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17.55 KB
- 文档页数:5
2023年从女部字演变看女性地位变化2023年,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间节点。
回望一百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变化是显著的。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女性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较为低下,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逐渐提升。
而女部字的演变,则是一个微观的缩影,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变化。
女部字是汉字中的一个部首,其作用是表示与女性有关的词语。
在演变的过程中,女部字经历了从妇到女的转变,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女部字的演变,探讨女性地位的变化。
一、妇到女:女性地位的嬗变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被称为“妇女”。
而在汉字中,女性相关的词汇多以“妇”字作为部首。
例如,“妇人”、“妇科”等。
但是,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女性开始追求平等的权利,女性地位开始逐渐提升。
此时,《新华字典》中女部字的解释也发生了变化,《新华字典》第二版(1971年)将女部字的解释改为“女性”,不再使用“妇”。
这一变化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嬗变,女性不再仅仅被视为家庭中的“妇女”,而是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角色。
女性可以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贡献的创造。
此外,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女性也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女性职业的广泛发展女部字的嬗变,也反映了女性职业的发展。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提到女性在职场中发挥的作用,此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女性职业发展的变化,即女性所从事的职业内容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所从事的职业范围越来越广泛。
如今,女性可以担任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等各种职业。
在艺术方面,女性在音乐、绘画、服装设计等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
女性的职业发展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也切实地减弱了家务劳动对女性的困扰。
三、公益事业与女性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需要,女性的地位逐渐走向平等,而对于女性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要。
女性在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领域所表现出的能力与任务也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人人敬重的角色。
从汉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摘要:汉字除了具有书写语言,表达概念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表达复杂文化意蕴的本质特征。
从汉字的形体构造上,我们可以窥见先民造字的理据。
一直有观点认为某些汉字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这些字集中反映在女旁字上,我们通过对女旁字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汉字;女性;地位;变化早在50年代,就有人写信给当时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指出有些汉字是“含有侮辱妇女意义的遗物”,主张“彻底消除今后文字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80年代中期有人发表类似的观点,认为某些汉字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
根据汉字特殊的造字理据及具有的表达文化意蕴的本质特征,我们通过对女旁字的分析,可以探讨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夏商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女性具有生育子女的能力,在“种的繁衍”上的巨大贡献,曾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例女甲骨文的女是端庄正坐的女性形象,表明女性地位的尊崇。
又如“好”字无论甲金篆楷,其结构皆从女从子会意,即表示妇女应以多生善哺子女为好,其字形结构酷似双手搂抱婴儿哺乳的母亲形象,它极其生动形象地袒呈着华夏先民对女性在“人的生产”“种的繁衍”这一巨大功能上无限崇拜的文化心态。
如:“姓”本身即女部字,说明姓氏本源于女性。
甲骨文中不少“姓”氏字如“姜、姬、姚、姒、”。
《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其中“人所生”即“母所生”。
即是说,在先民的观念中,“姓”是因母而得,与父无关。
同时,在世系方面,我们也可以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舜姓姚……等知道五帝时期女性享有较为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父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转折点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女性在婚姻中的优越地位便开始跌落。
早先在母系社会中以妇女为中心的婚姻,逐渐让位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婚姻关系。
农业大力发展,生产工具发明,男性的力量使得他们在劳作中占主要地位,掌控经济大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则被非社会性的、繁重的家务所替代。
从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甲骨文虽然只是一种占卜文字,但它却如同一部史书,真实记载了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辉煌和喜悦、厄运和悲苦,使人能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纵观历史,女性在人类社会之初曾是风光无限,母系社会时期,女性有着绝对的权威,男人那时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这从“姓”字可以看出来。
甲骨文中的“姓”字,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表示草木萌芽生长的“生”,表示母系氏族社会由一个女性所繁衍的后代。
上古时期,个人以及氏族的姓都源自女性血缘,如“姜、姬、嬴、姚”等古老的姓。
夏王朝开始,社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经济形势逐渐让位于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经济形式,氏族、部落的结构逐渐消亡,男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华夏民族由王权母系制向王权父系制转变。
比如“娶”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一个女,右边靠上一只手,意思即是抓住了一个女子。
但“娶”的本字为“取”,“娶”是后起字,本义是军战取耳,引申为凡用武力抢夺之词,“娶”反映的是抢婚的旧俗。
父系氏族早期,男人们因为地位提高,就想把女性从娘家娶到自己家来,而女性又想维持自己的权威,双方相持不下,于是出现了抢婚。
女性的这时的权威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也并不甘心,还有各种反抗行为,男人于是就想法让女人安定下来,甲骨文中的“妥”字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情节。
甲骨文中的“妥”字形是下面一个女,上面一只手按住女的头,目的是使之安定。
女人最终顺从,这从“委”字可以看出来。
甲骨文的“委”字为一边一个女子,一边一个禾字,是说女子像禾谷垂穗一样委屈随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被父系宗族所替代。
母系被替代之后,只好向男性妥协,从此,女性也就踏上了一条顺从、被奴隶的不归之路,而且愈演愈烈。
“女”字在甲骨文中作跪状,也就表明了女人只能顺服、曲从男人,女和奴几乎是同义词。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过程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分析和考证进一步验证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兴衰历程。
论汉字形体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作者:龚斌安袁和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7期内容摘要:中国妇女地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妇女地位的演变可从汉字的形体结构中略知一二。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本文试图通过汉字形体的变化来研究我国妇女地位的演进。
关键词:汉字形体妇女地位演进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国妇女地位经历了由女权制到女奴制最后达成男女平等的曲折过程。
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可从汉字的形体结构中略知一二。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因此,研究任何文化形态都应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
一.从汉字形体看“姓”的起源——女权制时代姓是表明个人所生家庭的符号。
那么,为什么叫“姓”呢?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说:“姓者,生也。
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以此可见,姓和人的出生有关。
许慎《说文解字·女部》云: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许慎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以下几层意义:(1)姓是个会意字。
由女、生构成。
表示的意思是:女性所生的,也就是孩子。
(2)远古的圣王不是他父亲和他母亲生的,而是他母亲和天神发生特殊交感,怀胎生下来的,所以就叫“天子”。
(3)根据生他的那个女性或出生之地来确定姓(也就是说了随母姓),所以“姓”才从女生,并读“生”声。
(4)父系社会有了天子,天子常因臣子有功勋,也根据其祖姓赐他姓本姓,使他得到大家的光宠。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姓是母系社会产物,因为用母亲的族徽来表示哪个母亲生的孩子,所以“姓”才用女、生会意。
从“姓”可以推测,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经历过母系氏族制。
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从汉字字形看女性地位的变化作者:秦浩赵兵来源:《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年第02期摘要上古先民造字时,是通过他们的视觉意象来表现身边的事物的,上古先民造字时,是通过他们的视觉意象来表现身边的事物的,我们可以通过上古汉字字形来了解中国先民们的生活本文着重分析那些代表女性在社会中不同地位的字,从而推知女性地位在上古时期经历的三个阶段:高于男性、过渡时期和位于男性之下,解读女权在上古时期衰落的过程。
关键词符号字形女性地位甲骨文和金文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88-02一、关于从字形和符号的角度探究先民生活的可能性大约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高潮,达到繁荣时期。
母系社会中是以母系血缘维系的,并且由母系关系传递,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儿女只知其父不知其母。
这是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生育”成为繁衍部族的重要凭借,因而女性生殖崇拜就成为了必然。
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大约产生与公元前3500年左右。
这个时间,却是在我国先民进入父系社会不久,还留存着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由于文字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成熟甲骨文的字形看出3500年前乃至更早一个时期的历史。
要研究上古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先对甲骨文中代表雄性的符号“△”和代表雌性的符号“▽”有一个了解。
由于甲骨文符号的象征性很强,因而“△”恰似男性生殖器的形状而“▽”恰似女性阴阜的造型,甲骨文中不断出现“△”和“▽”的造型,这恰好也符合原始人生殖器崇拜时代的特性。
现在西方通用的表雄性的“€M;”和表雌性的“€M9”也是脱胎于男女性征。
因而甲骨文中带有“△”和“▽”的符号的字,很有可能便与男女的区别有关。
当然,我们分析现实女性地位的字时,代表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的字并不是绝对出现在代表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地位的字之前。
在这里,我们研究的是一种趋势,例如后文要论述的从“好”字到“奸”字,就是对女性的态度从褒赏到卑视的一种趋势、一个过程。
论汉字形体与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内容摘要:中国妇女地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妇女地位的演变可从汉字的形体结构中略知一二。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本文试图通过汉字形体的变化来研究我国妇女地位的演进。
关键词:汉字形体妇女地位演进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国妇女地位经历了由女权制到女奴制最后达成男女平等的曲折过程。
我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可从汉字的形体结构中略知一二。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因此,研究任何文化形态都应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
一.从汉字形体看“姓”的起源――女权制时代姓是表明个人所生家庭的符号。
那么,为什么叫“姓”呢?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说:“姓者,生也。
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以此可见,姓和人的出生有关。
许慎《说文解字?女部》云: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许慎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以下几层意义:(1)姓是个会意字。
由女、生构成。
表示的意思是:女性所生的,也就是孩子。
(2)远古的圣王不是他父亲和他母亲生的,而是他母亲和天神发生特殊交感,怀胎生下来的,所以就叫“天子”。
(3)根据生他的那个女性或出生之地来确定姓(也就是说了随母姓),所以“姓”才从女生,并读“生”声。
(4)父系社会有了天子,天子常因臣子有功勋,也根据其祖姓赐他姓本姓,使他得到大家的光宠。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姓是母系社会产物,因为用母亲的族徽来表示哪个母亲生的孩子,所以“姓”才用女、生会意。
从“姓”可以推测,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经历过母系氏族制。
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女权制时代,氏族内部禁婚,那里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
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
从甲骨文中的几个字看商代女性甲骨文记载了华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也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无限风采,并且用文字符号颂扬了母性的伟大光辉。
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导致女性权威地位的急剧下降,直至落到社会的底层,成为男性的附庸,但对女性美德的赞扬仍溢于言表。
标签:甲骨文字女性社会地位在上古社会里,女性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女性是伟大的,她是人类之母,如无女性,人类将无以生也无法繁衍发展。
纵观历史,女性在人类社会之初总是风光无限,独领风骚。
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有着绝对的权威,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人那时只是社会的附庸,只是传宗接代和劳动的工具。
然而,人类进入父系氏族时期,妇女在社会生话中的主导地位渐渐丧失,由受人尊敬、居于领导地位的“女神”变成处于依附地位的“女婢”。
这一切,在甲骨文文字中表露无遗。
一、从“姓”“氏”的由来看女性的地位今天说的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
其实,在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姓氏了。
顾炎武《日知录》:“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中国最早的姓有: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皋,嬴姓等等。
也有不少姓是从女旁而构,如姬、姜、姒、妫、嬴等,这些姓的来源都与母系氏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最初某姓乃是某一母系集团的共同标记。
根据古书记载,中国上古曾经历过知母不知父的时代。
《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在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唯母亲与子女间的关系较为确定和可靠,因而人们就按母系确定人的血缘身份,划分社会成员和集团归属,这就是母系氏族。
而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姓”。
从姓氏文字的演变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作者:张汝奇来源:《科学导报》2023年第65期关键词:文字;姓氏;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纵观姓氏文字的演变史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以女性为主导的母系社会阶段,其次是女性地位弱化后的父系社会阶段,最后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男女平等阶段[2]。
汉字以图像为起源,是一种由图像符号逐渐演化而成的文字符号,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
文字不仅是用来沟通交流和记录的工具,更是时代文明的缩影。
商朝时期,由于生產力的发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大,而在身体条件上,男性本就拥有先天优势,因此,相比于以生育为主体的母系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有些许下降的。
以甲骨文中的“女”为例,甲骨文中“女”字的写法为,在《说文解字》中对“女”的解释为“妇人也。
象形。
王育说。
凡女之属皆从女”[1]。
可见,“女”字是通过女人的形象而创出来的文字。
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甲骨文中的“女”字是跪着的女性形象,而造成这种形象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有关,由于女性需要经常跪地行礼,因此便用跪地行礼的形象代表女性,因此利用女生跪地行礼的这个动作来作文字的象形似乎也在变相性地表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即便在部分文字的构型中还能见到“女”字的身影,但在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中对女性的崇拜实质上都来源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因此随着社会对男性生产能力的依赖增强,女性便逐步变为男性附属品,从“女”字中表现出来的跪地行礼的动作也在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从母系社会的主导方向向父系社会的男性附属方向转变。
在“男”字的书写史中,其甲骨文的字形为,该字字形与稻田和生产工具的形态相似,由此可见,男性在当时已经是生产力的象征了,说明当时的男性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但文字发展的初期还只是社会地位转变的过渡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较于后期社会的发展还是略高。
这点可从“姓”字中看出,甲骨文中的“姓”的写法为,女与生的结合为姓。
从中英文字看女性的社会地位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载体,作为符号系统,语言、文字不仅记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积淀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
如,不同文化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在不同语言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折射。
从汉字可以看出女性曾经的辉煌显赫。
人类社会远古时期,女性成为世界的主宰,得到了社会集团的普遍尊重、认可和崇拜。
这从“姓”字释义与解析上可以得到验证。
“姓”之家族成为古老民族的细胞,诸如“姜”(神农族),“姬”(黄帝族),炎黄民族源于“姜”“姬”两大女性。
另外,“姚”(虞舜族),还有“姒、嬴、妘”等等都从女部,这些古老的姓,许多一直延用至今,表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之高。
从汉字可以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男权制度开始。
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地位卑下,成了被奴役、被歧视的群体。
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抢劫婚姻、买卖婚姻等就表明了女性的附属地位。
尤其是在夏朝,抢夺妻子与抢夺权力和财富被视为同等重要。
这种社会现象在一些女部汉字上有极其生动形象的反映,例如“奴”、“妥”二字,此二字皆从女从手,说明使用手抓住了一个俘虏。
又如“安”字,甲骨文“安”字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做着一位面朝左的女子。
这是男性给女性划定的活动范围,而“不安于室”,则被认为是女性最大的失德。
女性只能活动于屋里,这更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从文字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汉字中那些贬义的字眼儿,无论是否与女性有关,都无情地加在女性的头上。
如妄、妓、妖、妨、妒、婊、婪、娼、嫉、嫖、奸、婢、妥、妾等。
从语言上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这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义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携带着这样的歧视女性的信息,从对汉语和英语的简单分析和描述可窥见一斑。
在汉语和英语中,常常表现出以男性为本体,女性为变体;男性为标准,女性为附属或例外。
就词汇而言,许多表示官位、职称、职业等的名词未标明性别的往往是男性,一旦用于女性,汉语就要在前面加上“女”字,英语则要加上“woman”、“lady”、“girl”、“female”等进行标记。
摘要文字研究是窥视一个时代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像汉字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字来说,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文讯息,从它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可以探究社会的发展变化乃至时代的变革,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女性地位的改变是否在文字的演变中得到体现,探索不同时期女部字演变与女性地位的变化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
论文将中国史简要分为分为古代社会和近现代两个时期,以甲骨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字典等为依据,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女部字演变与女性地位的变化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女部;许慎《说文解字》;变化;女性地位;引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结绳记事”到现在我们使用的楷书,经历了多个形态的演变,它的演变既有自然流变又有人为改革的过程,但不论是哪种变化,它都是在前一种字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
汉字演变的不断层性使我们可以从字的演变往回追溯,通过研究汉字演变来看它背后所展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等等的变化。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研女及女部字的演变探索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变化。
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女字部演变所反映出来的女性地位的变化。
通过这项研究来探寻女部字中所蕴含的有关女性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古代社会(一)、从“姓氏”看古代女性地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母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其实行母主导作用,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在氏族外婚制,母系继承、只知其母,这一时期的种种制度都说明了在母系氏民不知其父,故随母所姓。
母系氏族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证明了古代社会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为天子,从女从生,亦声,春秋傅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息正切。
”[3]人由女而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生下的孩子都由母亲给姓从母姓。
因此,“姓”这个字从女。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前期女性地位远高于男性。
《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说明《通志·氏族略》载:“三代(指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6]。
从汉字和汉语表达方式看中国女性的地位一、从“女”字的演变看女性地位“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现了对于女性的歧视。
“女”字在甲骨文中写做:。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这个字像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双手交叉在胸前,充满了毕恭毕敬的意味。
甲骨文产生于殷商时代,在那个时期女性被统治的地位从这个字就可见一斑了。
孙云鹤在《常见汉字详解词典》中指出:“自从母系社会解体,父系社会开始,家庭经济命脉便掌握在男子手中,女子只做些家务劳动,而女人的身份也从此地下,’女’古音读’奴则’女’即古奴隶的’奴’。
”女奴是主要从事清洁打扫工作的人,社会地位低下,主要是服从主人的安排,由此可见,在甲骨文“女”字产生之时,女性在社会中已经处于低下的被统治的地位。
社会的发展通常带来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但女性的地位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
“女”字在西周的金文中写做:。
它的字形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只是“女”字的头上多了一条横线。
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在小篆中,“女”字写做:,虽然跪着的人形已经不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那么明显了,但我们所见到的仍然不是直立的人。
“女”字在造字之初就是以一个被欺压的形象出现的,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
大量女旁的字都带有侮辱女性的意义,表现了对女性的侮辱。
例如:奴,从女从又,又,手也。
从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奴的意思是用手抓住了一个女人。
古代罪人、罪人子女、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都称做“奴”。
娱,从女吴声,乐也。
古代的各种娱乐活动,歌舞、乐器演奏、宴会酒席都离不开女子表演助兴。
这种活动中往往将女子作为一种戏耍的玩物,反应了对女性轻薄、不尊重的态度。
其他从女的字也都表现了类似的含义。
妄:狂乱,荒诞。
奸:犯淫,私通,狡诈。
妨:损害,阻碍。
妒:妒忌。
妓:妓女,娼妓。
嫉:妒忌、憎恨。
婪:贪婪,不知满足。
二、汉语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女性名字也由来也可以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妇女未出嫁之时随父亲的姓,或者以排行称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
从汉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摘要:汉字除了具有书写语言,表达概念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表达复杂文化意蕴的本质特征。
从汉字的形体构造上,我们可以窥见先民造字的理据。
一直有观点认为某些汉字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这些字集中反映在女旁字上,我们通过对女旁字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汉字;女性;地位;变化
早在50年代,就有人写信给当时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指出有些汉字是“含有侮辱妇女意义的遗物”,主张“彻底消除今后文字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80年代中期有人发表类似的观点,认为某些汉字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
根据汉字特殊的造字理据及具有的表达文化意蕴的本质特征,我们通过对女旁字的分析,可以探讨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夏商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女性具有生育子女的能力,在“种的繁衍”上的巨大贡献,曾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例女甲骨文的女是端庄正坐的女性形象,表明女性地位的尊崇。
又如“好”字无论甲金篆楷,其结构皆从女从子会意,即表示
妇女应以多生善哺子女为好,其字形结构酷似双手搂抱婴儿哺乳的母亲形象,它极其生动形象地袒呈着华夏先民对女性在“人的生产”“种的繁衍”这一巨大功能上无限崇拜的文化心态。
如:“姓”本身即女部字,说明姓氏本源于女性。
甲骨文中不少“姓”氏字如“姜、姬、姚、姒、”。
《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其中“人所生”即“母所生”。
即是说,在先民的观念中,“姓”是因母而得,与父无关。
同时,在世系方面,我们也可以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舜姓姚……等知道五帝时期女性享有较为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父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转折点
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女性在婚姻中的优越地位便开始跌落。
早先在母系社会中以妇女为中心的婚姻,逐渐让位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婚姻关系。
农业大力发展,生产工具发明,男性的力量使得他们在劳作中占主要地位,掌控经济大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则被非社会性的、繁重的家务所替代。
男人们逐渐意识到,女人会生孩子并不是因为她们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男女结合的一种自然现象,于是对女性的崇拜逐渐减弱。
当男性认识到自己在繁衍后代中的巨大贡献时,女性的崇高地位正在一步步瓦解。
三、封建社会时期——女性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男子欲得到某个或某些女性,常常是凭武力进行掠夺、抢劫。
夏朝,抢夺妻子与抢夺权力和财富被视为同等重要。
这在一些女部汉字上有极生动形象的反映。
例如“奴”“妥”二字金甲文皆从女从手,“说明是用手掠夺的俘虏……在氏族社会,男俘或为祭品,或为食品,女人则为婢为妾。
”(注: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209页,北京出版社,1981。
)再如“娶”,其初文本作“取”,王力先生指出:“取、娶本同一字,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并改读去声。
”(注:王力:《同源字典》,196页,商务印书馆,1982。
)“取”,金甲文从耳从手,“象手执一人耳之状,古代战争中,对敌人的战败、战死者,割耳为证用以纪功。
《周礼》‘获取,取左耳’。
”(注:康殷:《文字源流浅说》,77页,荣宝斋,1979。
)又如“婚”,其初文作“昏”。
《说文》:“昏,取妇以昏时,故曰婚。
”把娶妻的时间安排在黄昏,是趁天晚女家不备而抢夺女子为妻。
奴和女甲骨文的女是端庄正坐的女性形象,表明女性地位的尊崇,而奴字表现的是一个呗反绑着手,跪着的女性形象,体现出这只是一个被俘虏者,只是男性的战利品而已。
金文中,这个情形被一只男性的大手形象地表达出来,更突出了女性任人摆布的地位。
当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140 多个女部字作了统计,其中能反映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等女性文化观念者近30多字,约占20%。
它们中除极少数如“婊”等为后起字外,
其余都是由《说文》或其前的古文字楷化而成;除极个别字外,其余都属现行汉字中使用频率较高者。
如“妄、妓、妖、妨、妒、姘、婪、娼、嫉、嫌、嫖、奸、婢、妥、妾、奴……。
”其中,绝大多数女部字所表示的贬意,一般人在习字用字时是容易看出来的。
如“妓、婊、娼、婢”等以“女”为偏旁,即表示它们属女性中的一类;而“妄、妨、嫉、婪”等以“女”为偏旁,则表示它们与女性心态行为有关。
几千年来,凭汉字的偏旁部首识字辨义,几乎已成为汉族人们语言文字习得机制中的一种心理定势。
这些女部字所表示的不正常,不健康心态和行为本应是男女都可能具有的,特别是“嫖”这类或主要表示男性,或与女性毫不相干的变态性行为,为何也要以“女”作形符呢?当然,这只不过是父系社会后几千年来,在我国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歧视妇女者将一切污泥浊水无情地泼在女性身上,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视女人是祸水等等男尊女卑女性观念在汉字形体构造上的反映。
四、近代社会——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从一些表示美好意义的褒义词中可以看出妇女为争取平等地位所作出的努力,如:婉、娴、娟、媛等,这些是男女创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词,是女子优良品德的体现。
妇女作为社会一大群体,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推进社会变革和前进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妇女解放运动早在辛亥革命及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就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新中国成了以来,男女平等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取得可喜的成绩。
男女平等已成为全民共识。
小结
尽管这些理想与追求早已成为历史,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糟粕,却也是中华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