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32.70 KB
- 文档页数:54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0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从修辞分析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与阐释的方法,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与英美新批评为开端的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表现为修辞论转向;结构主义文学研究也与修辞批评有关;解构主义批评是20世纪文学修辞批评的集大成者,在解构主义者那里,修辞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调。
对中国修辞批评存在状况和描述与分析,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在此这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的关系加以简要的回顾。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将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对我们探讨中国修辞批评的问题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修辞论倾向如果仔细分析一个的话,我们会发现,20世纪发生在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批评实践中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修辞论转向。
俄国形式主义者、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结构主义者在试图用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时,都曾大量借助于修辞批评这一角度。
他们不但关注文学文本对象征、隐喻、换喻、反讽、复义等修辞格的应用,关注诗歌的语言策略、叙事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且还试图从修辞的角度对文学的本质、文体风格等传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进行解释与界定。
解构主义理论家多数时候也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修辞分析去阐发自已的理论主张的,而且他们还把修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不仅语言在本质上具有修辞性,而且现实也只能通过修辞才能进入人的文化视界;因此,在解构主义者那里,对文学修辞分析已经被赋予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意义。
他们公开声称,解构主义就是修辞学;用修辞批评的方法去揭示文本的秘密,同时也就是揭示人所生存的世界的秘密。
解构主义理论家倡导的这种建立在修辞本体论观念基础上的修辞批评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曾借助于它。
就连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者哈贝马斯重建理性主义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于重建“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来实现,基理论前提是:既然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语言关系,那么改造人生活于其中的语境也就是改变人生活的现实。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93.原型批评是什么?(1)发展概况: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原型批评在60年代达到顶峰,对文学研究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影响。
(2)主要主张:①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②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3)影响评价: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②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
③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94.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什么?(1)弗雷泽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以研究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发展而著称,他的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来自巨著《金枝》。
(2)其主要理论主张有:①金枝国王习俗与宗教模式:金枝国王习俗指的是当部落首领精力衰竭之后就应该被杀死吃肉喝血,这一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把老首领的力量继承下来,而这一习俗发展出了许多的宗教,许多宗教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位以青年男子形象出现的神,代表各个季节中的繁衍尤其是农作物的丰收,因此人们把神的躯体和血液与农作物的良种主要产品即面包和酒等同起来,形成了吃肉喝血的宗教仪式,而这种宗教的核心就是祭奠这位神的死亡与再生。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书籍,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架构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影响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
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的、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也是美国文学批评经典著作,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即成为各大高校的学习用书,还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据1996年第二版译出,新版增加了长篇《后记》,概括了此书初版13年以来西方文学理论领域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童庆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本书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近十年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写的一本总结性的小书。
旨在剖析古今中外文学观念所蕴含的一个古老问题——文学是什么。
作者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艺术的世界,对文学做了新的界说,其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所谈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能使读者对文学观念史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本书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文学观念的嬗变,对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做了介绍并评价,探索其成因及影响;第二章,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着重从文化角度谈文学;第三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着重谈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内涵特征;第四章,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重点谈“体验”在文学中的作用及特征;第五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肯定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做了介绍。
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提出,给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神学以沉重的打击。
弗洛伊德在意识的背后寻找“潜意识”,这不仅进一步瓦解了理性精神的传统,而且在探究人类自身奥秘的进程中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索绪尔则在人与语言关系上做了一个颠倒,不是人运用语言来认识世界,而是语言通过人为世界立法;此外,“任意性”原则的提出,也是他对理性精神的又一重创。
(一)三大主潮: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论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流派。
(2)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论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是对本质论、决定论、人本主义思想、精英文化的全面否定。
后现代主义文论有解构主义、接受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二)两次转移:从作家到文本、从本文到接受(1)从作家到文本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文本,表现为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文论到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英美新批评的崛起。
(2)从本文到接受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表现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解构主义的崛起。
更细致的描述可说有四次转移:作者-作品-读者-文化-社会意识形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
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0(克丽斯蒂娃5中国妇女6英译本),强调压抑性。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其作品5第二性6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0),海伦娜#西索(Helean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
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Woolf(5一间自己的屋子6)、MarryEllmann(5思考妇女6)、KeteMil2lett(5性政治6)、ElaineShoualter(5她们自己的文学6)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
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sexualpolitic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④共有的研究模式、学术话语和指代符号。
19世纪末形成的现代文学研究模式①主体性原则②工具语言观③审美自律论④文学研究学科化1.2 反思现代性:20世纪文学研究的时代语境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认为:▪“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了我们归之于他的言语方式和思想方式。
他使用他的群体的语言;他按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思维。
他发现只有一定量的词汇及其意义随他使用。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只是决定研究周围环境的手段,而且它们同时也表明了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活动背景下,客体迄今为止对于群体或个体才是易于理解和易于接近的。
”▪学术研究受制于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现代性问题:▪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
▪工具理性泛滥;宗教衰落导致信仰、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失落;生态环境破坏;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功利主义蔓延;资本垄断与极权主义政治。
1.3 知识结构: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①现象学哲学②心理学革命③现代语言哲学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①现象学哲学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第一,意识的发生是意向建构的结果;第二,不被意向意识到的实在,只能“悬置”起来,不予讨论;第三,物质的东西作为整体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知识的相对性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影响关系意识的建构和确立罗蒂的表述从另一个角度上(或许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角度)阐明了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罗蒂:“除了知识在一种能展现X与Y、Z等的关系的语言中如何描述它之外,人们对X 一无所知。
所谓‘未被现在的看法或爱好染污的过去的真实面目’的想法,和‘未被根植于任何人类语言中的偏见和兴趣染污的实在的本质’的想法可谓如出一辙。
所谓与人类已经进行和能够进行的任何实际的调查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不过是一个浪漫的理想。
”▪我们关于X的知识其实并非X本身,而是X与我们的关系。
②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关注▪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性③现代语言哲学: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思的。
……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语言的逻辑而来的。
▪(它们是属于善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
)▪因此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这是不足为怪的。
▪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现代语言哲学卡西尔《人论》:▪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
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
▪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
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
……▪人不再能够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
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 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至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在近几十年剧烈的阶级冲突中,虽然统治者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依靠现实的统治机器,但是意识形态对维系一个有崩溃之虞的社会结构来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凝聚力量。
”▪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马尔库塞:▪“当代社会的各种能力(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
我们的社会,在一个极高的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基础上,以技术而不是以恐怖来克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而显出特色。
”因此,“调查这些发展的根源和考察它们的历史选择,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目的的组成部分。
”霍克海默:意识形态渗入日常生活▪“生产过程对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直接的当代形式中,……而且还表现为被整合进诸如家庭、学校、教会、崇拜构制等一系列变化缓慢和相对稳定体制中的形式。
”1.4 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常见的描述把20世纪文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人本批评”或“人本主义研究”;第二类“文本批评”或“科学主义研究”;第三类以“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
1.4 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不同视角)A.反思现代性视角:从现代批评到后现代批评的演变B.文学观念演变视角:从文学的审美研究到文学的文化研究C.语言意识转变视角:从关注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过渡到关注语言活动和语言文化的规定性系谱学研究强调:▪历史过程不是一个单线的、进化的、有清晰因果关系的过程。
▪任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非连续性的、不断演化的过程。
▪否认一种理论或思想的形成是某种原因造成,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形式的发现: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赫金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衰落*1915年前后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彼得格勒的“诗歌语言研究会”*主要成员:雅各布逊、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等人。
*俄国形式主义的活动时间:1915~1930年*正是俄国文化“白银时代”的后期和十月革命时期。
*1930年前后因政治原因衰落。
2.1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批评用社会历史观点研究文学*反对以“形象思维”和“形象”阐释文学性质、特点的文学理论*决定文学的不是其内容,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
*文学性:使文学成其为文学的那种决定性要素。
*文学性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其特征是语言的“陌生化”(奇特化)(остранение,英译unfamiliarity)。
*雅各布逊: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对日常语言的有意“违规”。
*用“材料”(материал)/“手法”(приём)的划分代替“内容/形式”的划分。
*用“本事”(фабла“法布拉”)和“情节”(сюжет “修热特”)说明“内容/形式”划分的不合理。
*关注“外形式”与文学的关系。
*强调形式的建构功能。
*“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
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梯形结构的组合”,“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
*结构主义思想的最初形态;形式向结构的演化。
2.3“陌生化”(奇特化)问题*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含义的多义性A 陌生化是一种技巧手法。
B 不同于常规的语言形式。
C 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感受。
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语言活动的6个要素C.语境(context)(语言活动的目的)D.信息(message)(取决于语言形式)A.说话者─────————B受话者(addressee)(addresser)E.接触(contact)F.代码(code)语言活动6个基本要素的功能C.指称的(所指的)D.诗性的(能指的)A.情感的───────────B.意动的E.交际的F.元语言的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选择/联想组合/句段文学语言特征举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组合/句段)*便下襄阳向洛阳(选择/联想)钱锺书《谈艺录》:*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