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思想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107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导火索: 黑死病在欧洲爆发,大量的平民死亡,人们开始怀疑教会的作用,反思并开始追求人自身的、现世的幸福。
1、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有自己的发展需求,资产阶级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阶级基础。
2、教会利用其教权控制政权,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平民贪婪地进行剥削,严格控制人们思想,资产阶级借助文艺复兴表达对教会的不满与反抗。
3、地中海沿岸是中世纪时期欧洲的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商业繁荣,人才集中,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
4、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东罗马的许多学者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5、意大利相对邻近东方,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文艺复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二、试述文艺复兴的具体表现(以国家与发展时间为线索)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其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佛罗伦萨为中心,世俗教育发达。
在许多领域内成果卓著,巨人辈出,实欧洲之最。
在文学上有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在艺术上除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之外,还有“绘画之父”乔托和提香等;哲学则是彭波那齐、特勒肖和布鲁诺;自然科学方面有达芬奇和伽利略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中、晚期界限分明,思想最为解放,对封建传统的批评最为激烈。
德意志的文艺复兴基本是在知识界活动,运动中心主要在一些大学之中。
德国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对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敏感,重点批判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发动和愚昧,代表人物有勒克林、胡登等,为日后的宗教改革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受到当时本国的政治现状影响,一些作品强烈地反映出要求德国统一、摆脱罗马教皇奴役的思想。
西方文论史线索整理一、古代文论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是整个西方文论的源头。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论述中涉及到了文艺问题,但并未形成思想体系。
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提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他认为“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宇宙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苏格拉底认为宇宙自然是由神创造的,神学目的论是他哲学的中心思想。
他还探讨了美和善的关系,得出了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理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提出“理式”论的艺术理论,否定对现实的模仿的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应该直接来源于神的灵感。
亚里士多德则否定了柏拉图的理论,提出文学艺术模仿人的活动的理论,肯定了模仿显示的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
古罗马的文学艺术理论是向古希腊文学艺术理论学习的古典主义观念,它是对古希腊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贺拉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出“合式”的原则。
朗加纳斯在柏拉图的思想启发下,发表了《论崇高》,提出“崇高”的来源、创作等,推崇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对罗马的现实给以批判。
而普罗提诺则是从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过渡到中世纪文论的桥梁。
他的文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对中世纪的文艺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由此而生,奥古斯丁继承普罗提诺的思想,宣称世俗的文学艺术是信仰的的人,否定了世俗的文艺。
阿奎那承认了模仿现实的文艺的合法性,但他将一切归于上帝。
如果说奥古斯丁的文论是否定文学艺术的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那么阿奎那就是肯定文学艺术的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
由于基督教神学的兴盛,压制了“人性”,提倡“复古”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围绕着文艺复兴。
它反对基督教文学的文艺理论,为世俗的文学艺术争取合法地位,发展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
代表人物有但丁,他提出了“四义说”,但他的思想还带有中世纪的神秘气息。
梳理从文艺复兴经古典主义直到启蒙主义的西方文艺理论思想本体论即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论的精神领域,它是纯粹的原理,从形式上讲,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
文艺复兴之前,本体论应该是由柏拉图沿袭下来的“理念”,之后经亚里士多德否认其第二世界,形成了经验论的视角,至中世纪教父们引入柏拉图主义来以纯粹概念结合或推论的方式来论证神学问题,又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渗入从而以严密的逻辑论述了上帝的存在问题。
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的第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由此本体论在现实世界和原理世界划出一道鸿沟。
这一时期,文艺理论的建树是多方面的,而过多的则是植根于现实世界的艺术实践,多站在了神学的对立面。
从发源地意大利谈起,但丁,作为站在中世界和新世纪之交的诗人,他借助“四义说”将诗提到和《圣经》同样的地位,是对文学艺术存在的有力辩护,他的神曲从字面意义上看主题是亡灵的境遇,但其实质主题则是人,即人的“自由选择意识”。
由此而使后来的人们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
薄伽丘既但丁之后提出“神学即诗”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得出诗的虚构是隐藏着真理。
达芬奇则倾向于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倾向的模仿说,指出“画家的心应当是像一面镜子”从而形象地概括了艺术是现实普遍规律的反应,是“第二自然”。
画处理的是自然哲学,诗处理的是精神哲学。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提出,自然史小说的唯一范本。
英国的锡德尼则进一步肯定了诗歌的地位,认为诗人是学术之父并反复肯定“诗所虚构的形象”,认为“在诗里本来只寻求虚构。
”,形象地阐述了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培根认为诗是“虚构的历史”。
又指出艺术思想不受物质世界的法则制约,它将自然界中结合的东西分开,分开的东西结合。
莎士比亚指出艺术的目的是反映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还不能完全摆脱基督教唯心主义的影响。
西方文论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重要概念:美:“美感”、“魅力”、“和谐”艺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并且根据耗费体力的程度来辨别高下,轻则自由。
摹仿:最初意义为宗教祭祀活动中激情的表达,后来德谟克利特将其称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后为借鉴古人。
净化(宣泄):通过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净化。
(亚里士多德)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时间及政治主张:公元前六世纪兴起,主掌智慧与权力应当合一。
主要观点:数即宇宙,万物的起源是一,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描述的精确性。
道德目的:将世界化为数字的秩序。
以和谐的比例安排生活达到净化。
(第一次出现净化)审美理想:一定比例或者对称(“恰当排列”)——最根本的美学命题。
特殊提醒:1、心灵秩序与宇宙秩序的对应产生审美愉悦。
2、人类心灵对宇宙和谐的感知能力,成为摹仿成功的原因。
赫拉克利特:以一种独立的角度深化了毕达格拉斯学派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解)。
“艺术为人的自然。
”德谟克利特:摹仿以自然为对象,追随自然,主张“经验”创作论,不强调“神赐灵感”。
智者学派:由自然哲学转向人类哲学,强调在主观性相对性感觉的审美体验。
普罗塔哥拉斯:美的相对性论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绝对的美丑。
高尔吉亚: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讨论“艺术幻觉”问题的人,由于其自身的不可知论,认为艺术只能制造幻觉,或者欺骗。
苏格拉底:1、对于美的普遍性认识与探讨,用否定的方式渐进地定义“美”。
2、论辩方法:反问(抓住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对原以为熟悉的事物一无所知)、归纳(归谬或者证伪,对片面见解的层层否定)、诱导(助产,通过启发和比喻,诱导)、定义(概括性质的说明)。
3、目的:揭示真理,探求“善”本身。
在社会之中便是道德。
“知识即道德,无知即罪恶,道德即幸福”(认识和实用的利己主义——尼采)——典型的功用论。
4、美与善的关系:美中必然蕴含着善。
1 【1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 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 1 .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 .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 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 1 。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 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意识流优缺点:优点:用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1俄国,马雅可夫斯基2,由于索绪尔,“异质同构”3,现象学运动中,“面向事物本身”“悬置”“还原”4,杜夫海纳是法国著名美学家“审美经验现象学”5,杜夫海纳提出了审美对象,首先包含感性,意义6,1964年,杜夫海纳发表,“文学批评与现象学”,其中提出,三种职能:说明解释和批判7,海德格尔的美学和文艺学,一是承认意义具有历史性,二是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反对主体性原则。
8,结构主义认为,文学叙事有三个基本级次:功能级,行动级,叙述级。
9,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认为,即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这两种,相当于符号的两种内在活动形式:转喻和隐喻。
10,法国美学家“怀疑大师”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11,匈牙利理论家卢卡奇,他的《历史和阶段意识》“圣经”12,皮埃尔·马契雷,法国共产党,作为一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学派第一位职业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文学生产原理》,他认为:文学批评的职能是使作品中的沉默之处“激活”。
日神和酒神,用来象征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公用及主于人生的意义。
伯纳认为日神是酒神都归于人的自身本能,前者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后者是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在一定的意义上两者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有相似之处,均处于非理性注意。
尼采认为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
感到了抒情诗从属于日神艺术,本质上也是酒神艺术,是世界上本体艺术情绪的表露。
日神和酒神的精神意义:就像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的去做这个梦,不要撕掉梦的情态和乐趣,酒神:就算人生是悲剧,我们要有幸存者的角色去演这个悲剧,不是撕碎了悲剧的壮烈和快慰。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现实主义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
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
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
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
其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
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
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
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