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 婴儿母乳餵养支持的处理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46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体会发表时间:2012-10-25T14:33:22.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义容李玉连封大连徐义兰虞连会罗德琼[导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与免疫剂。
刘义容李玉连封大连徐义兰虞连会罗德琼(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为新生儿科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进步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科于2010年6月份至2010年12月份接收的456例新生儿,母婴分离期间我科护理人员给予母乳喂养的指导性护理,本文重点观察护理干预方法,分析其应用效果。
结果我科护理人员针对456例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性护理后,在婴儿4月时进行母乳喂养随访,纯母乳喂养128例、混合喂养96、人工喂养185例,纯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分别为31.2%、23.5%、45.3%。
结论在新生儿病室母婴分离时,对母亲进行积极的母乳喂养指导,可以有效实现母乳喂养,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护理指导【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98-02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与免疫剂。
母乳喂养是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提高儿童生存和健康水平的战略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婴儿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是最原始的喂养方法,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喂养方法。
但是,国内大多数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行的都是母婴分离的封闭式管理模式,随着医疗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母亲分离的新生儿也不断增加,使母亲不能直接照顾小孩,这会阻碍母性行为的发展,削弱母亲哺乳的动机,减少母亲哺乳的频率,从而影响母乳的合成,进而减少泌乳量。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新生儿病房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的特殊场所,其管理规范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及 NICU 的管理规范。
一、环境管理1、布局与分区新生儿病房及NICU 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更衣室、配奶室等;半清洁区为治疗室、处置室等;污染区则为病房内的卫生间、污物处理间等。
各区域之间要有明确的标识和分隔,以防止交叉感染。
2、温度与湿度病房内的温度应保持在 24-26℃,相对湿度在 55%-65%。
NICU 内的暖箱和辐射台的温度要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进行调节,以保证新生儿的舒适和体温稳定。
3、通风与消毒病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方式。
地面和物体表面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4、噪音控制病房内应保持安静,噪音应控制在 45 分贝以下。
医护人员要做到动作轻柔,避免大声喧哗,仪器设备的声音要尽量调低。
二、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资质新生儿病房及 NICU 的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技能,经过新生儿护理和急救培训。
医生要熟悉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士要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操作和病情观察。
2、人员配备根据病房的床位数量和患儿的病情,合理配备医护人员。
NICU 内每张床位至少配备 1 名医生和 2 名护士,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的医疗护理。
3、手卫生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患儿前后、进行各项操作前后都要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定期进行手卫生监测,确保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性。
4、探视制度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要固定,并控制探视人数。
探视人员要穿戴隔离衣、鞋套,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病房。
对于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禁止探视。
三、医疗设备与物资管理1、设备管理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
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32张床位。
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
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间。
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
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m2。
(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一个专门为早产婴儿和患有严重疾病的新生儿提供高级护理和治疗的特殊病房。
由于NICU中的患儿情况特殊,管理制度的建立对确保患儿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二、入院管理1. 家属沟通在患儿入院前,医生和护士需及时与家属沟通,向其详细解释NICU的治疗流程、设施设备以及家属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等,确保家属理解并配合。
2. 入院评估患儿入院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病史摘要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评以及及时修正。
三、护理管理1. 护理计划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护士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执行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给药、喂养、清洁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等。
2. 护理文书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儿的相关信息,包括疾病进程、治疗效果、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等,以便医生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四、医疗管理1. 医疗团队NICU的医疗团队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组成,他们需要密切协作,及时沟通以确保患儿得到全面的医疗照顾。
2. 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医院应及时维护和检修NICU中的设备,并保证药品的准确配送和储存,以确保患儿在需要时能够获得必要的治疗和药物支持。
五、感染防控管理1. 感染控制标准NICU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控制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包括定期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医护人员的洗手和穿戴防护措施等。
2. 家属和访客的管理家属和访客需要遵守感染防控规定,比如定期洗手、佩戴口罩、衣物更换等。
并限制参观时间和人数,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六、安全管理1. 设备和环境安全NICU应具备安全设施和环境,如温湿度控制、地面防滑、防火措施等,以保证患儿在安全的环境下接受治疗。
2. 患儿标识与安全防范患儿需要有独特的标识,避免混淆或错误,如佩戴标签或手环。
并且医护人员需遵循双重核对制度,确保给药和护理操作的准确性。
医院新生儿监护室(NICU)消毒隔离制度
1、凡进入新生儿监护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洗手,更换拖鞋或穿鞋套、更衣、戴帽子、口罩,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2、诊治护理前后有效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3、新生儿监护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监护区、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严格管理。
4、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的拖布湿拖两次,有污染及血渍时,及时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护理车、桌面)、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用后按要求处理。
5、每月对环境、物表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
6、新生儿所有衣物、被服、床垫,每日随脏随换,单锅清洗,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出院后本床单位按终末消毒处理。
7、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清洗一灭菌,每次喂奶前应洗手、戴手套。
8、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头挂标记。
9、使用中的新生儿暖箱,应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浸泡消毒水槽并更换水箱的蒸馏水,特殊感染患儿使用的暖箱应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处理,患儿出院后保温箱按要求终末处理。
10、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患有皮肤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确保新生儿无交
叉感染、脐炎、眼炎、疱疹等。
11、接触患儿体液、血液、或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进行标准防护,如戴手套、防护眼罩。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
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 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 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 32张床位。
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
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间。
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
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m2。
(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
新生儿喂奶流程
1.医生下达医嘱
2.护士核对医嘱无误,遵医嘱配置奶液(详见配奶间NICU配奶流程)。
3.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准备喂奶。
4.喂奶时,一手轻轻抬起患儿上半身约45°,并固定头颈部,使头偏向一侧,另一手持奶瓶并将其竖起,使整个奶嘴充满奶液,将奶嘴轻轻放入患儿口中舌上,让患儿尽量多的含接奶嘴,以保证有效吸吮。
5.轻拍患儿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
6.卧于舒适体位。
喂奶结束,将患儿右侧卧位,抬高床头30°,半小时内严禁翻动患儿。
7.记录喂奶量。
NICU配奶流程
用皂液与流动水清洗双手,戴口罩。
取出已经消毒好的奶瓶、奶嘴,遵医嘱调配奶粉。
先加入适量温开水,水温在45℃左右,再用奶粉专用量勺正确数量奶粉,将奶粉倒入奶瓶。
根据胎龄及病情选取合适奶嘴,安装好奶嘴,轻轻摇匀。
母乳可降低感染、腹泻、过敏、哮喘以及婴儿猝死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纯母乳喂养婴儿至出生后6个月。
母乳对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指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其肠道的消化、吸收、免疫防御、屏障功能及循环调节均未发育成熟,极易受到损伤,容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病死率高达20%~30%,手术干预后肠道狭窄发生率为20%~25%。
母乳中含有sIgA、人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活性成分(初乳中浓度最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肠道的促炎症状态,早期初乳以及之后持续母乳喂养是预防NEC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给予母乳喂养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出生后第一年再入院率均较低,神经系统的发育明显优于配方乳喂养的早产儿。
母乳喂养指南中建议应将亲母母乳作为第一选择,无法获得亲母母乳时应首先选择捐赠母乳而非配方乳。
母乳对于VLBW来说不仅是一种营养物质的选择,更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内的患儿进行母乳喂养至关重要,但是NICU的母乳喂养率并不高。
国外2006年一项报道NICU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仅为43.8%,2012年提升到70.6%。
VLBW出生后即被送入NICU,而我国的NICU目前仍然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导致对VLBW进行母乳喂养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一方面,母婴分离和不完善的母乳喂养指导引起患儿母亲泌乳延迟;另一方面,母乳一直被认为可能是将病原体带入NICU的媒介,监管及处理不当会引发医院感染。
故在NICU内开展母乳喂养,尤其是针对VLBW开展母乳喂养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倡导母乳喂养的同时,需要加强病区内母乳采集、接收、储存、处理及喂养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