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
- 格式:wps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0
清代戏曲文学作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文学作品,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1.《红字》:该剧是清代戏曲文学的杰作之一,由郑板桥创作。
它以明代作家南希仁的小说《红字》为基础,讲述了富家女儿的婚姻遭遇和坚贞不屈的故事。
2.《牡丹亭》:该剧是清代戏曲四大名著之一,由李时中创作。
它以唐代文学家元稹的散曲《牡丹亭》为基础,讲述了唐代女子杜丽娘与柳梅郎之间的爱情故事。
3.《长生殿》:该剧由洪昇创作,取材自元代白朴的传奇小说《长生殿》,讲述了唐代宰相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4.《珍珠塔》:该剧由李时中创作,以唐代作家李贺的诗歌《杨柳枝词》为基础,讲述了唐代宰相韩熙载与楚怀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5.《贵妃醉酒》:该剧由李时中创作,以唐代李白的诗歌《宫中行乐词》为基础,讲述了唐代贵妃杨玉环的宫廷生活和遭遇。
这些戏曲文学作品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后来的文化影响深远。
它们丰富了中国戏曲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明代戏曲发展和清代戏曲发展两个阶段。
明代戏曲发展阶段:
明代戏曲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涌现出来,这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
1.南戏:南戏以杭州为中心,以“越剧”为代表。
越剧因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2.北戏: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
京剧综合了元杂剧、明明杂剧和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表演和化妆,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清代戏曲发展阶段:
清代戏曲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种。
1.南戏:越剧继续发展,并成为最为重要的南方戏曲剧种之一。
2.北戏:京剧在清朝得到国家的扶持和鼓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代表,演员进一步完善了唱腔、表演和化妆的技巧。
3.其他剧种: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例如山东的豫剧、河北的晋剧、浙江的绍剧等,它们各具特色,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过程是由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才的涌现,各个剧种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代戏剧概述3清代雅部和花部1清代戏剧概述3——清史札记之四⼗⼋我楚狂⼈⼆、清代雅部和花部1说到明清戏剧,总绕不开这样⼀对概念,那就是“雅部”和“花部”。
何谓“雅部”?所谓“雅”,是“⾼雅”的意思,也含有“正统”的含义。
雅者,正也。
归结到明清戏剧,雅部只有⼀个成员,那就是昆曲。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的戏曲声腔、剧种,现⼜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的剧种之⼀,也是中国汉族传统⽂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后经魏良辅等⼈的改良⽽⾛向全国,⾃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被称为百花园中的⼀朵“兰花”。
明代汉族⾳乐以戏曲⾳乐为主。
明代时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独主剧坛,兼收杂剧⾳乐,改名“昆曲”。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顾坚草创。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乐家、改⾰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胆改⾰,吸收了当时流⾏的余姚腔、⼷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受欢迎。
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吃的⽤⽔磨粉做的糯⽶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常繁荣。
据记载,当时仅苏州⼀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千⼈。
那时候,演出的场合也各式各样:家⾥、别墅⾥、草台乡间,甚⾄江南⽔乡的楼船上也能演昆曲。
⼀度还开了风⽓之先,允许⼥眷外出观剧。
不过,为了避免礼数不和,会搭建只允许⼥性进⼊的“⼥台”。
有的⼤型演出中,还出现了“万余⼈齐声呐喊”的盛况,就如同现在的巨星演唱会⼀样。
除了粉墨演出之外,不分年龄、职业、阶层,⼈⼈都可以参与的昆曲清唱更是风靡各地,构成了⼀种蔚为壮观的⽂化现象。
昆⼭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带。
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北京。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文化瑰宝的传承与演绎清代宫廷戏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清代宫廷戏剧的戏本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成为清代宫廷文化瑰宝的代表。
本文从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特色、历史背景和演绎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特色清代宫廷戏曲,一般以宫廷歌舞、狮子戏、蟠桃会、审刑、行乐等为代表,戏剧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弱音戏。
弱音戏是一种以细腻、抒情、悲凉、妩媚为特点的戏曲艺术形式。
它的表演方式以唱为主,唱腔柔和悠扬,配以精妙的舞蹈和丰富的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要求也有其独特之处。
清代宫廷戏剧注重“外部流传而不失千古永存”,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刻画方面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同时,戏本在写作中也注重传统文化的包容和融合,对于历史题材、神话传说等元素进行巧妙组合和表现。
二、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历史背景清代宫廷戏剧戏本在清朝政治系统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清朝皇帝通过宫廷戏剧御制和演出,来赢得民心和维持统治。
同时,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代宫廷戏剧戏本随着宫廷的演出而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中,乾隆年间的宫廷戏剧创作更是达到了顶峰。
乾隆年间,清代宫廷戏剧戏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丰富。
它不仅在舞台表演、唱腔、音乐、服饰等方面有所改进和完善,而且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三、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演绎传承清代宫廷戏剧戏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演绎传承意义。
如何进行清代宫廷戏剧戏本的演绎传承至关重要。
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对戏本的保存和整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现代戏曲艺术家的创作和演绎,将这种古老的戏曲文化传承下去。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下,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戏曲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研究简介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背景、剧种分类、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1.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此时期,杂剧逐渐崛起并成为主流,如南京评话、京剧和越调等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猛发展。
2. 清代戏曲清代则是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完善和表演形式多样化的阶段。
著名剧种有昆曲、华彩、豫剧等。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于戏曲的推动也使得此时期的戏曲繁荣发展。
二、剧种分类明清时期涌现出众多剧种,常见的有: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元曲和杂剧艺术,并在清代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体系。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美轮美奂的戏服而闻名于世。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优雅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起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其细腻华丽的唱腔和舞台上高超的表演技巧而被称为“人间音乐”。
3. 南戏南戏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等地,包括评弹、嵩山南派等。
南戏讲究旋律婉转动人,多为长篇大段,既注重唱腔表演又重视故事情节。
三、表演形式明清时期的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以下特点:1. 武打武打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中占据重要地位,演员们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精湛的功夫使得观众大开眼界。
无论是舞剑、打拳还是表演细腻的搏斗场面,武打都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词在戏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演员们通过吟唱、对白和即兴演出来表达人物角色的情感和冲突。
明清时期的戏曲台词具有诗意和抒情特点,富有艺术美感。
四、艺术特点明清时期的戏曲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 曲调独特每个剧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曲调体系,如昆腔、京腔等。
这些曲调通常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音域和音色,并与剧情紧密结合,营造出独特而生动的氛围。
2. 着装华丽明清时期戏曲着装十分讲究,演员们穿着华丽而精美的戏服登台表演。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清代戏曲选集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的俗曲,这些曲子内容丰富,表达了一些当时社会的生活,民间风情,以及人性的善恶等等。
下面是其中几首:1.《锄禾》《锄禾》这首曲子描述了农民的艰辛劳作,以及农民的精神面貌。
它通过诙谐幽默的描述,讲述了农民付出心血种植庄稼的过程,并且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2.《打渔村》这首曲子讲述的是渔民的生活和家风,其中的骗术和流氓行为都堪称一绝。
这个主题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当时的大部分人都是水草丰茂之地的渔民,他们的生活就是把海洋作为生存的一部分。
3.《三个兵》《三个兵》描述的是三个不同阶层,性格不同的官兵之间的争斗。
表明的是这些官兵为了荣誉和利益,经常出谋划策,互相设防。
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化表述,使得读者看到了这个时期特有的福祸相生。
4.《刮大风》《刮大风》讲述了一个乡村的生活经历,其中包含的对信仰和家庭的赞美都相当传统和真实。
它反映了一些当时社会的大众意识,以及如何经历个人挣扎来达成目标的故事。
5.《卖油郎独占芳心》《卖油郎独占芳心》是一首以卖油为职业的年轻人向美少女表白的爱情故事。
通过比喻和形象化手法,展示了两人的有趣互动,最终得以相爱结婚。
6.《莲花曲》《莲花曲》的创作取材自唐代李商隐的诗句中的“莲舟向青池,荷叶送秋波”。
通过这个比喻,描绘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并且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究,当时的史和民间故事同样被融入了其中。
7.《八义孝双全》《八义孝双全》是一首名曲,它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孝道、义道、忠道与儒家思想融合。
它讲述了一个儿子在遭受不幸之后仍然孝敬母亲,以及一个侠士不断修养自己,鼓励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选择自己应有的道路。
清代的音乐戏曲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音乐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音乐戏曲经历了繁荣和变革,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清代音乐戏曲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清代音乐戏曲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皇帝们大力提倡汉文化,并严格限制汉人群众的政治权利,造成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音乐戏曲作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二、清代音乐戏曲流派及其特点1. 京剧京剧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戏曲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清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注重咬字、听音、动作以及舞蹈等方面的表演,通过人声、器乐和舞蹈的综合运用,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表现出来。
京剧的曲调丰富多样,表达了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地区的民间戏曲,也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重要音乐戏曲之一。
黄梅戏以湖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民间曲艺和戏曲表演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以细腻、婉转的唱腔为特点,常以乡村生活和爱情故事为题材,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3. 评剧评剧是清代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戏曲形式。
评剧以说唱为主,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情节,较少使用舞蹈和器乐。
评剧的旋律曲调独特,整体表现力强,对剧情的把握和角色的刻画非常准确。
三、清代音乐戏曲对后世的影响清代音乐戏曲对于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清代音乐戏曲的各个流派都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为后世的戏曲表演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清代音乐戏曲对于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舞蹈编排等方面的创新,为后世的舞台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再次,清代音乐戏曲中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演唱技巧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清代是中国音乐戏曲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流派和作品在戏曲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清代戏曲发展史试论晚清戏曲的特殊性李荣(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戏文专业 30840208)摘要: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先秦到宋代古代戏剧学的酝酿时期、从元代至明代前期中国古代戏曲的成型时期、从明中叶到清初的繁荣时期和清代中叶到清末的总结时期。
在这几个时期内,中国戏曲从源起、发展、成型到繁荣的过程中,最值得戏曲理论学习和研究者关注的则是清代戏曲的“国粹”化道路。
清代戏曲在继承了唐代歌舞戏、宋元杂居、明传奇发展基础上,通过“花雅之争”和最后京戏的形成,从而奠定了清代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尽管清前期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相对于以往戏曲,晚清戏曲因其独特的政治、社会等背景的变化呈现出特殊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戏曲发展的历程入手,探究晚清戏曲特殊性。
通过对时代背景、戏曲文本、戏曲改良实践家等方面的分析,来具体阐述晚清戏曲的特殊性。
关键词:清代戏曲发展概况、清代戏曲代表作家作品、晚清戏曲发展背景、戏曲改良一、清代戏曲概况清代的戏曲,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著名作家和作品,都集中在这一时期,清中叶,传奇和杂剧已渐趋衰落,地方剧则开始盛行。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传奇和杂剧的创作更加寂静,地方剧则得到很大的发展。
1、清初戏曲东南沿海一带,向来是戏曲演出最盛的地区。
清初,昆曲的发源地吴县(苏州)一带出现了以李玉为中心的一批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家,写出一批较为成功的传奇作品。
李玉,字亥玉,号“一笠庵主人”,在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即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俗称“一人永占”。
明亡后李玉对现实的认识有了提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般都超过前期,重要作品有《万里缘》、《牛头山》、《千钟禄》、(《千忠戮》)、《清忠谱》等,其中最优秀的是《清忠谱》。
《清忠谱》为李玉原作,由朱寉、毕魏、叶时章等参与修改润色。
作品以明后期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是“事俱按实”的历史戏。
它赞美东林党人周顺昌清廉耿直,嫉恶如仇的品格和气节,谴责魏忠贤及其党徒的凶恶残暴,颂扬了以颜佩韦为代表的城市下层人民主持正义、反抗暴政的精神。
但也表现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
此剧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对于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场面的生动描绘,作者通过台上角色与后台的联系和对后台的反应,让观众感到似乎有成百上千的人在行动,写得头绪纷繁而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而气氛紧张。
在我国古代戏曲中,这种直接表现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场面,是很少见的。
在吴县作家群(后人称“苏州派”)中,除李玉外,还有朱(素臣)及其弟朱佐朝(良卿)、毕魏(万后)、叶时章(雉斐)等人,也写出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传奇作品,如《十五贯》(朱皬)、《渔家采》(朱佐朝)、《三报恩》(毕魏)、《琥珀匙》(叶时章)等。
吴伟业和尤侗是属于苏州派之外的“案头之曲”作家。
他们的作品大都借历史故事表现个人的怀才不遇或故国之思,意境近于诗歌,不适合舞台演出。
吴伟业著有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桃花源》等。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
李渔(1611—1679?)字笠翁。
他的戏曲理论存于《闲情偶寄》一书中。
这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述戏曲的创作和表演的专论,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
“词曲部”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
李渔的理论自成体系,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关于创作的理论主旨是:戏剧必须突出主题,严密组织,前后照应,减少头绪;人物穿插,情节布臵要入情入理;语言要通俗,有个性有情趣,以达到真实动人的目的。
这些观点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他创作的《笠翁十种曲》体现了其理论,比较适合于舞台演出,但思想深度不够,有些还流于浮滑。
此外,他还是一位小说家。
稍后于吴县作家群的创作,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相继问世,并引起了轰动,它们是清代最优秀的戏曲作品。
2、清中叶的戏曲清中叶时,原来占统治地位的昆曲(称“雅部”)衰落而其它地方剧种(称“花部”)兴起。
以昆曲演唱的传奇、杂剧,这时期较突出的作家只有杨潮观和蒋士铨。
杨潮观把自己的杂剧作品集命名为《吟凤阁杂剧》,共收短剧32种。
内容以写前贤政绩、官民关系的最多,最出色;此外也写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多与四川有关。
其剧作敢于面对现实,剧情故事新奇,宾白文字流畅、明快,不足的是情节过于简单,变化少,韵文文采不够,且有不合律处。
蒋士铨的传奇、杂剧今存16种,有合集《藏园九种曲》(一名《红雪楼九种曲》)较有名的是传奇《临川梦》、《冬青树》,杂剧《四弦秋》等。
清中叶后,由于昆曲的衰落,戏曲创作已趋衰颓,而内容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当代现实,音乐变化自由丰富,角色行当精细齐全,表现手段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曲,则如雨后春笋,深受人民的喜爱,由乡间流入城市,逐渐代替昆剧而占领戏剧舞台。
在地方剧中,清初最主要的四种声腔(弋阳腔、徽调、二簧、秦腔)到这时已开始融合。
徽调吸收弋阳等声腔,传入北京,成为南方声腔的代表;而传入北京的秦腔则代表了北方声腔。
这两种声腔由对立而最后统一,到道光年间,产生了一种新的混合体,即以西皮和二簧为基调的京戏。
二、清代戏曲代表作家及作品康熙年间,中国剧坛上升起了两颗耀眼的明星,这就是著名的“南洪北孔”。
这里的“南洪”指的是浙江剧作家洪昇,其代表作品《长生殿》为他赢得了身前身后名;而“北孔”则是指山东剧作家孔尚任,其不朽之作为《桃花扇》。
关于“南洪北孔”这一概念,是由这两位剧作家的好朋友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市)金植最早并提的。
稍后,乾隆时人黄叔琳、晚清李慈铭、杨恩寿等都将洪孔并提。
从此,“南洪北孔”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并称,一直为中国戏曲史者沿用。
1、洪昇和他的《长生殿》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
出身“累叶清华”的名门望族。
后遭家难败落。
科场不得志,在北京做了二十余年的国子监生。
《长生殿》1688年脱稿,轰动京城剧坛,由于在佟皇后丧期上演,被斥还乡,后溺水而死。
《长生殿》所写的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既有历史上真人真事为依据,又受相当久远、广泛的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的影响。
洪昇在继承前人的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创作性。
一方面他改造、充实了李杨爱情故事,借以表现自己“精诚不散”,生死不渝的爱情理想,构成了“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的爱情主题;另一方面,他又在爱情故事中大大增加了政治和社会生活内容,借以总结朝代兴亡的教训,构成“乐极哀来,垂诫来世,意即寓焉”的政治主题。
全剧五十出,除首出介绍剧情外,前二十四出以李杨爱情悲剧为基本线索,运用现实主义笔触,穿插铺写了许多政治社会内容,剧本的政治主题主要在这一部分体现。
后二十五出运用浪漫主义笔触,写李、杨的悔恨、相思和天上团圆,剧本的爱情主题主要在这部分完成。
《长生殿》之所以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得益于它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采取现实主义手法,把爱情描写和社会历史内容的展现结合起来,使爱情戏有比较深广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又通过幻想情节表现理想的爱情,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第二十五出《埋玉》前写人间事,以写实为主;《埋玉》后主要写仙界事,以写幻想为主;其次,戏剧结构宏伟,场次安排,关目设臵得当。
上卷,从“定情”到“密誓”,写出了爱情的发展,又通过“贿权”到“权哄”,再到“陷关”,写出社会政治的演变,两种场次互相映衬,交错发展,使爱情与政治,爱情的发展与政治危机的加重,紧密地配合起来。
到了《埋玉》则将两方面内容汇合,形成矛盾的总爆发,剧情随之发生根本性转折,展开后半部天上人间的新场面。
最后,作品曲辞清丽流畅,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许多曲词情景交融,深刻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2、孔尚任和他的《桃花扇》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嫡孙。
38岁起为北京国子监博士,40岁时到淮扬一带治河。
有《湖海集》、《岸堂文集》等一千多首诗文。
《桃花扇》全剧四十出,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巨型历史剧。
作者自谓:“《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他之所以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其创作意图非常之明确。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以舞台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明亡前夕的历史真实面貌,揭示了南明王朝衰亡的必然性。
作者是带着愤慨的心情来总结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的,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和一定的民族意识。
《桃花扇》的“兴亡之感”是通过“离合之情”来表现的,贯穿全剧的还是侯、李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通过事不离情,情不离事的艺术构思,把“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融合起来,使“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通过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结构上也不落俗套,安排独具匠心。
三、晚清戏曲发展背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戏曲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时期。
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震惊。
列强欺压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战争,唤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普遍体味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也出现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在这之前,中国戏曲精髓——京剧,虽已形成并得到发展和壮大,但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环境巨变、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重重,戏曲的发展则是停滞不前。
戏曲界、文学界甚至是革命家则是纷纷的通过大众熟悉的艺术形式——戏曲在新环境下的宣传新思想、启迪大众的宗旨,试图通过戏曲的宣传作用,来达到启迪大众、宣传思想等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戏曲所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的变化会制约或是促进戏曲的发展,而戏曲的发展则是能够影响环境。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戏曲改良戏曲改良发生于二十世纪之初,时值清末。
期末的戏曲改良之举,有其远因和近因:远因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海陆环伺,内忧外患,时局一直处在动荡之中,经过五十年的积弱积弊,终于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于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走上可中国的政治舞台,以改良和革命为号召,改造和重建新中国;与此同时相应的提出了戏曲改良,主张用戏剧作为启迪民智、改造社会的手段。
戏剧改良的主张最早是由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提出。
它在1902年的《新小说》杂志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了“小说革命”。
这里所说的“小说”是包括戏剧在内的,所以,此时的“小说革命”,实际上也包括了“戏剧改良”。
同年,梁启超又在《新民丛报》上连续发表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三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