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路道路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70 MB
- 文档页数:15
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侯志勇 100321037 10艺术设计(单)环境艺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景优美。
古称金陵,简称宁。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皖两省交界处,省西南部。
东距市300余公里。
东接省市、句容市,西邻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南接市(宣州区、郎溪县)、省市,北连省仪征市、省天长市。
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6598平方千米。
市区东接省仪征市、市、句容市,西连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北邻省天长市。
市区面积484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2004-2005年我市在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导下,加快了城市交通发展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正式运营,长江四桥很快通车,城市“井”字形快速环形成等一系列交通建设的完成,为我市的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一、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1.城市交通现状(1)居民出行:居民出行方式变化明显,表现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与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
所有机动车出行方式比例均明显上升,其中出租车的出行比例逐渐上升,私家车的出行比例急剧上升。
(2)机动车拥有量:自行车居首,电动车次之,私家车最后,对外交通客货运输总量平稳增长,客、货运结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客运仍然以公路为主,而货运以公路、水运为主。
(3)交通建设:围绕“一城三区”、重大基础设施、老城环境整治等,完成了以下主要建设项目: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桥等重点工程竣工;火车站站前广场竣工;地铁一号南延线;长江四桥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公路段一期工程27.5公里竣工。
以上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优化了市的空间布局和路网等级结构,减少了人流与车流相互冲突和干扰,促进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南京道路发展史
南京,长江下游城市,濒江近海。
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经济和私人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我们的城市变的越来越拥挤,交通环境的改变也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快速内环
在1999年之前就开始建设城市的快速内环——西线高架部分。
北起连接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南至集庆门连接宁马公路;
2004年完成了快速内环南线的高架,在南京城南地区从双桥门到赛虹桥并在这两处设立了互通的建设;
2007年完成了快速内环东线由穿越部分玄武湖湖底和九华山的九华山隧道以及完全在龙燔路地面下的西安门隧道、通济门隧道的建设。
并完成了快速内环北线由新建设的新模范马路隧道东连玄武湖隧道西连改造之后的大桥南路高架组成的建设;
2009年新模范马路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南京快速内环的彻底合拢;整个快速内环是由隧道或高架组成,全环没有一个红绿灯;全环长度为33.06公里,其中高架段长18.19公里,隧道部分长14.87公里。
绕城公路
2012年随着南京长江四桥和绕城公路东北段建成通车,自此南京新绕城公路全线闭合开通。
现在的新绕城公路是南京市的高等级快速公路,由南京绕城公路江南段(原南京绕越公路江南段)、绕城公路江北段(原绕越公路江北段)、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组成,
通过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江南段和江北段相连。
城市轨道交通
未来将随着南京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也会不断完善;至2030年,南京地铁将建成20余条地铁线路,总长将会超过775公里。
而规划的多条城际铁路,也必将拉动整个江苏经济新的腾飞。
看懂这8条路,就看懂了南京城!在南京,这8条路来头很大,你经常路过,是否曾留意过?长江路—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六朝时期,长江路一线正位于宫城中心位置。
清朝,这里建成两江总督署衙。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总统府”设在原来的两江总督署。
1930年路面被拓宽到28米,取名国府路,并种植了从上海购买的悬铃木。
据说这是宋美龄最喜欢的南京的一条路。
“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这条路见证着南京城的1800年兴衰。
御道街—南京故宫的南北中轴线曾为南京故宫的南北中轴线,即明故宫御街和御道,故名。
如今的御道街就是在明皇城洪武门至承天门前外五龙桥的御街,和承天门至午门(今午朝门)前的御道故址上拓建的。
御道街北侧就是南京故宫遗址。
升州路--南唐古道早在南唐时期升州路就已经是金陵城内的东西干道了,当时的这条路,可以接壤到繁华的夫子庙,感受秦淮水岸的风情万种。
1930年代拓宽成为现代马路,并以南京历史上的名称(南京曾名为“升州”)命名为升州路。
中山路--绿意掩映“民国子午线”从浩浩长江的中山码头,到巍巍紫金山南麓,南京城内当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所经过的道路,构成一条长约13公里的“中山大道”。
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后,“中山大道”即正式命名。
这是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最著名的中山路之一。
上世纪30年代,以鼓楼、新街口两处地标为界,“中山大道”分为三段,依次命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
作为南京第一条现代化道路,中山大道也成为民国时期南京城市规划的轴线,南京作为现代城市的格局基本奠定。
因为道路沿线民国元素密布,有人形象地称中山大道为“民国子午线”。
下关大马路--近代优秀建筑的集结地这条路因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下关最宽的马路而得名。
由于毗邻码头,大马路成为当时通往城内的主要干道,多种车辆往来如织,运输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因此这条路上集结了太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
颐和路--民国公馆传奇这里原是一片荒地,1930年代根据首都计划建成高级住宅区,在林荫大道两旁,大多是中西合璧式的二层楼房,建筑密度较低。
南京城市道路绿化带植物结构调查与分析韦薇;王小德;张银龙【摘要】对南京市主城区24条干道上的道路绿化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南京市现有道路绿地主要应用的乔木树种有26科、69种,灌木19科、34种;出现频度最高的乔灌木分别为悬铃木42%、海桐64%;常绿、落叶树种的数量配比为1.00:1.24,其中乔木的常绿、落叶树种数量配比为1.0:1.3;乔木与灌木种类配比为2:1,数量配比约为1.0:3.2.为进一步做好南京城市道路绿地绿化景观建设工作,需要在充分考虑或体现或尊重南京的地域气候、人文历史条件等基础上,根据适生、功能、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进行道路绿化植物的合理配比.【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29)005【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结构;植物多样性;南京【作者】韦薇;王小德;张银龙【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5.122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城市的形象[1]。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城市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出现了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2]。
但在过去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中较多偏向形式美而较少考虑其功能性、生态性等。
城市道路绿化应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提高,因而本文对南京市主城区的主、次干道道路绿地进行调研,分析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及植物多样性,为更好地进行城市道路绿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
南京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分析南京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江苏省的省会。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南京的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析南京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
南京的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可以分为雨水收集、传输和排放三个部分。
雨水收集主要通过排水沟、雨水口和雨水井等设施进行,将雨水从道路表面收集起来。
传输部分一般通过地下管道进行,将收集到的雨水输送到排放点。
排放部分则是将雨水排放至附近的江河湖泊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然而,南京的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南京的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道路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到排水系统的需求。
因此,部分道路出现了积水问题,尤其是在强降雨时。
此外,有些农村地区的道路排水设施比较简单,导致雨水排放不畅,影响到道路的使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对现有的道路进行排水设施的改造和完善,确保道路排水能力的足够。
其次,南京的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在运营和维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不够重视,导致排水设施的破损和堵塞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这会导致道路积水问题的加剧,给市民和车辆的出行带来不便。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对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时清理和修复排水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另外,由于南京的地势比较平缓,雨水流动速度较慢,导致雨水排放不及时,甚至出现反流的情况。
尤其是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道路积水更加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增加抽水站和泵站等设施,提高雨水的排放效率。
此外,还可以对一些容易积水的道路进行提高,以促进雨水的快速排放。
最后,南京还需要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在现有的排水系统中,大量的雨水直接排放至江河湖泊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可以考虑增加雨水收集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园林绿化、农田灌溉等用途,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综上所述,南京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存在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