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简述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
明清戏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自明初至清代中叶的三百年间,以南戏为基础兼收北曲的新的戏曲体制——传奇获得迅速发展。
音乐表演日渐完善的传奇广泛流传,促成了众多声腔,剧种的形成,其中以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四大声腔最为著名。
四大声腔中,又以昆山腔影响最大。
明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家对昆山腔进行改良,又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建立了一种婉转细腻,有“水磨腔”之称的昆腔歌唱体系,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腔艺术长盛不衰的二百余年间,名家辈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较为著名的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洪升的《长生殿》及孔尚任的《桃花扇》,而其中《长生殿》和《桃花扇》被人称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
清代初期,“乱弹”诸腔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在18世纪中叶“花”“雅”之争后趋于衰落。
“乱弹”诸腔称盛一时,它们在音乐上突破了传奇的联曲体形式,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其中以梆子,皮黄最为发达,成为主要代表剧种。
梆子腔又名秦腔,最早因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
乾隆年间,梆子腔流传已非常广泛,与各地语言及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演变为各地梆子腔体系。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版腔体的首创剧种,不同于昆、弋两腔以曲牌体更迭来变化曲调,而是通过板式的变化来完成曲调的变化,以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戏曲中的矛盾冲突,音乐风格高抗激越,悲壮粗犷。
乱弹的另一代表声腔为皮黄腔,包括西皮与二黄两系。
西皮是秦腔传至湖北与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则产生于安徽,在弋阳腔的影响之下形成,清嘉庆,道光年间,西皮与二黄合流,在长期流传演变中,皮黄腔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体系。
至此,中国戏曲音乐四大声腔系统: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基本形成。
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道光年间,徽调和汉调吸收昆剧,梆子诸腔之长,逐渐形成了京剧。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风格和创作手法上都有了新的变革和突破,直接影响并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它继承了元代戏曲的传统,融合了宋代南戏的特色,并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明代时期的戏曲包括了传统曲艺、杂剧、汉剧和越剧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杂剧最为著名和流行。
杂剧以皮黄为独特的服装特点,以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戏曲音乐而闻名,成为明代时期戏曲艺术的主流形式。
明代戏曲的表演风格也发生了改变。
艺术家们在表演中注重形象塑造和角色刻画,不再只重视歌唱和舞蹈,而是加强了表演技巧的训练,提升了演员的才艺水平。
在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方面,明代戏曲注重舞美的塑造和舞台效果的营造,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视觉冲击力。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戏曲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艺术成就,并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在清代,戏曲表演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台美学体系。
清代戏曲除了保留了杂剧和越剧等明代时期的艺术形式外,还创造了新的戏曲剧种,如粤剧、京剧等,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清代戏曲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剧本的创作和完善,加强了故事情节的设计和人物角色的塑造。
同时,他们还开始关注社会时事和人民生活,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融入戏曲剧本中,提高了戏曲的思想性和时代感。
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的突破性创新和完善,为后来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至今,明清戏曲仍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今天的戏曲艺术创作和传承,明清戏曲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戏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相结合;它也告诉我们,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需要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技巧,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现实。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演变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其历史源远流长,经过繁衍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为主线,深入探讨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流派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明代戏曲的舞台艺术明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显著阶段,不仅舞台艺术表现艺术化,且曲调变幻多姿,曲剧类型繁多。
明代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有南戏、昆曲、京剧、秦腔等,这些剧种各具特色,并在今天的戏曲艺术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南戏是明代舞台戏曲中的代表之一,其表演特色为花腔、舞蹈和立体造型。
昆曲则强调唱腔、身段和音乐,舞台划分分前中后三个地方,阵型严谨,舞蹈技巧复杂。
京剧则是明代崛起的一种新兴剧种,她把南戏、昆曲和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以独特的唱腔、行板和音律吸引了广泛观众。
二、清代戏曲的深入发展清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戏曲表演和文学创作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戏曲剧种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中以蒲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为代表。
蒲剧起源于山西,传说其源自唐朝的《秦香莲》,所以又叫秦腔、元腔,它在表演上注重唱腔和唱词,舞蹈时要求身段灵活,多以庄重、深沉的角色形象出现。
越剧始于浙江嵊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流传广泛。
其表演特色是唱腔柔和、细腻,用人声模拟物品声音;而身段表演则注重柔美、流畅的布局展现。
评剧来源于江苏一带,这种剧种的唱腔注重平淡、清晰,常用于表演历史剧、社会现实题材戏曲。
而黄梅戏则源自安徽,其唱腔多半带有激昂的呐喊,也有常用于表演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
三、黄梅戏和评弹技艺的形成清代后期,黄梅戏和评弹技艺逐渐崛起,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两者都是以弹唱为主,戏曲表演特点不同。
黄梅戏因地域分化和表演技巧的多样化,随着香港的电影和台湾的电视广播,逐渐流传到海外华人与外国观众中间。
评弹则分为苏州杂坛子、南塘评弹和北京评弹三个系列。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与表演风格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发展到了一个高度,不仅在传统的文化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立足于戏曲传统,同时也注重创新和时代特色的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演风格。
一、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而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的戏曲可以分为中原地区戏曲和地方戏曲两大类,中原地区的戏曲是指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而地方戏曲则是指各大地域性戏曲。
其中,北京京剧是明清时期发展最为完善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在明代的正德年间即有了起初的形式,在清代康熙年间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京剧在表演形式、唱腔和音乐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长期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折子戏式样。
在表演方面,京剧特别注重身段动作与唱腔的协调和配合,通常运用“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另外,如昆曲、越剧等地方戏曲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个地方的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其中,昆曲在南方地区非常盛行,其唱腔舒缓优美,时常被用来表现浪漫主义的主题,也常被人们视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象征。
二、表演风格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独特的表演风格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色,也为后来的戏曲表演树立了榜样。
明清时期的表演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作繁复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中,动作表演特别繁复复杂。
这种繁复动作有时候需要演员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完成,表现了演员的技艺水平和细腻的表演能力。
2、声音高亢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中,声音非常重要。
演员的唱腔、念白必须表现出高亢激昂的情绪和氛围,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突出特点。
3、舞蹈飘逸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中,演员通常需要展现出非常优美的舞蹈姿态。
这种舞蹈风格流畅而自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研究简介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背景、剧种分类、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1.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此时期,杂剧逐渐崛起并成为主流,如南京评话、京剧和越调等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猛发展。
2. 清代戏曲清代则是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完善和表演形式多样化的阶段。
著名剧种有昆曲、华彩、豫剧等。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于戏曲的推动也使得此时期的戏曲繁荣发展。
二、剧种分类明清时期涌现出众多剧种,常见的有: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元曲和杂剧艺术,并在清代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体系。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美轮美奂的戏服而闻名于世。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优雅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起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其细腻华丽的唱腔和舞台上高超的表演技巧而被称为“人间音乐”。
3. 南戏南戏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等地,包括评弹、嵩山南派等。
南戏讲究旋律婉转动人,多为长篇大段,既注重唱腔表演又重视故事情节。
三、表演形式明清时期的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以下特点:1. 武打武打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中占据重要地位,演员们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精湛的功夫使得观众大开眼界。
无论是舞剑、打拳还是表演细腻的搏斗场面,武打都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词在戏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演员们通过吟唱、对白和即兴演出来表达人物角色的情感和冲突。
明清时期的戏曲台词具有诗意和抒情特点,富有艺术美感。
四、艺术特点明清时期的戏曲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 曲调独特每个剧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曲调体系,如昆腔、京腔等。
这些曲调通常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音域和音色,并与剧情紧密结合,营造出独特而生动的氛围。
2. 着装华丽明清时期戏曲着装十分讲究,演员们穿着华丽而精美的戏服登台表演。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时期,各种剧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
戏曲艺术起源于民间,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剧种特点和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以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文学内涵深受观众喜爱,其中《牡丹亭》、《桃花扇》等传世之作仍然广受推崇。
戏曲艺术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社会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起源、发展、剧种、特点、表演形式、文学作品、社会影响、繁荣、辉煌。
1. 引言1.1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剧种和表演形式,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曲艺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欣赏。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越来越高超,舞台布景和道具也越来越精美。
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家也开始为戏曲剧本写作,为戏曲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艺术层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艺术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戏曲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观念。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戏曲艺术达到鼎盛时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和多样化,各种戏曲剧种不断涌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论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一、戏曲剧种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戏曲剧种逐渐丰富多彩,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为代表的一系列剧种。
其中,京剧是最为精华和经典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汇集了皮黄、二黄、三黄、正宫、老生、小生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豫剧则比较注重情节刻画和表现方式,较为简洁明快,注重唱腔的顺畅和节奏感。
越剧则侧重于美学感受和艺术表现,唱腔比较能抒发情感,美女扮相也是其特色之一。
评剧则是发源地为北京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快慢结合、大快朵颐的唱腔、音高的起伏变化和语言的新鲜活泼为特点。
而黄梅戏则是以湖南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较为注重歌词的表现和节奏的抓捕。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戏曲剧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各具特色,共同为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
二、戏曲表演的特点在明清时期,戏曲表演的特点也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
京剧中的表演,以唱腔、身段、脸谱和道具为主要表现手段,强调形体上的自然美和音乐上的节奏感,注重形式的规范化和流程的精细化。
而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则注重对情节的刻画和表现,有较强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时代感。
评剧则是以其故事的精彩和平易近人的语言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注重艺术风格的流派化和发展多样性,致力于呈现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艺术世界。
三、舞台美术设计随着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成熟,舞台美术设计也逐渐成为观众欣赏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
从成熟的京剧,到当时逐渐兴起的越剧和黄梅戏,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逐渐向着精美化和艺术化的方向走去。
在这一时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以讲究细节和雅致为重,注重颜色搭配和造型设计。
从头饰、衣裳到舞台道具,都拥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和时代特点。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特点1. 引言1.1 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在这期间,众多戏曲剧种兴起并达到巅峰,京剧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与特点;其次,介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历史背景、形式以及表演特点;然后,详细介绍明清时期几个重要的戏曲剧种,包括京剧、空谷传音戏和四大名剧;接着,在第四部分探讨戏曲表演与社会影响,包括观众群体和演出场所、政治宣传与娱乐功能以及艺人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特点及其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探讨其发展与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演变和表演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探究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2.1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宫廷文化兴盛,社会经济繁荣,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明代的著名文化人文学艺术思潮对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戏曲形式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形式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剧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京剧是在北京地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剧种,集汉族音乐、舞蹈、表演、唱腔于一体。
越剧则是源自浙江地区的一种特色剧种,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黄梅戏则是流行于湖北和安徽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以其豪爽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喜爱。
2.3 表演特点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表演方面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视为中国戏曲的“鼎盛时代”。
演出形式逐渐规范化,剧本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表演手法和艺术语言也逐渐成熟。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一、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1、新戏、旧戏并存明代以来,越剧、昆曲、梨园戏等新戏逐渐兴起。
清代,则诞生了京剧、黄梅戏、川剧等民间剧种。
在这些新戏的冲击下,元代盛行的南戏和北曲开始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多种戏曲剧种并存的现象,这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题材上的转变在明清时期,戏曲的题材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先秦时期或唐宋诗文,而是开始涉及到政治、社会、家庭等多个领域。
例如李时中的《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续集》等剧作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大量诗词、歌曲以及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戏剧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3、表演方式与手法明代初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基本上是“合演式”的,多数演员坐在剧场四周,而不是上台演出。
到了明中期,舞台上的演出方式逐渐盛行,成为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
表演技巧的提高和舞台设计的改进,也为戏曲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戏曲的表现手法1、化妆与服装:戏曲中的化妆和服装被视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通过装扮突显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还可以表达出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2、说唱:说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法。
演员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语气,而且还要将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
3、舞蹈:戏曲中的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不仅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还可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身份。
4、音乐:音乐也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可以表现出不同情感状态和角色特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5、道具:道具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演员可以通过道具的运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人物和背景,从而提高表演效果。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摘要: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渐行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
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
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便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
本文以明清时期为背景,归纳并简要概述了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的概貌。
关键词:戏曲;声腔;京剧;谭鑫培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48-01
一、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一)海盐腔
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
在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其剧本多数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优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管弦。
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落,以至绝响。
(二)余姚腔
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代中叶流传到江苏、安徽等地。
演唱时只用鼓板,不用管弦,常用“滚调”唱法,突破了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
(三)弋阳腔
形成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简称“弋腔”。
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传到徽州、南京、云南、贵州等地。
弋阳腔是后世高腔戏的前身,清代称作“高腔”。
弋阳腔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赣剧、湘剧、川剧等高腔戏,都与它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四)昆山腔
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又称“昆曲”或“昆剧”,元末明初年间,由戏曲家顾坚始创而成,是昆山地区的一种土戏。
其发展得力于魏良辅与梁辰鱼。
魏良辅,号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
魏良辅将“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梁辰鱼(约1521-约1594),字伯龙,昆山人。
他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戏曲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浣纱记》。
使昆山腔不仅用于清唱,还搬上了戏剧舞台,奠定了其地位,影响颇大。
笔者认为明代戏曲艺术集大成者为汤显祖及他的《临川四梦》。
其中又以《牡丹亭》成就最高。
并且,《临川四梦》还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
二、清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一)乱弹
泛指清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即板腔体)的“乱弹”形
式。
板腔体的使用,成为新兴戏曲与古老戏曲的一个分水岭。
有两种音乐结构体式:曲牌体及板腔体。
(二)梆子腔
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
因使用打击乐器梆子击节而得名。
起源于我国甘肃、陕西、山西一带。
梆子腔在清初之际,向各地流传,并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为梆子与板胡,结构是运用整齐句式和板式变化为主;唱腔分花音、苦音两类。
(三)皮黄腔
即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声腔。
该声腔高亢有力,明朗流畅,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的情绪。
二黄腔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其腔调流畅节奏较平稳,风格低回婉转,庄重凝重。
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的情绪。
(四)京剧
乾隆中期,出现了“花雅之争”的局面,最终昆曲衰落,而乱弹诸腔盛极一时。
京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逐渐产生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十大寿,诏令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汇演。
这之后,徽班在京城的戏曲舞台上影响广泛。
其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京剧“老三派”及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湖北武昌人,工老生,谭派创始人。
1900年后,其演技越发成熟,被誉为“伶界大王”,被后人赞誉为“无
派不学谭”。
其在京剧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有:第一,他善于博采众长而融于一身,创轻快流利、委婉纤巧的谭派唱腔,开拓了老生唱腔的新天地。
第二,他统一了京剧字音。
第三,他身兼数功,戏路宽广。
代表性角色有《李陵碑》中的杨继业、《战太平》中的花云、《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等等。
京剧艺术的特点主要有:(1)在唱腔上以二黄、西皮为主,并吸收昆曲曲牌和一些民间地方声腔的音乐。
(2)在伴奏上组成以京胡为主奏的伴奏乐队,并吸收了梆子戏的锣鼓音乐。
(3)在语言方面,唱词和道白不追求词藻典故,文字通俗易懂,能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4)在表演方面,既吸收了昆曲有规律、有层次的优美动作,又吸收了梆子戏的歌舞演技。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