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4单元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测评手册-正文
- 格式:docx
- 大小:42.56 KB
- 文档页数:4
单元小卷(四) 考查范围:第四单元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时间 / 45分钟 分值 /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荆州质检] 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固,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的原因是 ( )
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
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
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
2.[2018·河北保定一模]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3.北宋见于《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族。而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比例,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4.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5.“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由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有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哪一措施的结果 ( )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6.[2018·安徽合肥质检] 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7.[2018·山东青岛模拟]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现象 ( )
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落
B.导致了坊市制度的瓦解
C.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8.南宋时,杭州“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监管
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9.[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 )
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10.[2018·河北保定二模] 宋天圣元年,设置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宋朝这一做法 ( )
A.限制了交子的使用范围
B.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C.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
D.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
1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12.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详细介绍了二百五十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8分)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
——《宋会要辑稿·职官》
材料二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附1:以越南占城稻为代表的外来物种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附2:以孩儿枕为代表的瓷器大量出口,深受市场的喜爱,进一步促进五大名窑繁荣。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中的“贰宰相”指的是哪一职位?以此为思路指出宋代中央政制架构主要由皇权之下的哪三个机构组成,并评价这一中央架构。(10分)
(2)孩儿枕创制于哪一名窑?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区,并分析两宋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3)指出朱熹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8分)
14.(24分)[2018·山东枣庄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关中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