伯荣)课后答案6章第六章修辞“修辞”思考和练习二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①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
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
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
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
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
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锤炼词语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案1.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2010年《考试大纲》(课标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①“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②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
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2.命题规律总结①高考对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如2009年山东卷、北京卷。
命题点通常落在词义的轻重、大小、褒贬等方面,反映在词语使用的对象、范围以及上下文的对应、搭配等方面。
无论实词或虚词,都给定语境,考查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②试题的设问形式固定不变。
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或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如2009年江西卷、湖北卷。
③试题的考查侧重于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和对词义的辨析,二者要兼顾。
④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⑤试题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常见于报刊中使用率较高又容易被误用的词语。
3.命题趋势分析①2006年全国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考查虚词运用出现了新题型,要求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填写虚词,难度大,2009年辽宁卷继续使用了这种考查形式。
今后考查形式会更新颖,2010年考生应注意这一点。
②虚词尽管意义较虚,使用、辨析有一定难度,但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虚词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虚词仍将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③随着高考试卷结构和题量的调整,实词与虚词甚至与熟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将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⑴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⑵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表述方式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这种发展变化,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避免闹笑话。
(如2007年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毛岸英的儿子毛新宇时的“家父门”事件——“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又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聊斋志异·张诚》中“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学生笑料百出的翻译。
)二、古今言殊(一)语音的演变(高考不作要求)1. 语音演变:声调变化,韵母变化。
(见课本P8)2. 学以致用:试推断“回”字在古代的读音。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ái”。
(二)词汇的演变(重在考查似是而非的双音节词)1. 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所以在翻译文言句子时,一般都是先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1)做课本P10 一(2)偏义复词: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
【参《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公姥、父母、父兄、弟兄。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①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考情领航]1.(2016·高考全国乙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
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解析:选A 能力。
综合运用确认法和排除法,可以快速确定答案。
结合整个文段看,①处不能填“一定”,排除C 项;③处是假设,填“如果”,这样就可以排除D 项。
再向下验证一下,④处表并列,填“而且”或“并且”,⑤处与③处的“如果”呼应,填“那么”。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很难估量自己天赋的大小,因为当你的潜能尚未实现时,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那么,管它是大是小,干脆不要去估量。
________,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受环境和风尚的支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折腾,结果就把自己天赋总量中的一大部分荒废掉了。
A.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B.如果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C.只要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D.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解析:选D。
此题考查选句连贯,根据文段所提供的语境,横线后的语句是“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因此横线处要体现“这样做”指的是什么。
综合比较四个选项看,B项和C项是假设关系,不能与后面衔接,应排除。
比较A项和D项,A项内部语句顺序不当。
所以选D。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言是思维的绿叶,衬托起万紫千红的绚丽;语言是情感的河床,奔腾着百转千回的悲喜;语言是思想的翅膀,翱翔在万里蔚蓝的晴空;装点你的语言,能让作文的思想在朵朵语言的浪花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一、文采斐然法著名作家秦牧曾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
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感。
”虽然现在有一些对追求文采的过激看法,认为追求文采就是试图为苍白的思想感情涂脂抹粉,但是,一篇佳句迭出,文采斐然的作品依然会引起读者的爱才惜才之心。
因为在文章中挥洒出的是作者敏锐的才思,勃郁的才思。
如果说文章的内容是一个二维世界,那么文采就是让它转变为三维画面的重要手段。
绘声绘色的细腻描绘,准确精彩的修辞运用,能够让简单的文字焕发出珠玉的光辉,让平淡无奇的表达变得饱满动人。
我们可以比较下面两段文字:他刚毅、坚挺、永不屈服,但是别人会以另类看他。
有时我们不能太过固执,拐弯,再走,才是前进的真实写照。
他刚毅、坚挺,永不屈服,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挺立;像一枝傲菊勇斗寒霜;像一只翱翔于天际的苍鹰盘旋;像一颗璀璨的金子闪闪发光。
但是,高耸的山峰会被冰雪封冻;倔强的秋菊只能孤军奋战;苍鹰往往是猎人的最爱;就是金子,也会因其光芒四射而灼伤了别人的眼睛。
如果是这样,不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且别人也会以另类加以对待。
有时候,我们不能固执地一路向北,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拐个弯,再走。
第二段文字整体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比喻排比并用,以富丽的文辞写出了作者对于“坚持”与“拐弯”两者关系的思考,让第一段中干巴枯燥的说理变得赏心悦目了。
文采斐然但要避免华而不实,追求华而实的文章。
因为只有建立在坚实的思想感情之上的文采才会是锦上添花,否则就如朽木雕花,功夫再好,也终不成器。
■佳作赏评⊙一考生各位2035年的弟弟妹妹们:你们好!今天,我——来自2018年的老青年,给你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国梦,创造新辉煌”!2018年,我们的国家开始走向辉煌,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创新古老智慧,才能创造年轻新中华。
2007年第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3,2007第23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3(总147期)Tot a l No 1147收稿日期:2006—10—19作者简介:吕为光(1982—),男,河北唐山人。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试论现代汉语“被”“把”融合句吕为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被”字句和“把”字句是汉语中非常特殊的两种句式,许多语法学家都对这两个句式进行过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然而,在汉语中,还存在一种这两个句式融合在一起的特殊情况,人们对这种融合句探讨得很少。
本文尝试从句法形式、语义基础和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对这种融合句进行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融合;语义基础;语用价值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7)03—0085—03 “被”字句和“把”字句是汉语中非常特殊的句式,几乎每一部语法书都对这两个句式进行过描述和分析,许多语法学家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句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在现实当中,还存在一种“被”字句和“把”字句相融合的句式。
关于这种更为特殊的句式,则很少有人去分析和研究。
在我们所了解的范围内,只有刁晏斌对这种融合句进行过探讨,而探讨的范围是在近代汉语内。
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第一阶段),这种融合句也是存在的。
语义和句法之间的映射问题是当今语法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大多数语法学家认为表层句法形式是深层语义的映射,句法和语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
我们认为这种融合句也不例外,它同样是深层语义基础在句法层面的映射。
所以,本文尝试分析一下这种融合句的句法形式、语义基础以及这种句式的语用价值,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融合句的句法形式通常人们把“把”字句叫作处置句,可以粗略地记作:S 把O VP;“被”字句可以记作:O 被S VP 。
而这种融合句同时具有“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特征,我们可以把这种融合句记作:被S 把O VP 。
这种句式既强调了施事对受事的处置,也强调了受事是被动地遭受不利的,不希望发生的事。
例如:11有几秒钟,我好像被人把血都抽光了,就快死了。
21队长再喊也没有用,被他们把胳膊扭到后面,弯着身体走了。
例1中既突出了“别人”对“我的血”的处置,即“抽光了”,同时又突出了事情的发生对“我”来说是被动的、不情愿的。
例2既强调了人们对“队长”的处置,即“把胳膊扭到后面”,又突出了事件的发生对于“队长”来说是被动的、不情愿的。
这种句式是“被”字句和“把”字句“嫁接”而成的,所以,与“被”字句和“把”字句有许多的共同点: 一是这种融合句的宾语都是有定的,例如:31被人把这件事与两千年前的焚书并为一谈。
41他得睁着眼,清清楚楚地看着,到底怎样被别人把他推下去。
例3中“把”后的宾语是有定的,因为有指示代词“这”这个有定标记。
例4中“他”是有定的,复指前一分句的主语(祥子)。
二是这种融合句的动词同“被”字句和“把”字句一样不能是光杆动词,必须有其他补充成分,否则,句子是不成立的。
光杆动词往往是无界行为,无变化性可言,动词带上其他补充成分,才能表达事件所带来的状态变化,使动词有界,例如:51我没有别的孩子那么强壮,被人家把我挤出来了。
61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被野狗把尸首58拖到小溪中去了。
例5动词“挤”后加上了趋向补语“出来”,例6动词“拖”后面加上了处所补语“到小溪中去了”,这些补足语使光杆动词有界,变为复杂形式,这样句子才成立。
这种融合句同时具有“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特征,即被动性和处置性。
所以,对动词的要求是既能适应“被”字句,同时又能适应“把”字句。
金立鑫总结了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几类动词,例如: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和形式动词等。
这种融合句除了金立鑫提到的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动词以外,还应该排除一些没有“被动性”和“遭受义”的动词,例如:“赠送”、“还”等动词。
这类动词对于受事来说,不是被动地遭受不利的事情,不能用于“被”字句,也就不能用于这种融合句。
以“还”为例,虽然可以用于“把”字句,如“小王把钱还我了”,但是,“还某种东西”对于受事来说并不是被动地遭受不利的事情,而是对受事有利的。
所以,不能用于“被”字句,如“钱被小王还我了”,同样也就不能用于这种融合句了,如“被小王把钱还我了”。
总之,对于这种融合句来说,适应它的动词必须具有[+处置]、[+遭受]、[+被动]的语义特征才可以。
二、这种融合句的语义基础很多学者在研究“被”字句和“把”字句时,都认为这两种句式都是由“主—动—宾”句式转换而来的,并且认为大部分“被”字句和“把”字句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我修好了电视。
→“把”字句:我把电视修好了。
(在强调“处置义”的语用作用下,转换为“把”字句)→“被”字句:电视被我修好了。
(在强调“被动性”的语用作用下,转换为“被”字句)上面只是从形式上简单地说明了一下“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共同点,这还不足以印证它们具有深层的融合基础以及具体是什么样的语义特点才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
那么,到底“被”字句和“把”字句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语义特点可以使二者融合在一起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被”字句和“把”字句中,受事一定是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当表示不对受事产生影响时,不能使用“被”/“把”字句。
例如:7.我知道下雨了。
(1)我把下雨知道了。
(2)下雨被我知道了。
“知道”对于“下雨”来说,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
可见,“被”/“把”字句都是要求行为对目标物有影响性的。
这是“被”/“把”字句之所以能够融合的语义基础之一,即强受事性。
从施事角度观察,汉语里的及物动词构成的“主—动—宾”句式一般不容许非意愿性的成分做主语,只有一些“有标记”句式,如“被”/“把”字句可以容纳弱施事性成分。
例如:81阴雨困住了远到的客人。
(1)阴雨把远道的客人困住了。
(2)远道的客人被阴雨困住了。
“阴雨”是非意愿性成分,它不是造成事件的主动者,只是叙述者归因于它。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非自主的使因成分出现在“被”字句和“把”字句中比出现在“主—动—宾”句中更自然。
这体现了“被”/“把”字句之所以能够融合的第二个语义基础,即弱施事性。
综合上面的介绍,我们发现,正是因为强受事性和弱施事性这两点共性,才是“被”字句和“把”字句能够“嫁接”的深层语义基础。
在方言中存在一种句子,有时既可以理解为“把”字句,也可以理解为“被”字句。
这从方言中找到了对这种融合句式有共同语义基础的有力佐证。
赵元任提出:“给”这个被动句标志,在连动式中,当首位动词用时,宾语又省略的时候,用法有时候像“把”字句。
赵先生举了一些例子:信给寄走了。
(信被寄走了。
)信写完了,请你给抄了寄走吧。
(此处“给”相当于“把”)在杭州话、山西交城、湖南汝城同样有这样的例子:山西交成 给:他给票丢啦。
(1)票被他丢了。
(2)他把票丢了。
湖南汝城 拿:我拿之吓甲一跳。
(1)我被他吓了一跳。
(2)我把他吓了一跳。
这些方言中的例子可以说是在形式上对“把”/“被”字句深层语义共性的映射。
在近代汉语中,也存在着“被”字句和“把”字句融合的例句。
例如:91老汉王林,被那两个贼汉将我那女儿抢将去了。
(元杂剧《李逵负荆》)101战不数合,被刘弘基一枪将张凯刺于马下。
(《大唐秦王词话》)可以说,现代汉语中的这种融合句是对近代汉语中的临摹。
这就从历时的角度证明了“把”/“被”68字句的语义共性。
综上所述,证明了“被”/“把”字句融合的语义基础,这反映了这种融合句式并非是人们在毫无根据的基础上捏造出来的,而是深层的可以融合的语义基础在句法层面的映射。
三、这种融合句的语用价值和修辞效果这种融合句的使用是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的。
首先,这种句式满足了人们表达的需要,人们想在一句话中既要强调对受事的处置,又要突出被动遭受不如意、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为了达到这种双重效果,所以才产生这种融合句,即产生这种融合句的诱因。
例如:111我躲闪着,到底还是被吴胖子把打火机抢走了。
121他在家门口不远一个坑塘边练习跳水,不小心被坑塘里的碎玻璃把腿划破了。
上面两句话,既强调了对受事“打火机”和“腿”的处置结果,即“抢走了”和“划破了”,又突出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于“我”、“他”来说,都是不利的,被动地遭受灾祸,蒙受损失。
其次,可以保持话题的一致。
例如:131韩国队越急越出毛病,(韩国队)反被中国队把分追上来。
141那对青年也不晓得犯了什么罪,(那对青年)被日本人从车上把他们拽下来。
从上面的两个例句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分句的话题是一致的。
这样文脉清晰,叙述畅达。
如果不使用这种融合句,而只使用“把”字句,话题不一致,就显得叙述混乱,逻辑不连贯。
例如:韩国队越急越出毛病,中国队把分追了上来。
这一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话题不一致,前一分句叙述的是“韩国队”的情况,而后一分句却把话题转换为“中国队”,这样就失去了句子本来就有的内在条理性,文脉前后多变,叙述不畅达,显得不自然。
再次,在句尾焦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比焦点。
对比焦点是说话人在动态言语中出于对比目的,而有意识强调的信息。
对比焦点的表现手段之一就是通过介词来实现的。
这种融合句有“被”和“把”两个介词,这两个介词后面的成分就是对比焦点。
例如:151被田家夫妇把他揍在底下。
161昨天晚上9点钟,还被参谋次长把我约去。
“被”字和“把”字后面的成分互相对比、互相映衬,凸显对比焦点,既强调了处置性,又突出了被动性。
此外,这种融合句还起到了一些修辞效果。
例如:表达简洁、紧凑、句式新颖等。
四、结语这种融合句之所以很少有人讨论,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例句少,这就使人们认为这种融合句只是个别用例,不具有普遍性,总结出来的规律和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较低;二是这种融合句在口语中比较多见,这就使人们觉得这种句式的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融合句的产生和使用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具有它特定的语义基础和语用价值,是深层语义基础经过特定的语用目的而形成的句式。
[参考文献][1]刁晏斌.近代汉语“把”“被”融合的两种句式[J].大连教育学院院刊,1989(2).[2]刁晏斌.现代汉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4]范晓、张预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5]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 1997(6).[6]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2(5).[7]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8]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中国语文,2001(6).[9]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