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经常伴有恶心乏力、肝痛的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更有甚者变为肝癌,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所致,下面就来看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
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
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
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 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
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肝脏疾病。
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感染肝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输血、血液透析等。
丙型肝炎也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尤其是生食或未酒煮熟的海鲜和肉类。
戊型肝炎一般为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4. 急性肝炎:指病毒感染后的初次感染和炎症反应,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能够康复。
5. 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脏超过6个月的状态。
慢性肝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6.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和纤维化的结果,严重损伤肝脏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腹水、黄疸、食欲不振、乏力、腹胀等。
7. 肝癌:是肝细胞恶性肿瘤,常见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癌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肝区肿块、黄疸等。
8. 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避免性接触、安全饮食等。
此外,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很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到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因此,增强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环境,都是控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同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
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
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
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者,可诊断重度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现肝性脑病表现,。
黄疸急性加重,胆酶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PTA<40%等。
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
黄疸进行性加深,明显腹胀,肝性脑病,明显出血倾向,PTA<40%。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
4.瘀胆型肝炎:以肝内瘀胆为主要表现。
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
血清TBil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为主。
大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
5.肝炎后肝硬化(详见肝硬化章节)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急性肝炎时白细胞稍低或正常。
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Hb下降。
(二)尿常规: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
(三)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测定(1)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常用指标。
(2)AST: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ALT常>1,比值越高,则预后越差。
(3)G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
(4)ALP:胆汁排泄受阻时,明显升高。
(5)CHE:其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
2.血清蛋白: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ALB下降,γ球蛋白升高,A/G 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反应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
4.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5.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6.血糖:重型肝炎患者常伴血糖降低。
7.血浆胆固醇:肝细胞严重受损时,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
(四)病原学检查1.甲型肝炎(1)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2)抗HAV-IgG: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1)HBsAg与抗HBs:HBsAg阳反映现症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中HBsAg 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HBsAg本身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2)HBeAg与抗HBe:HBeAg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
(HBeAg消失而抗HBe出现,提示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但是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3)抗HBc:高滴度抗HBc-IgM有助于诊断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高滴度的抗HBc-IgG通常预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的抗HBc-IgG通常预示过去感染,常与抗HBs并存。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小三阳:HBsAg,HBeAb,抗HBc阳性,可见于急性感染趋于恢复和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4)HBV-DNA:是病毒复制与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3.丙型肝炎(1)抗HCV-IgM和抗HCV-IgG:不是保护性抗体,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
(2)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高。
(五)影像学检查B超对诊断肝硬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鉴别梗阻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
(六)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病原学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1.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不升高,而尿胆原明显升高。
2.肝外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癌、胆管癌等。
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较轻,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粪便呈浅灰色或白陶土色,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肝内外胆管扩张。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1.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等,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2.感染中毒性肝炎: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肝病、急性血吸虫病等,主要依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3.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毒性药物的病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4.酒精性肝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5.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
6.脂肪肝:多见于身体肥胖者,血中甘油三酯多增高,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7.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眼角膜边缘可发现凯-弗环(Kayser-Fleischer ring)。
治疗原则(一)急性肝炎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营养,避免饮酒及损害肝脏的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
(二)慢性肝炎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
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护肝药、降酶药、退黄药。
(2)免疫调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等。
(3)抗肝纤维化(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γ干扰素等)(4)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有IFN-α、拉米夫定等。
(三)重型肝炎1.一般和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重症监护,预防感染,尽量减少蛋白质供应,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2.促进肝细胞再生:如肝细胞生长因子。
3.防治并发症。
4.肝移植。
题例病例摘要:男性,20岁,学生,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3周,皮肤黄染2周入院。
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无发冷和寒战,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部不适,无呕吐,曾服感冒药无好转。
2周前家人发现皮肤发黄,尿色亦黄,无皮肤瘙痒,睡眠稍差,大便正常,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体健,无肝炎及胆囊炎和胆石症史,无药物过敏史。
无输血史,无疫区接触史。
查体:T 37.8℃,P 84 次/分,R 18次/分,BP 120/80mmHg。
一般情况可,皮肤略黄,无苍白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黄染,结膜无苍白,咽(-),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5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脾侧位肋下刚触及,移动性浊音(-),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Hb 126g/L,Ret 1.O%,WBC 5.2×109/L,N 65%,L 30%,M 5%,Plt200×109/L;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粪便常规(-),便潜血(-)。
分析步骤:1.诊断及诊断依据初步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其诊断依据是:(1)青年男性,急性病程。
(2)3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表现,1周后出现黄疸。
(3)既往体健。
(4)查体见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5)辅助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2.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因黄疸鉴别。
(1)溶血性黄疸:多有服药、感染等诱因,常伴贫血,Ret升高,尿胆红素(-),考虑与患者不符,可查血清胆红素进一步除外。
(2)肝外阻塞性黄疸:有胆石症、胰头癌等引起肝外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常伴皮肤瘙痒,粪便呈陶土色,尿胆原(-),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而间接胆红素正常。
与患者不符,可进一步查腹部B超以除外。
3.进一步检查:(1)肝功能(2)抗HAV,乙肝五项,抗HCV。
(3)腹部B超。
4.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营养、严禁饮酒,避免肝损害药物等。
(2)对症支持治疗。
(3)除急性丙型肝炎外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