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基础(版)
- 格式:ppt
- 大小:17.58 MB
- 文档页数:54
转自自然之友,怕以后找不到:杨斧老师20081206讲座整理第一部分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一、植物分类的单位和阶层系统1.种是基本分类单位2.界、门、纲、目、科、属、种各单位,由大到小形成了分类的阶层。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都隶属于植物界之中,其下又分为若干个门,每个门下再分为若干个纲……依此类推直到种。
在上述各单位间根据需要还可以再建立亚单位,如亚门、亚纲……亚种。
二、植物的科学名称1.俗名和学名俗名是没有严格的科学界定的植物名称,可因地域、语言等不同而异,因此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不可避免。
如番茄的俗名有西红柿、tomato等许多;而中国各地被俗称为白头翁的植物有十几种。
学名是严格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确定的以拉丁文表示的科学名称,每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学名,一个学名只能代表一种植物。
2.学名的表示方法——“双名法”(1)一个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
(2)第一个词为该种所在属的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种名),均为小写字母。
(3)完整的学名还应包括定名人的姓氏,排在种加词后,一般用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
但在某些场合定名人可以省略。
例如:苹果的学名Malus pumila Mill.属名种加词定名人缩写(可以省略)油松的学名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属名种加词定名人缩写(可以省略)三、分类系统简介(一)人为分类系统与自然分类系统1.人为分类系统是人们按照自己利用植物的不同目的而建立的系统,不能客观反映植物界的发展演化规律。
2.自然分类系统是19世纪生物进化论建立后,人们力图客观反映植物界各门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而建立的分类系统。
但由于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所依据的论据不同,分类系统之间有所差异。
(二)被子植物门(或亚门)几个主要的自然分类系统1.恩格勒系统(1964年修订):2纲,62目,343科2.哈钦松系统(1959年修订):2纲,111目,411科3.克郎奎斯特系统(1981年):2纲,11亚纲,83目,383科4.塔赫他间系统(1997年修订):2纲,17亚纲,71超目,232目,591科四、识别植物的基本方法(一)分类的依据1.传统分类学以植物的形态特征为依据2.现代分类学在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细胞学、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二)分类的语言和工具1.形态术语是认识植物的主要语言2.工具书和检索表是认识植物的助手和指南3.植物标本是识别植物的范本4.植物的栖息地是认识植物的现场第二部分被子植物主要科和代表属种被子植物又被称为有花植物,以具有真正的花、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等特征而领先于裸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中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个植物类群。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一、植物分类的方法㈠人为分类方法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或按植物的用途,选择植物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人为标准顺序排成分类系统。
㈡自然分类方法以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的标准。
按照生物进化的观点,植物由于来自共同祖先而具有相似的遗传性,表现出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相似。
因此,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就可判断它们之间亲缘上亲疏程度。
这种根据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是自然分类方法。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各种器官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因为花果的形态比较稳定,不易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异。
二、植物的分类单位依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内如果种繁多还可细分一个或二个次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
种以下可有亚种、变种和变型。
三、植物命名法为了避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国际上采用双名法给植物命名。
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1753 )首创使用的,即是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是形容词或拉丁化名词,全部字母小写;最后附加命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四、植物检索表检索表是植物分类中极为常用的工具,在表中罗列出相对的两组形态特征,加以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即可找到其所在位置。
第二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界约有植物 50 万种。
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规律演变与进化。
教材中把所有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低等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和地衣三类;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类。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如下表:低等植物高等植物⑴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潮湿处。
⑴多数陆生,少数水生。
⑵植物体结构简单,为单细胞体或多细胞体,无根、茎、叶的分化。
无维管束构造。
⑵植物体形态结构复杂,有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具假根,无真根),除苔藓外有维管束构造。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篇一: 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一类,将莲、柏树和小麦归为另一类.他划分的依据主要是A.是否有真正的根B.能否产生种子C.是否有输导组织D.是水生还是陆生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植物的分类分类的依据: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
植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等级单位:以玉米、水稻、大豆三种植物为例说明植物的分类:由此可见,玉米与水稻同科不同属,共同特征多;玉米与大豆同门不同纲,共同特征少。
误认为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叶和根的特征:被子植物的叶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器官,同一株植物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根生长在土壤中,不易观察,挖掘时易损伤,而且受土质影响,容易发生变态。
只有花、果实和种子在植物的一生中出现得较晚,也不易发生变异,相对较为稳定,所以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考点名称:种子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
胚由受精卵发育形成。
发育完全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
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胚的各部分结构和将来的发育情况: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比较:比较内容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不同点子叶数目2片1片胚乳大多数没有胚乳绝大多数有胚乳营养物质存储部位子叶胚乳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辨析:大多数双子叶柑物种子只由种皮和胚组成,无胚乳,养料储存在肥厚的子叶中;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除了种皮和胚以外,还含有胚乳,养料储存在胚乳中;它们的胚都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的。
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的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就是把纷繁复杂的植物界分门别类一直鉴别到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人们认识和利用植物。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
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和植物的分类。
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
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
植物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植物。
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 & determination)命名(nomenclature)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
了解和掌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主要等级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为(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的缩写。
有关绿色植物命名(包括真菌)共包括12个主要等级(阶元)(Category)。
主要分类阶元如下:门Divisio或(Phylum)纲Classis (class)目Ordo (order)科Familia (Family)族Tribus(Tribe)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属Genus (Genus)组Sectio(Section)系Series(Series)种Species(Species)亚种subspecies(subspecies)变种Varietas(Variety)变型Forma(Form)基础知识编辑它的意义1.人类衣食住行的需要:1.人类生存的需要2.经济发展的需要3.健康长寿的需要2.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1.植物分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①资源清查——植物志的编写②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③探讨植物的起源和演化:A、物种的实质及形成机制B、各分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2.其他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化学植物资源学环境植物学园林植物学药用植物学资源植物学思想和方法一植物分类学思想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分类学史三个时期: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 (李时珍、林奈)进化论发表前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 (亚当森、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佐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夫)四个最引人注目的系统:1.Cronquist系统(1968,1979,1981)2.Takhtajan系统(1953,1966,1969,1980) 3.Hutchison系统(1926,1934,1948,1959,1973)4.田村道夫系统(1974)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将双子叶植物分为草本支和木本支,分别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起点,平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