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结合例子分析2000年以来的文学思潮流变(一)开拓期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评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
在1915年,陈独秀、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
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
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
在俄国十月革命开始后,《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的两篇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随后,马列主义就“入驻”中国,《新青年》的发展对俄国十月革命进程与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宣扬,成为马列主义在中国宣传的主阵地。
而这也使得本应当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改革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在后期演变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传播马列主义的思想运动,并且对后期“五四”运动爆发起到推动作用。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具有诸多局限性,如对当时本土文学的全盘否定与对西方文学的全部肯定,只是片面针对知识分子,而没有在国民中进行宣传。
这场新文化运动对于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将西方现代文学与其文学思潮进行翻译与引进,逐渐开启了群众智慧,并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快速融合与交流,对双方现代文学创作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系统学习“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二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3、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4、创造社的文学思想5、鲁迅的文学思想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
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衰流变作者:郑珊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影响,文章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一总体回顾,探讨其发展的规律,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经验,展现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特殊面貌。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衰流变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萌芽与高峰中国古典文学不乏浪漫主义的传统,它只是缺乏对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清醒认识的古典式的浪漫主义,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萌芽。
梁启超将“新民”思想用于文学领域,开风气之先。
鲁迅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影响,他的《摩罗诗力说》竭力推崇摩罗诗人的反抗破坏精神,肯定他们的重“主观”和崇“天才”。
在黄摩西、徐念慈、王国维等人身上,也反映出20世纪初重主观、重感情的浪漫主义趋势,但就其系统性、规模、深度和影响力而言,显然不足以从理论方面推动浪漫主义潮流。
从创作方面体现这一过渡性特点的是“情僧”苏曼殊,他率先将个人的身世和心情引入小说,这对于浪漫小说的开创之功不应抹杀。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启蒙运动的深入,先驱者为反对封建实用理性,便给人的情感、个性、欲望一个正面评价,促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异军突起”。
在“五四”文坛上高张浪漫主义大旗的是创造社。
创造社亮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强调“天才”、“灵感”、“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艺术创作的关注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这是一种注重“自我表现”的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创造社拥有一支成员稳定的创作队伍,引发了“五四”文坛广泛关注的文艺论争,出版了大量刊物,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都在当时产生热烈反响,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已从萌芽阶段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是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的《女神》将自我当成宇宙,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
20年代主要的文学论争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
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
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
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
“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
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客观性试题1、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2、什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3、什么是文学革命?4、简述胡适关于中国文学革命的“八事”主张和十字宗旨。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是什么?6、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7、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有那些?8、概述文学革命的历史进程。
9、简述新文学社团产生的历史背景。
10、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是什么?11、简述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贡献。
12、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是什么?13、创造社的文学贡献有那些?14、简述新月社的主要倾向及其影响。
15、什么是“语丝文体”?16、简述湖畔诗社的艺术倾向及代表诗人。
17、试列举“四大社团”之外的其他社团及其主要特色。
18、社团产生和流派形成的意义是什么?19、国粹派及其文学主张是什么?20、简述学衡派及其文学主张。
21、概述新文学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22、鸳鸯蝴蝶派及其文学主张是什么?23、简评二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其表现。
24、简评二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5、简评二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6、简析初期革命文学思潮。
27、概述二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28、概述二十年代的新诗创作。
29、概述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30、概述二十年代的戏剧创作。
31、鲁迅思想转变的原因有那些?32、简述鲁迅创作的三次高峰。
33、简析《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34、简析《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35、简析《呐喊》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36、简析《呐喊》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和对农民问题的思考。
37、简析《彷徨》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38、简析《彷徨》对妇女形象的刻画及妇女问题的思考。
39、简析《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40、简析《阿Q正传》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41、《故事新编》的思想及艺术特点有那些?42、简析《野草》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43、《朝花夕拾》的思想及艺术特点是什么?44、概述鲁迅杂文创作的分期及其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3、提倡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
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二、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并对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思潮。
通常被归纳为“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它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潮。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改革的激进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主张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推动了白话文的兴起,提倡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
2. 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思潮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探索个人内心、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新的艺术手法。
它对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倾向于表现痛苦、迷茫和异化的现代人。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
3. 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对前两者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文学思潮。
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体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实验,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既追求现实表达,又注重文学的内在美和独立价值。
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类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
此外,每个思潮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个别作家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认知还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新论: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7年-1945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2. 格局派文学:格局派文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涌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科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涌现的各种文学思潮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个思潮是“文学革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文学家开始反对旧文学形式,提倡以现实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个思潮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宗法主义和迷信。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表现和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第三个思潮是“鲁迅主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影响了几代人。
鲁迅主义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探索,强调文学的反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作用。
第四个思潮是“抗战文学”。
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抗战文学以纪实性和史诗性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第五个思潮是“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强烈的政治干扰,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政治性、革命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强调个人的革命性和忠诚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的趋势。
每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思潮、流派的总称,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
第一节概述一、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科学文化背景(三)文学思潮背景十九世纪的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已孕育了现代主义的文学基因;进入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更新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一)思想特征1、表现人的异化、社会的危机——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人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颠倒。
2、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二)艺术特征1、重视表现主观世界——表现以本能为主导的复杂多变的内心;表现主观感受中丑恶、荒诞的世界。
2、重视艺术表现——使用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
3、重视艺术形式的创新。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作家作品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
(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形成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至20世纪20—40年代形成了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用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通感等手法表现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涉及重大的题材,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宗教神秘性与现代意识。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见第二节)§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早期创作受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影响,诗作富于幻想,有朦胧美丽的意象,代表作有《茵纳斯弗利岛》等;后期创作转向象征主义,推动后期象征主义贴近现实生活;名作有《在学童们中间》、《驶向拜占庭》等。
现代文学史填空题填空题(一) 20年代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它是(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1915年9月( )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 )与( )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 )和通信集( )中。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 ),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 )的(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 )和( )。
1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 ) 的( )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 。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 ( )和( ) 。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 、( ) 、( ) 。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 ) 、( ) 、( ) 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 ) ,被称为( ) 。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 )、 ( )、( ) 。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 )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 ) 年,其主要成员有( ) 、( ) 、( ) 。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 )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成立于1925年的( )和( ),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实用文档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XXX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XXX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XXX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XXX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动身,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XXX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关于人生诸题目,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期间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期间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XXX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强调文学须使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期间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XXX、XXX、XXX、XXX等。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
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
影响遍及全国。
1、与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斗争
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学,……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小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
“颠孔孟、铲伦常”
“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在上海《新申报》发表小说《荆生》、《妖梦》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李大钊《新思潮之激战》,“强暴的势力”压倒新文化运动。
鲁迅“随感录”等杂文,对林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2、与“学衡派”的斗争
“学衡派”:因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是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欧美留学生,学贯中西。
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陈独秀:“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无谓之讨论也”。
鲁迅:
鲁迅发表《估〈学衡〉》一文,给学衡派以致命一击。
鲁迅在文中先指出他们的文章语句不通,用错一般典故的实证,指正他们“不能自了,何以衡人”。
这些学者们“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学衡》维持到1933年终刊,
历史评价:
在文化上采取保守主义态度;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某些偏激的弊端的批评也是不无中肯的
3、与“甲寅派”的斗争
甲寅派的主将章士钊是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1925年7月,他把早已停刊的《甲寅》杂志(1914年东京创刊)以周刊形式复刊,与“学衡派”一南一北相呼应,攻击新文化教育运动和白话文,章士钊发表了《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章士钊与章含之
提倡:
“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
他将舆论与权力相结合,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发布“整顿学风”令,规定学校恢复尊孔读经,
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鲁迅:先后写了《答ks君》、《古书与白话》《十四年的读经》等杂文,甲寅派终于随段政府的垮台而失败。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一九一九年六月,胡适接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研究一些琐碎的具体问题,而放弃对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倡“实验主义”,以遏制马列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改造的思想。
胡适又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文,继续鼓吹“一点一滴进化”的改良主义。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刊物:文学研究会以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日报》为主阵地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为人生”
创作: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
鼓吹“为人生的艺术”,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
历史评价:为新文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于强调社会功利性,使文学长期习惯于注重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而忽略了娱乐消遣作用。
二、创造社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刊物:《创造》季刊(共26期)、《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创作:强调“主观”,强调“直觉”与“灵感”,侧重自我表现,抒情色彩浓厚,往往直抒胸臆,属浪漫主义。
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三、语丝社
成立时间:1924年11月(1930年3月10日该刊停刊)
成员: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
刊物:《语丝》周刊
创作: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文小品
“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掊击”《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
四、新月社
成立时间:1923年
成员: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
新月社时期: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
不是一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新月诗派前期: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闻一多、朱湘参加,提倡格律诗
新月后期: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秋实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股份有限分司)出版《新月》月刊
五、弥(mí)洒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南国社、湖畔诗社等文学社团。
1、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2、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园、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
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3、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陈祥鹤、冯志等。
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4、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
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
1934年解散。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历史评价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说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也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革命总是激进的。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逐渐得到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