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
- 格式:pdf
- 大小:943.90 KB
- 文档页数:6
WHO《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要求每个妇幼保健机构都应做到:1.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并常规的传达到所有的保健人员。
2.对所有的保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能实施这一政策。
3.要把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4.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奶。
5.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与其婴儿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6.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婴儿喂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7.实行母婴同室,让母亲与婴儿一天24小时在一起。
8、鼓励按需哺乳。
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橡皮奶头,或使用奶头作安慰剂。
10、促使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并将出院的母亲转给这些组织。
一、早早吸吮婴儿娩出后,产妇适当休息调整,即应担当起养育婴儿的重任,及时让婴儿吸吮乳头,这对产妇和乳房充盈都是十分重要的。
分娩之后尽快给宝宝喂奶,最好是在分娩后第一个小时之内,之后每当宝宝出现饿的迹象就给他喂一次奶。
宝宝饿的表现有努嘴、用鼻子拱乳头等。
如果想试探宝宝是不是饿了,可以把手放在他的脸颊上,如果宝宝张着嘴扭过头来找你的手,那就说明他已经嗷嗷待哺了。
除白天让婴儿有足够的哺乳次数外,还应注意夜间喂养。
夜间泌乳素的产生是白天的50倍。
通过频繁的乳头刺激,既有利于反射地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又有利于泌乳系统分泌更多的泌乳素,有利于增加乳汁,乳母康复,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
据临床对比观察,早吸吮比晚吸吮的泌乳状况要好得多。
二、母婴同室有人曾认为,婴儿刚刚娩出,那频繁的哭闹声会影响乳母休息,故采取母婴分离的办法,只是在喂奶时才让婴儿回到母亲身边。
其实,这样做对乳母、婴儿均不利。
母子触摸、婴儿哭闹、母子对视、婴儿气味等,不仅可以增进母婴感情,而且还是一个个良好的刺激信号,可有效地刺激泌乳系统,解除下丘脑的抑制,导致泌乳素增高,乳汁分泌自然,状如涌泉。
三、产妇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尤其重要据临床观察,凡是产妇重视母乳喂养者,多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主动设法尽快喂养,饮食状况良好,情绪较为稳定,心情舒畅。
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母乳喂养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促进母乳喂养,以下是一些指南和策略,旨在帮助母亲更好地喂养宝宝,并建立积极和健康的喂养关系。
1.提前准备:在宝宝出生之前,母亲应该提前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知识,以确保喂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购买乳头保护器、乳头奶嘴、乳房泵等喂养用品,选择一套舒适的喂养姿势,并请专业人士解答任何关于母乳喂养的疑问。
2.尽早建立接触: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是最佳喂养时间。
过早与宝宝建立接触有助于提高宝宝对乳房的接受程度,促进宝宝顺利地获得初乳。
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营养物质,对宝宝的抵抗力和健康发育非常重要。
3.频繁喂养:新生儿的胃容量相对较小,所以需要更频繁地喂养。
婴儿应该在醒来后每2-3小时喂食一次,以满足其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频繁的喂养可以促进母乳分泌的逐渐增加,并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哺乳规律。
4.搭建有益环境:为了更好地促进母乳喂养,母亲可以创造一个舒适和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多的干扰和噪音。
这有助于宝宝更好地集中精力吸吮乳汁,并加强母婴之间的亲密接触。
5.观察宝宝的吸吮表现:母亲应该密切观察宝宝吸吮的表现。
正确的吸吮方式应该包括深深地吸吮乳头和乳晕,而不仅仅是乳头。
母亲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舌头运动和嘴唇的姿势来判断是否正确吸吮。
如果宝宝吸吮困难,母亲可以寻求医生或顾问的帮助。
6.使用保护措施:在开始喂养时,乳头可能会受到摩擦和破损。
母亲可以使用乳头保护器来帮助减轻不适感和防止乳头破损。
乳头保护器也可以帮助调整宝宝的姿势,使其更舒适地吸吮。
7.耐心与坚持:母乳喂养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
在开始阶段,母亲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乳头破损、乳房不充足等。
在这个阶段,母亲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继续喂养。
8.寻求支持:母乳喂养不仅是母亲的责任,也需要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母亲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和理解,以减轻喂养的压力。
中国早产儿喂养及护理指南2018版国家卫计委对早产儿的喂养及护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早产儿喂养及护理保健服务指南2018版一、住院前管理(一)产前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
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1)新生儿窒息,产伤;(2)体温:异常;(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3)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二、住院期间管理(一)护理及发育促进1.保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应置于婴儿培养箱保暖,根据早产儿胎龄、日龄、体重和病情调节暖箱的温度及湿度,维持恒定的中性温度。
怎样才能做到成功母乳喂养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ABA)确定每年的8月1-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是“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粮”,母乳喂养对母婴都有好处:1、对妈妈的好处利于产后恢复。
据统计,坚持完全哺乳4~6个月,在1周岁前后断奶的妈妈,在断奶后2~3个月,体形完全恢复者达82%。
促进产后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宝宝吸吮时妈妈的子宫会同阵痛时那样强烈收缩,同时又能刺激下垂体前叶分泌催乳激素进一步帮助泌乳。
哺乳的妈妈不但产后出血量少,子宫复旧也快,大约产后2周恶露就会干净。
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
授乳可使乳腺排泄通畅,减少淤滞和硬结;同时由于子宫复旧良好,生殖系统循环通畅,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生。
2、对宝宝的好处提供均衡的营养,促进宝宝生长发育。
母乳的成分在产后不同时期有所不同,适合宝宝不同阶段的消化特点和营养需要。
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细胞抗体,保护宝宝免受疾病困扰。
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保护婴儿在最初几个月中免受感染、便秘、腹泻及过敏等。
其中的IgA能保护新生儿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细胞完整,不易患呼吸道病和腹泻。
初乳中的锌可供宝宝一年之用。
母乳中蛋白比例适合,易于被宝宝消化吸收。
母乳中含亚油酸。
亚油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又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它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也可维持皮肤健康,避免宝宝因缺乏不饱和脂肪酸而发生湿疹等过敏反应 牛奶会引起约2%的婴儿过敏,导致急性喘息发生,以及肠道过敏引发的吐泻和渗血 。
母乳中含有易于吸收的元素,可预防多种疾病。
母乳中含铁虽较低,但吸收率高,达50%。
母乳还含有牛磺酸,能促进脑细胞成熟分裂,使脑细胞数目增多,促进婴儿的智力发育。
母乳温度适宜,省时方便,经济实惠,喂哺时可促进母婴间感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成功母乳喂养:1、重视产前的准备工作:妊娠3~4周起,由于激素内分泌变化,乳房增大,乳腺增生,乳滴聚集,这都为产后泌乳做好了准备。
但要使乳腺泌乳,还要靠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素以及垂体后叶分泌的催产素。
2020年锦江区参加妇幼健康技能比赛理论考试训练题9-101. 高危妊娠是指:() [单选题] *A.对孕妇有较高危险性的妊娠B.对胎儿有较高危险性的妊娠C.对新生儿有较高危险性的妊娠D.对孕妇、对胎儿有较高危险性的妊娠E.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均有较高危险性的妊娠(正确答案)2. 有关分娩机转的概念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单选题] *A.俯屈:前囟位置下降最低B.内旋转:前囟转向母体前方C.仰伸:颈部紧贴胸部D.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前后径一致(正确答案)E.衔接:无论初产妇经产妇均在临产后衔接3. 中骨盆狭窄时主要会导致() [单选题] *A.胎头跨耻征阳性B.枕后位或枕横位(正确答案)C.胎膜早破D.胎位异常E.胎先露入盆受阻4. 2020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是:() [单选题] *A.母乳哺育,生命之根B.母乳喂养,共同坚持C.助力父母,成功母乳喂养D.支持母乳喂养,守护健康地球(正确答案)E.母乳喂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10项措施》2018更新版指出,肌肤接触的时间是产后多久:() [单选题] *A.即刻(正确答案)B.半小时C.1小时D.2小时E.6小时6. 对乙型肝炎大小“三阳”的母亲母乳喂养的建议错误的是:() [单选题] *A.均可母乳喂养B.新生儿生后须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才开始哺乳(正确答案)C.乙型肝炎母亲如乳头破裂出血情况需暂停母乳喂养D.对孕晚期以减少母婴传播为目的而开始用药的母亲,产后应立即停药,母乳喂养E.早产儿与足月儿进行不同的联合免疫接种。
7. 对于母亲患肝炎的母乳喂养,错误的措施是:() [单选题] *A.母亲甲型或戊型肝炎感染,急性期暂停母乳喂养,病情恢复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B.患乙肝母亲如果乳头损伤,有明显出血,建议病损乳房暂停哺乳,健康乳房继续哺乳,或将病损乳房的乳汁消毒后再喂养C.患乙肝母亲如果乳头损伤,有明显出血,因婴儿已进行联合免疫,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正确答案)D.患丙肝母亲如果乳头损伤,有明显出血,建议病损乳房暂停哺乳,健康乳房继续哺乳,或将病损乳房的乳汁消毒后再喂E.目前大部分丙型肝炎感染可以治愈,所用抗病毒药物对胎儿有严重不良影响,治疗期间需避孕。
WHO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母乳喂养被广泛认可为是婴儿最健康和最营养的喂养方式之一、然而,许多母亲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导致早期停止母乳喂养。
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十项措施,以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1.按需喂养:母乳喂养应该是按需进行的,即在婴儿需求出现时进行喂养。
新生儿经常需求喂养,这有助于建立母乳供应和满足婴儿的能量需求。
2.从出生开始进行初乳喂养:初乳是在宝宝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分泌的奶液,富含抗体和其他营养成分。
尽早喂养初乳,有助于建立启动母乳喂养的基础。
3.不给予任何其他液体或食物:在婴儿前六个月的母乳喂养期间,婴儿不需要额外的液体或食物,包括水、果汁或其他奶粉。
唯一的食物应该是母乳。
4.建立母子亲密接触:母亲应该在婴儿出生后第一时间与婴儿有皮肤接触。
这有助于建立亲子关系,刺激婴儿吮吸反射,促进母乳分泌。
5.学习正确的吸吮技巧:母亲应该在喂养前学习婴儿正确的吸吮技巧。
正确的吸吮技巧有助于确保有效的吮吸,减少乳房疼痛和乳腺炎的风险。
6.婴儿需求喂养:母亲应该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喂养,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表进行喂养。
这有助于满足婴儿的能量需求和成长发育。
7.避免使用奶嘴或奶瓶:当婴儿需要吮吸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奶嘴或奶瓶。
这有助于加强婴儿对母乳的吮吸技巧,减少对乳头的混淆。
8.支持母乳喂养在工作中的延续:雇主应该提供支持,允许母亲在工作期间进行泵乳或喂养婴儿。
这有助于母亲继续母乳喂养,保持乳汁供应。
9.提供继续支持和教育:母亲在产院期间和婴儿出生后应该得到持续的支持和教育。
这包括提供关于母乳喂养的信息和技巧,以及解答母亲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0.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整个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提供支持,帮助母亲成功地母乳喂养。
这可以通过为母亲提供情感上和实质上的支持,鼓励和赞美母乳喂养。
总之,母乳喂养对于宝宝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这十项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确保宝宝获得最佳的营养和健康成长。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2018年更新版)2018—07—09186次关键管理规范1.a)完成遵守《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和世界卫生大会相关决议.b)制定书面的婴儿喂养政缴,并定期与员工及家长沟通。
c)建立持续的监控和数据管理系统2.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支持母乳喂养重要的临床实践3.与孕如及其家属讨论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4。
分娩后即刻开始不间断的肌肤接触,帮助母亲尽快开始母乳喂养5。
支持母亲开始并维持母乳喂养及处理常见的困难6.除非有医学上的指征,否则不要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提供母乳以外的任何事物或液体7。
让母婴共处,并实践24小时母婴同室.B.帮助母亲识别和回应婴儿需要进食的迹象。
9。
告知母亲使用奶瓶、人工奶嘴和安抚奶嘴的风险10.协调出院,以便父母与其婴儿及时获得持续的支持和照护。
IBCLC解读2018版《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2018-05—11 nhdanny 来源阅204 转8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十项措施》是什么《成功母乳喂养十项措施》是爱婴医院倡议中最重要的方案,既是认证的金标准,同时也是执行指南.而「爱婴医院」的称号,是每一所设有产科的医院希望获得的最重要的资格认证,没有之一.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启动了爱婴医院倡议1,目的是向卫生机构提供框架以应对不利于母乳哺育的做法。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国家卫计委积极推动着该项目在中国的落地,并在2014年开展了爱婴医院复核工作2。
《成功母乳喂养十项措施》实际指导鼓励新妈妈进行母乳喂养,并使卫生工作者了解如何对母乳喂养提供最佳支持。
(完整版)成功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十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十项措施》推行27年来,在超过15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切实保护、促进、支持了母乳哺育的顺利进行,包括我国7。
《十项措施》更新的背景1991年世卫、儿基会第一次发布《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2016年所有世卫组织成员国开展了国家一级执行的相关调查,部分国家、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NGO)工作人员也为爱婴医院倡议前25年的挑战和经验教训提供了更多见解。
2024版《成功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成功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是指为了帮助妈妈们顺利进行母乳喂养,使其能够成功实施的一些具体措施。
下面是2024版《成功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1.提供全面的妊娠期和产后支持:在妊娠期和产后,提供给妈妈们全面的支持,包括提供母乳喂养的信息,进行喂养技巧的培训以及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们顺利开始母乳喂养。
2.鼓励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早产儿需要额外的关注和支持,为了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生长和发育,医生和护士应该鼓励和支持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知识支持。
4.避免婴儿使用人工奶粉:为了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医生和护士应该避免婴儿过早或过度地使用人工奶粉。
这是因为婴儿使用人工奶粉会影响母乳供应,并可能导致乳汁不足。
5.提供正确的喂养信息和技巧:为了帮助妈妈们顺利进行母乳喂养,提供正确的喂养信息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持续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妈妈们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了解如何解决各种喂养问题,并提供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和科学研究。
6.提供支持的工作环境:为了帮助母亲们顺利进行母乳喂养,提供一个支持母乳喂养的工作环境是必要的。
这包括提供合适的空间和时间给妈妈们泵奶或喂养婴儿,以及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理解。
7.加强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对于妈妈们顺利进行母乳喂养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该鼓励和支持妈妈们进行母乳喂养,并为她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处理其他家务事务或照顾其他孩子等。
8.营造母乳喂养友好的公共场所:为了鼓励妈妈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母乳喂养,应该提供友好的公共场所供她们使用,例如提供母婴室或喂养室,并保证其干净和私密。
9.提供社区支持组织:为了帮助妈妈们进行母乳喂养,可以建立社区支持组织,例如母乳喂养小组或社区妈妈群体,让她们共享经验和知识,并得到支持和鼓励。
10.引导人工奶粉的正确使用:虽然母乳喂养是最佳的选择,但有些情况下婴儿可能需要使用人工奶粉,例如母乳喂养不足或婴儿的身体状况不适宜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十大知识要点一、母乳喂养有什么好处?1、对婴儿的好处: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物,够满足6个月内婴儿全部营养需要;2、对母亲的好处: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和贫血能够帮助妈妈恢复体型;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机率。
3、对家庭的好处方便经济增进家庭和睦。
4、对社会的好处有利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有助于小儿智能、社交能力的发育。
二、什么是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和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或以上的重要性?1、纯母乳喂养:指只给婴儿喂母乳不添加任何的液体和固体食物包括水。
对母亲挤出奶不用奶瓶喂养,可用小杯、小勺喂。
2、重要性增加母子之间的感情。
预防奶胀。
可以减少乳头错觉及婴儿过敏。
避免因添加非母乳以外的食品,减少婴儿吸吮次数而引起母亲乳汁分泌不足。
增加婴儿的免疫力预防感染。
三、分娩后皮肤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的重要性(三早作用)?1、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指自然分娩后立即喂哺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回到母婴同室病房立即喂哺,最迟不超过1小时。
2、有助于保持新生儿体温。
减少哭闹增进母子感情。
刺激母亲早下奶让新生儿学会怎样吃奶。
帮助妈妈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四、24小时母要同室的重要性?1、母婴同室指母婴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
2、重要性:利于母亲学到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可以充分保证按需哺乳促进乳汁分泌。
增加母子感情及适当的开始哺乳的机会。
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机会。
五、产妇喂奶的姿势和婴儿含接姿势?1、产妇喂奶的姿势:(1)抱婴儿的四个要点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直线托住头、肩、臀部。
婴儿的脸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婴儿身体贴近母亲。
(2)母亲喂乳姿势坐位、卧位、环抱式、交叉式。
(3)托乳房手法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成“C”字型。
2、正确的含接姿势乳头刺激→嘴张大→下唇外翻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面颊鼓起呈圆形,婴儿口腔上方可见更多的乳晕→婴儿慢而深的吸吮→能看或听到吞咽→离乳。
六、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按需哺乳:即当婴儿饿了或母亲觉得乳房胀了就应喂哺,哺乳的时间、哺乳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不应受限制。
母乳喂养促进策略(2018年版)本指南参考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制定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
指南使用者可不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进行个体化诊治和处理。
(一)哺乳准备推荐意见1: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不推荐孕期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强推荐,高质量)。
推荐说明:1994年的一项多中心RCT[5](n=463),纳入至少一侧乳头内陷或扁平的孕25~35周的单胎孕妇,结果显示:孕妇牵拉乳头或使用乳垫与否,产后6周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6%比44%,45%比45%,P均>0.05)。
2013年的一项RCT(n=90)[6],纳入至少一侧短乳头(<7.0 mm)的单胎孕妇,结果显示:使用乳垫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后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39% 比50.0%,P= 0.35)。
推荐意见2:对患有抑郁症的孕产妇提供母乳喂养的专业支持有助于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强推荐,低质量)。
推荐说明:一项系统评价[7](纳入48项研究,n=71 245)显示:母亲孕期抑郁症可加重产后抑郁症状,孕期及产后抑郁症均可缩短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推荐意见3:母孕期对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强推荐,中等质量)。
推荐说明:一项RCT[8](n=59)显示:当父亲接受婴幼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的专业培训课程后,与仅接受婴幼儿护理知识课程者相比,两组间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 比41%, P=0.02)。
推荐意见4:返院随访、家访、电话随访等产后随访系统可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强推荐,高质量)。
推荐说明:一项RCT[9](n=328)显示,与常规随访对照组相比,产后由母乳喂养支持团队提供返院随访、家访、电话随访和24 h及时回应的干预组产后6周的母乳喂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9%比66.7%, 比值比(OR)=1.71,95%可信区间(CI): 1.07~2.76,P<0.05]。
指南概述: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编译 / 三月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
近期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切入,针对母乳喂养的临床管理给出建议。
本文将结合其他组织发布的指南内容及研究结果,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中国营养学会分别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月发布了《7-24 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和《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从营养学的角度给出了母乳喂养的建议。
而近期发表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面向医疗从业人员,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建立母乳喂养有效性的评估策略,并给出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
本文将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其它组织发布的母乳喂养管理指南的相关内容对《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进行简要报道。
▼Part 1 哺乳准备•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因此不推荐孕期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
•产后规律随访可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如返院随访、家访或电话随访。
WHO于2017年发布的母乳喂养十条指南中建议向母亲提供母乳喂养方面的支持,包括哺乳的教育和训练、情绪支持和社会支持。
指南建议母亲应获得准确且无偏见的信息,并据此对母乳喂养做出自己的选择。
此外,指南还倡导在公共场所中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对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此外,本指南还建议对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教育。
▼Part 2 早期喂养新生儿在出生后10至30分钟时吸吮反射最强,有利于早期建立母乳喂养。
•建议新生儿在出生后1小时内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排除新生儿需要特殊医疗护理的情况,对健康足月儿推荐母婴同室。
•建议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内开始吸吮。
▼Part 3 母乳喂养有效性评估•使用生长曲线监测体重增长速率是评估母乳喂养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此外,胎粪转黄时间、尿量都可间接地评估母乳喂养的有效性。
新生儿排出墨绿色的胎粪,通常在3-15天后转黄,胎粪转黄延迟可提示母乳喂养不足。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2018年更新版)关键管理规范1.a)完成遵守《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和世界卫生大会相关决议。
b)制定书面的婴儿喂养政策,并定期与员工及家长沟通。
c)建立持续的监控和数据管理系统。
2.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支持母乳喂养。
重要的临床实践3.与孕妇及其家属讨论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4.分娩后即刻开始不间断的肌肤接触,帮助母亲尽快开始母乳喂养。
5.支持母亲开始并维持母乳喂养及处理常见的困难。
6.除非有医学上的指征,否则不要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提供母乳以外的任何事物或液体。
7.让母婴共处,并实践24小时母婴同室。
8.帮助母亲识别和回应婴儿需要进食的迹象。
9.告知母亲使用奶瓶、人工奶嘴和安抚奶嘴的风险。
10.协调出院,以便父母与其婴儿及时获得持续的支持和照护。
鄠邑区妇幼保健院促进母乳喂养管理规定母乳是婴儿生长发育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吃母乳是婴儿的权力,喂母乳是母亲的义务,指导产妇用母乳喂养婴儿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儿童基金会精神,特制定我院促进母乳喂养的管理规定。
一、全院医护人员必须遵守我院促进母乳喂养管理规定,认真贯彻执行WHO/UFI CEF的“成功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
二、凡在岗职工必须通过母乳喂养的知识培训。
妇产科、儿科、保健科的全体人员要完成18小时脱产培训(包括实习3小时),经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新调入人员应在3-6个月内完成上述培训及考试。
三、做好孕妇及亲属关于孕期、产中、产后母乳喂养的知识宣传和指导工作。
四、产后1小时内,医护人员必须帮助母亲与婴儿进行皮肤接触30分钟,做到早吸吮早开奶(包括剖宫产)。
五、产后6小时内再次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传及具体的技术指导。
因医学指征母婴分开时,应指导产妇正确的挤奶手法,以保持泌乳。
六、凡在我院分娩者,开奶前禁止给婴儿吃奶粉、饮料等任何代乳品。
除非有医学指征。
母乳是婴儿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不仅为母亲和儿童带来很多健康益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
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中低收入国家6月龄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37%,高收入国家婴儿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更短[1]。
尽管199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按每10年调整制订婴儿母乳喂养率的目标(2000年达80%,2010年达85%,2020年50%的婴儿应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告显示2012—2014年中国6月龄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8%,且在3年内没有增加[2-4]。
提高母乳喂养率对促进婴儿健康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许多国家已经陆续发表母乳喂养相关指南或建议,且定期修订,如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印度等。
虽然中国现有的婴儿喂养建议中均涉及母乳喂养内容,但却更侧重于大众健康教育,缺乏促进母乳喂养建立与有效性评估的策略以及处理母乳喂养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方法,操作性不足。
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宣传、指导并推动母乳喂养,尽早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制订的母乳喂养目标。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6年9月成立指南制定工作组,确定在全面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获取相关研究并经过严格的文献评价以制定循证医学指南。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注册,注册号IPGRP-2017CN024。
本指南目标人群为普儿科医生、儿童保健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和各专业护理人员、全科医生,本指南6月龄内婴儿适用。
一、制定过程1.构建临床问题:指南工作组通过专家讨论会的方式构建指南问题,并遵循临床研究设计时使用的“PI(E)CO”原则,即研究对象(participants,P)、干预(intervention,I)或暴露(exposures,E)、对照(control,C)和结局指标(outcome,O);构建问题涉及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的哺乳准备、早期建立母乳喂养的措施、母乳喂养有效性的评估方法和母乳喂养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等。
2.检索证据:针对构建问题开展文献检索,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7月1日),语言限定为英文和中文。
共检索文献10530篇,经阅读题目、摘要和全文筛选,最终纳入合格文献33篇。
因构建问题较多,且检索式差异较大,故以“母婴同室对比母婴分室能否提高母乳喂养率”为例,Pubmed检索策略如下:((Breast Feeding[title/abstract])or(Breast Feeding[Mesh]))and((Infant Care[title/abstract])or (Infant Care[Mesh])or(Postnatal Care[title/abstract]) or(Postnatal Care[Mesh])or(Rooming-in Care[title/ abstract])or(Rooming-in Care[Mesh]))。
3.评价证据:采用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工作组(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working group,GRADE)评价证据,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等级,将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弱推荐”两个等级(表1)。
将随机对照试验(RCT)、诊断准确性研究初始作为高质量证据,观察性(如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报告和病例报告)研究初始作为低质量证据。
降低证据质量的因素为:(1)研究局限性:根据不同研究设计类型,采用相应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RCT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评价;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8.04.005通信作者:毛萌,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保科,Email:dffmmao@;胡燕,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Email:hy420@ ·标准·方案·指南·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价;横断面研究以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管理署(AHRQ)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加拿大卫生经济研究所-病例系列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评价;(2)不精确性:样本量小、结局事件发生少和效应估计值可信区间宽;(3)不一致性:临床异质性和统计学异质性;(4)间接性;(5)发表偏倚。
提高证据质量的因素为:(1)效应值很大;(2)可能的混杂因素会降低疗效;(3)量效关系。
表1GRADE 证据级别及推荐意见强度级别高质量中等质量低质量极低质量强推荐大多数情况下,推荐意见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对估计值接近真实值非常有把握大多数情况下,推荐意见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对估计值有中等把握: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也有可能差别很大当有更高质量证据时,推荐意见有可能改变;对估计值的把握有限:估计值可能与真实值有很大差别当有更高质量证据时,推荐意见有可能改变;对估计值几乎没有把握:估计值与真实值极可能有很大差别弱推荐最佳决策会因环境、患者和社会价值而不同;对估计值接近真实值非常有把握在某些情况下,替代方案对某些患者有可能更好;对估计值有中等把握: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也有可能差别很大其他的替代方案同样合理;对估计值的把握有限:估计值可能与真实值有很大差别其他的替代措施同样合理;对估计值几乎没有把握:估计值与真实值极可能有很大差别注:GRADE为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工作组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意见的强度主要基于证据质量和利弊关系,同时兼顾患者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资源的可及性。
指南制定中出现文献检索难以找到证据或证据质量低无法被采纳的问题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投票表决。
5.撰写初稿和外审:按照要求撰写指南初稿,初稿形成后送同行专家评审,并按照审阅意见进行修改。
6.指南传播、实施与评价:指南将通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围产医学分会对指南推荐意见的结局指标和绩效评估进行监测,对比分析基线测量的结果和指南干预后的结果。
7.更新:本指南将根据证据和相关政策的改变予以适时更新。
二、推荐意见本指南参考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制定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
指南使用者可不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进行个体化诊治和处理。
(一)哺乳准备推荐意见1: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不推荐孕期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强推荐,高质量)。
推荐说明:1994年的一项多中心RCT[5](n= 463),纳入至少一侧乳头内陷或扁平的孕25~35周的单胎孕妇,结果显示:孕妇牵拉乳头或使用乳垫与否,产后6周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6%比44%,45%比45%,P均>0.05)。
2013年的一项RCT(n=90)[6],纳入至少一侧短乳头(<7.0mm)的单胎孕妇,结果显示:使用乳垫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后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39%比50.0%,P=0.35)。
推荐意见2:对患有抑郁症的孕产妇提供母乳喂养的专业支持有助于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强推荐,低质量)。
推荐说明:一项系统评价[7](纳入48项研究,n= 71245)显示:母亲孕期抑郁症可加重产后抑郁症状,孕期及产后抑郁症均可缩短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推荐意见3:母孕期对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强推荐,中等质量)。
推荐说明:一项RCT[8](n=59)显示:当父亲接受婴幼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的专业培训课程后,与仅接受婴幼儿护理知识课程者相比,两组间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比41%,P=0.02)。
推荐意见4:返院随访、家访、电话随访等产后随访系统可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强推荐,高质量)。
推荐说明:一项RCT[9](n=328)显示,与常规随访对照组相比,产后由母乳喂养支持团队提供返院随访、家访、电话随访和24h及时回应的干预组产后6周的母乳喂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9%比66.7%,比值比(OR)=1.71,95%可信区间(CI):1.07~2.76,P<0.05]。
推荐意见5:母婴机构应有明确的母乳喂养书面政策,并应常规传达给员工,每位员工应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及技巧帮助实施母乳喂养;母婴机构应向孕妇及家属宣传母乳喂养的益处及实施方法,并规划和协调出院后母婴相关服务,以便父母及婴儿获得母乳喂养的持续支持(强推荐,极低质量)。
推荐说明: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母婴机构内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指南,更新1989年的WHO和UNICEF发布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条措施,强调母婴机构及其人员的责任[10]。
(二)早期建立母乳喂养策略推荐意见6:新生儿娩出后宜尽早吸吮(< 30min)(强推荐,极低质量)。
推荐说明:WHO专家建议:出生后的10~30min 新生儿吸吮反射能力最强,因此吸吮应在产后30min 内进行,有利于新生儿生后早期建立母乳喂养[10]。
推荐意见7:新生儿生后尽早(<1h)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强推荐,中等质量)。
推荐说明:Cochrane系统评价[11](纳入14项RCT,n=887)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生后立即或早期与健康足月婴儿进行肌肤接触的母亲产后1~4个月时具有更高的母乳喂养率[风险比(RR)=1.24, 95%CI:1.07~1.43]。
推荐意见8:生后母婴同室(强推荐,低质量)。
推荐说明: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1项RCT,n= 153)[12]显示,健康足月婴儿母婴同室组较母婴分室组的母乳喂养率高(RR=1.92,95%CI:1.34~2.76)。
(三)母乳喂养有效性的评估方法推荐意见9:新生儿胎粪转黄时间可用于间接评估母乳喂养的有效性(弱推荐,极低质量)。
推荐说明:生后24~48h,新生儿即排出墨绿色的胎粪。
横断面研究[13](n=73)显示,足月健康新生儿粪便次数为1.6~8.5次/d,粪便转黄时间3~15d,粪便转黄延迟提示母乳量不足。
推荐意见10:根据婴儿尿量可间接评估母乳喂养的有效性(弱推荐,极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