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7.57 MB
- 文档页数:10
转自自然之友,怕以后找不到:杨斧老师20081206讲座整理第一部分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一、植物分类的单位和阶层系统1.种是基本分类单位2.界、门、纲、目、科、属、种各单位,由大到小形成了分类的阶层。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都隶属于植物界之中,其下又分为若干个门,每个门下再分为若干个纲……依此类推直到种。
在上述各单位间根据需要还可以再建立亚单位,如亚门、亚纲……亚种。
二、植物的科学名称1.俗名和学名俗名是没有严格的科学界定的植物名称,可因地域、语言等不同而异,因此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不可避免。
如番茄的俗名有西红柿、tomato等许多;而中国各地被俗称为白头翁的植物有十几种。
学名是严格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确定的以拉丁文表示的科学名称,每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学名,一个学名只能代表一种植物。
2.学名的表示方法——“双名法”(1)一个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
(2)第一个词为该种所在属的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种名),均为小写字母。
(3)完整的学名还应包括定名人的姓氏,排在种加词后,一般用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
但在某些场合定名人可以省略。
例如:苹果的学名Malus pumila Mill.属名种加词定名人缩写(可以省略)油松的学名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属名种加词定名人缩写(可以省略)三、分类系统简介(一)人为分类系统与自然分类系统1.人为分类系统是人们按照自己利用植物的不同目的而建立的系统,不能客观反映植物界的发展演化规律。
2.自然分类系统是19世纪生物进化论建立后,人们力图客观反映植物界各门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而建立的分类系统。
但由于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所依据的论据不同,分类系统之间有所差异。
(二)被子植物门(或亚门)几个主要的自然分类系统1.恩格勒系统(1964年修订):2纲,62目,343科2.哈钦松系统(1959年修订):2纲,111目,411科3.克郎奎斯特系统(1981年):2纲,11亚纲,83目,383科4.塔赫他间系统(1997年修订):2纲,17亚纲,71超目,232目,591科四、识别植物的基本方法(一)分类的依据1.传统分类学以植物的形态特征为依据2.现代分类学在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细胞学、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二)分类的语言和工具1.形态术语是认识植物的主要语言2.工具书和检索表是认识植物的助手和指南3.植物标本是识别植物的范本4.植物的栖息地是认识植物的现场第二部分被子植物主要科和代表属种被子植物又被称为有花植物,以具有真正的花、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等特征而领先于裸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中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个植物类群。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一、植物分类的方法㈠人为分类方法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或按植物的用途,选择植物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人为标准顺序排成分类系统。
㈡自然分类方法以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的标准。
按照生物进化的观点,植物由于来自共同祖先而具有相似的遗传性,表现出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相似。
因此,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就可判断它们之间亲缘上亲疏程度。
这种根据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是自然分类方法。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各种器官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因为花果的形态比较稳定,不易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异。
二、植物的分类单位依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内如果种繁多还可细分一个或二个次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
种以下可有亚种、变种和变型。
三、植物命名法为了避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国际上采用双名法给植物命名。
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1753 )首创使用的,即是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是形容词或拉丁化名词,全部字母小写;最后附加命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四、植物检索表检索表是植物分类中极为常用的工具,在表中罗列出相对的两组形态特征,加以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即可找到其所在位置。
第二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界约有植物 50 万种。
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规律演变与进化。
教材中把所有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低等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和地衣三类;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类。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如下表:低等植物高等植物⑴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潮湿处。
⑴多数陆生,少数水生。
⑵植物体结构简单,为单细胞体或多细胞体,无根、茎、叶的分化。
无维管束构造。
⑵植物体形态结构复杂,有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具假根,无真根),除苔藓外有维管束构造。
植物学自学指导形态解剖部分第一章种子与幼苗(一)种子结构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经过受精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其基本结构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其中胚是植物新个体的原始体。
种皮:一般坚韧,为种子的保护层;其上常可见到种脐和种孔。
禾本科植物的种皮与果皮愈合,不易分开。
—胚芽:一般为生长点与幼叶构成,(有些植物无幼叶)。
禾本科植物的胚芽外面I有胚芽鞘包围着。
胚一胚轴:是连接胚芽、胚根和子叶的轴(包括上胚轴和下胚轴)。
—胚根:由生长点与根冠所组成。
禾本科植物的胚根外面有胚根鞘。
I—子叶:双子叶植物的胚有子叶两片,单子叶植物的只有一片子叶。
<胚乳:是储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禾本科植物的胚乳分为糊粉层和淀粉储藏组织。
(有些植物的胚乳在种子发育早期为胚所吸收,形成无胚乳种子,其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二)种子的主要类型:依据种子成熟时胚乳的有无和种子中的子叶数目,将种子分为四类:'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蓖麻、番茄。
厂有胚乳种子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水稻、小麦。
「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花生、菜豆。
I无胚乳种子一L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较少见,如慈姑。
(三)种子的萌发:i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内在条件是具有成熟健全的胚;外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氧气。
2. 种子萌发:在种子获得适宜的环境条件后,种子的胚由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开始生长形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
胚各结构的萌发顺序和形成的相应器官为:稍后突破种皮胚芽地上茎、叶「上胚轴伸长------ 茎的基部胚一胚轴-下胚轴伸长或不伸长---------- 根茎过渡区最先突破种皮胚根主根2子叶:出土或留土(四)幼苗类型依据种子萌发后,子叶是否顶出土面,可将幼苗分为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和子叶半出(留)土幼苗等类型。
第二章植物细胞和组织(一)植物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即由细胞构成组织,由同一或不同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植物体。
植物辨识入门知识点总结一、植物分类学基础植物分类学是植物辨识的基础,主要从形态、生态和遗传等多个角度对植物进行分类。
研究植物分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从而实现植物的初步辨识。
1. 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植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这些部分之间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植物的种类。
比如,一些植物的叶子有特殊的形状和纹路,花朵的颜色和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都可以成为植物辨识的参考特征。
2. 植物的生态特征植物的生态特征主要包括生长环境、喜光性、喜温性和水分需求等方面。
通过了解植物的生态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该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对植物进行辨识。
3. 植物的遗传特征植物的遗传特征往往是通过对植物的遗传基因信息进行分析,来判断植物的种属和亲缘关系。
对于一些相似种类的植物,通过遗传特征的比对,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植物的种类。
二、植物辨识的方法在学习了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进行植物的辨识。
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植物辨识方法之一,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来判断植物的种类。
比如,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叶子形状、叶片边缘、叶脉和叶片的排列方式等特征,来判断植物的种类。
2. 采集标本采集标本是对植物进行辨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部分,可以更好地对植物进行形态特征的详细观察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集标本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植物,不要对植物造成损害。
3. 查阅参考书籍和网站在进行植物辨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植物图鉴书籍和植物分类网站,来获取更多有关植物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植物的辨识。
三、植物辨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植物辨识时,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确保辨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 注意植物的可持续保护在进行植物辨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植物,不要对植物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